一、影响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的因素
1.教师的因素
教师是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教师们认为按教学目标按时完成在教学最为重要,教学方法一定要能确保完成教学目标。另外,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他们古板的思想导致他们新教学方法的接受上比较费力。随着他们多年的教学习惯,教学方法也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形式。由此可知,教师形成的教学观念决定了他们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学观念一般都没有跟上新课程改革脚步,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实施效度和力度。
2.学生的因素
首先,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学方法的选用有一定影响,课堂上的反应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体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随机选择教学方法。学生最喜欢教师使用讲解法授课,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方法下学习效果较好,他们最不喜欢教师使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由于这些,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表现是,对于教师互动交流活动不太配合,反应不积极。教师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会渐渐的不再互动,直接以讲解为主。其次,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评价体系,成绩成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体现。在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评价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的主要依据。有鉴于此,教师就会有意识地选用一些在课堂上能快速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外布置大量的作业,以达到巩固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3.教学内容的因素
教学内容的性质、难易程度是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又一个因素。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多学生都认为数学的学习难度很大,需要教师做出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更为详细讲解。在这一点上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一样,也是认为数学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话,效果不一定好而且还会浪费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因此,很多数学教师都认为数学的课堂教育只需要讲清楚解题思路和答案的获得过程就可以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活动无所谓有无。这就导致了现在数学教学课堂越来越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二、结语
由上文可知,现今高中数学教师常选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式教学法。虽然这种方法并不符合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它还是在高中的数学课堂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教师对新课改的要求了解不明确,容易受到老教师教学经验的影响而忽视创新思维的发展;第二,适合新课程理念的研究式教学法和交流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一般不太会选用,即便偶尔也会在课堂上零星的运用一下,但是由于理解的不透彻,在使用时会出现机械化、形式化、随意性等缺陷;第三,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虽然也比较认同,但是,由于传统教育体制、教师教学成果评价体系、社会观念等因素影响,教师在教学方法选用上比较固定,并不愿意去改变发展。第四,由于数学本身的具有抽象和高难度这一特点,学生普遍不愿意自主学习,更原因让老师做细致入微的讲解,他们认为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一、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充分重视高中数学。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经过调查研究,高中数学有着较大的难度,不仅学生学习困难,教师教学也有一些难度,集中体现于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因此,我们就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讲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促使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1.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数学概念的形成,以便对教学方案科学制定
教师要深入了解和分析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样方可用实物来讲解这些概念。在教学之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尽量将那些比较容易懂的语言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比较容易了解的实物,与数学概念连接起来,通过联想和分析,学生就可以更加容易地认识数学概念。比如,在讲解集合概念这个章节时,我们在集合方面可以选择一个班级,班级里面的学生有一个相同点,都属于这个班级,然后引发学生找出集合的概念,也就是里面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属性。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将数学概念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更加容易地掌握数学概念,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激发出来。
2.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分析数学概念,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首先,在数学概念分析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如文字描述、图形形状、数学方程等。如,在对直线关系的概念进行讲解时,可以找出一个正方形物体,让学生对正方形的线条进行观察,然后将相关的平行和相交等概念给引入进来。在数学概念分析中,从图形位置和数量关系的角度来开展。如,在讲解抛物线本章节中,y=ax2+b为抛物线的方程式时,教师帮助学生将本方程式描绘的图形绘画于坐标系中,对a、b取值进行改变,那么就会有一定的差异出现于绘出的形状中。如果将0作为a的取值,那么就会有一条直线形成,并且平行于x轴;直线和x轴的位置对b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a的取值大于0时,就会有抛物线形成,x轴的正半轴为其开口方向,并且抛物线的开口与a值大小呈现出正比例关系。a的取值如果小于0,也会有抛物线形成,x的负半轴为其开口方向,并且抛物线的开口与b值大小呈正比例关系。a值和b值有一些限制,那么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在描述抛物线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些限制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只有这样,学生方可对抛物线的定义性质等熟练掌握。其次,在数学概念分析过程中,还可以从属性方面进行,学生普遍反映,高中数学函数理解起来有着较大的难度,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清晰地向学生讲解函数的基本属性;定义域、对应法则以及图象和值域等都属于函数的基本属性,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样就可以将函数的基本属性引入到以后的指数函数、三角函数等概念教学过程中。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如果全部采用正向思维来解答高中数学中的推理证明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将反证法应用过来,问题解答难度却可以得到降低,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二、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概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较大的难度,因为其十分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那么就需要创新观念,采取科学的概念教学方法,降低概念教学的难度,使其更加形象和具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纵向思考,学会总结
传统数学教学认为高中数学教学主要是知识点的联系,章节之间衔接没有充分的考虑,没有培养学生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导致很多学生在跟随教师的步伐前进时,忽略了之前章节知识点的学习,出现了之前的内容不能在后来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呈现的状态是点,没有形成面,不能有效的掌握数学知识的学习。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认为高中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相互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同时应该强化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笔者认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培养纵向思考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系统性的串联起来,总结内在的基本规律,形成知识点体系;掌握知识的核心要点,他们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其学习能力。
二、应用多种元素,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传授知识—分析例题—学生练习巩固”的三部曲,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没法提高对求知的渴望,缺乏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同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高中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是有发展历史的,笔者认为数学的教学不仅在传授学生知识概念,更应该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了解这个社会。笔者认为高中数学课堂需要为学生讲述知识点的同时适当添加与知识要点相关历史元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会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此,笔者认为这样教学方式是互利双赢过程,对学生能够起到很好的授业效果,同时作为教师来讲,要求自己不断的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笔者结合自己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了教学的创新方法,将数学的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多媒体作为辅助工作,将它们形象生动的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笔者认为,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元素被引入到数学的教学中,将会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一改原来的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求异质疑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下,高中生课业压力大,肩负着考大学的“使命”,很多学生和家长包括任课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思维惯性的学习。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能力无处不在,笔者认为高中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笔者通过“发现学习”,就未知内容能够通过自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交流,过程中教师保留意见,充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将问题探讨出一个初步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同时做好记录,然后利用总结过程将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及课上时间,并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开展开放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针对解题方法尝试大胆创新的逆向思维,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迫使学生对现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深入学习,提高解题思路,巧妙的运用公式突破原有的解题惯试。笔者认为学生养成创新思维方式,使学生对枯燥的知识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实现了学习的转变,由被动变为主动。久而久之,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乐于思索,勤于动手的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创新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好的课堂教学不是将学生的不良行为程度降到了最低,而是和学生思想融为一体,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为此,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并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针对传统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提出了改进创新方式,并进行尝试实践,收到较好的反馈。
一、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树立新的教学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逐渐由重分数向重能力和重素质方向发展,尤其是要求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实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让学生们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充分地用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转化能力,帮助教师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数学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解题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来感受数学知识的巨大价值,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
2.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与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都具有紧密的联系,如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联想能力、预见能力、探索问题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等等?基于此,在开展髙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采取合适的手段来加强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增强思维方面的锻炼,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适当增加数学问题的难度
正所谓“数学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所接触的各种习题都是那种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的自信心会大受打击,这样不利于其后续的教学.而如果教师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犹如登台阶似的,一步一步,由简单到复杂,同时需要确保学生的每一个台阶上的习题训练都略高于其自身的实际数学能力,这样才能起到训练的目的,否则学生很容易就得出有关的计算结果,根本起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训练,由简入繁、由浅入深,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设置如下层次的问题来让学生们练习:口tB細圆7+2-'Mm:y=ax+’
(1)如果该椭圆与直线相交,求一组具体的参数a和6;
(2)使直线与椭圆相交的a和6的范围;
(3)假如a+6=1,求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方式来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结语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数学教育需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逐渐将教学的重点由重分数向重能力、重素质的方向转变,同时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最科学、最高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优化教学设计,增强教学模式合理性
完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创建多种与生活有关的情境,有利于增强教学方式的合理性,有利于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多数高中生认为高中数学不具体,在生活中用到的机会不多,所以对学习数学并没有兴趣。因此,教师要经常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改变学生对数学的错误认识。教师应该确定教学目标,把教材中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例如,学生喜欢玩的一些网络游戏、游戏程序的设计就和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是经常要用到的,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概率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知识与彩票、大乐透等结合起来;在教学函数的有关知识时,可以结合航天器运行轨道问题或天气问题等案例。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
二、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改的实行,使高中数学教学需要更多的创新型教学手段。在这个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学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多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加入网络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数学模型能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地利用图像、音乐和视频,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数学的实质和内涵,因此,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恰当科学地利用多媒体。例如,使用几何画板画出函数图象和点的轨迹,使用多媒体开展“圆锥曲线”教学,将二次曲线的产生过程呈现给学生,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老师还可以使用电脑的动画功能,让学生对几何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让课堂活跃起来。高中生为了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高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心态,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和成长。
三、加强课后练习,及时巩固知识点
要想学好高中数学是需要坚持的,需要学生在课后多加练习,以巩固知识,这样才能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才算是真正地掌握理解了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课后知识点的练习和巩固也是非常关键的。在新课改环境下,许多数学教师能够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在渐渐地加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后学习和巩固,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效地练习,并且要求学生将错误的题目摘抄下来,在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教师也要总结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合理的练习和巩固,学生会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成绩。在实行新课改的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坚持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让高中生的数学成绩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让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