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物流企业共同配送发展现状分析
1.共同配送规模偏小,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非专业物流主体自带的物流配送业务占据的市场份额还比较大,物流的社会化,协同化缺乏,尤其是物流的共同化程度较低,规模偏小,但发展潜力巨大。预计2013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总值将达到5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27%。与此同时,社会物流外包比例不断上升,2011年我国销售物流外包以5%-10%的速度增长,运输与仓储外包以10%-15%的速度增长,运输业务委托第三方的占整个企业运输业务的百分比是67%,这些都为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发展共同配送造了良好条件[1]。
2.服务能力低,市场辐射小
近年来,企业无论大小都纷纷向物流业靠拢,导致物流企业的发展参差不齐的局面。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悉,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占整个物流市场90%的份额,大多是从原有的一些运输或是仓储直接演变过来的,除了少数物流企业具备专业化的物流机能和柔性化的综合服务能力外,大多都是企业体制模糊,往往被动地满足客户需要,物流设施老化,服务能力有限,难以提供多批次,跨地区的物流服务,有的甚至只能在城市等小区域内活动,难以向周边地区辐射。
3.服务功能单一,竞争力小
现阶段我国一些中小物流企业很不成规模,一把凳子和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运作模式,公司的局部业务,采用分段物流服务,不仅不能提供物流方案设计和一体化物流高层次服务,还保证不了管理规程和服务的规范化和服务质量,市场声誉方面缺乏可信度,迟送、错送、不送现象频繁发生,所以,在市场中提升不了竞争力,处于劣势,所以核心竞争力难与大企业抗衡[2]。
4.运营效率低,运营成本高
中小物流企业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管理落后,加之规模小,在实际运作中业务量低,资源闲置,资产利用率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货运车辆的空行驶率平均为40%左右。15.6%的物流企业空行驶率为45%,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是物流成本过高,造成车辆增加,引发交通拥挤,车辆噪音和空气污染等一系类社会问题,增加了社会成本。
二、中小物流企业共同配送存在的问题分析
1.共同配送企业间的运作难以协调一致
共同配送作为一种新的配送形态,需要有多个单位联合,由于合作企业间对共同配送缺乏正确和充足的认识,担心泄漏企业机密,加上共同配送所产生的效益在参与方之间进行分配时缺乏客观标准及评价机制,不能够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使得配送企业宁可独自单干,不愿与外人协作,而配送调度中心还没有发挥应有的组织、协调、平衡、管理等作用。并且对于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而言,其领导人的观念还停留在成本中心,利润中心上,没有把共同配送提升到服务中心,战略中心的高度。使得参与共同配送企业协调问题成为共同配送的主要障碍。
2.共同配送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融资能力不强
国家宏观层面缺乏一个统一的物流行政管理部门对我国实施共同配送的中小物流企业的建设及技术和服务标准进行统一规划,配送中心重复低效率建设严重。配送服务质量不高。资金融通上一般靠自有资金起步,自身积累和民间借贷成为最最要的企业发展资金来源,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范围的持续增长,资金的压力就越来越大,而发展共同配送需要资金保障建设一个规范化,标准化,基础设施完善的配送中心以及良好的网络信息平台,需要银行金融支持,由于我国银行在对大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不平等,导致大多中小物流企业身陷融资困局,难以将共同配送货模式做大做好,企业整体素质也提上去。
3.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集约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配送企业物流服务内容还停留在仓储,运输层面上,能提供综合性服务的物流配送企业还很少,从事单一的功能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竞争力弱,发展滞后,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还没跟上,还没有真正了解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配送”由于配送用户较少且分散,配送效率较低,因此对实现优化配送路线,提高配送效率,合理使用物流设施,节省物流费用等方面,形成不了规模效益。
4.实施共同物流配送人才缺乏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实现物流一体化,建立配送中心是当务之急。最重要是要建立一支懂物流专业的人才队伍。而我国尚未建立一套成熟健全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物流专业人才紧缺,职业教育十分落后。目前物流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未受过系统的物流专业教育。据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调研数据显示:全国物流行业共有物流从业人员5874649人,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从业人员的21.56%,其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0.47%,具有大专本科学历的占5.62%,大专学历的占15.46%。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国对物流人才的紧缺[3]。
三、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共同配送的对策
1.求同存异,加强共同配送企业间的监督及利益共享机制
共同配送是一种力求达到共存共荣的双赢发展战略,要强化领导决策机构的统率能力,促进各企业在物流配送方面求同存异,避免同行业之间合作出现的“多,乱,杂”情况,充分利用企业间的共性,寻找相对稳定配送对象,减少流通环节的费用,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增强中小物流企业间的协作,提高配送效率[4]。建立防止和监督企业机密的机制和规范,签订保密协议,公证处申请保密资格认证,强制性制约双方企业,另外合作企业对外界提供的资料要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合理核算共同配送的效益,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分配。
2.政府积极引导,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统一的物流行政管理部门
通过政府支持,建立一套统一的协调的行政管理机制。将传统的地域界限、行业界限和部门界限降到最小。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建立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为中小物流企业共同配送的发展构建良好的氛围。加速国家综合运输网络和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共同配送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加快物流信息化的进程,加大国内开发物流应用软件的投入。建立企业物流信息平台,更能够促进中小企业信息的及时沟通,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最后,政府要制定相应政策,切实解决中小物流企业融资困难,降低中小物流企业贷款门槛,在共同配送中心的资金上给予扶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及共同配送技术。通过完备的相关法律体系,统一物流的行业标准。[5]
3.建立统一联合体内的信息处理平台
共同配送不是简单的将货物装载到同一辆配送车辆上,它需要许多技术上的配套支持以及管理应用系统支撑,如统一的订单收发系统、单据填报格式、基本信息传输标准化等为共同配送实施带来方便,从而使多笔订单任务优化组合,企业能够快速高效的处理业务。在搭建共同配送网络信息平台上应多采取提高运作效率的辅助设施,例如推进电子数据交换的van增值网,在整个商品处理过程中采用一致的条码技术和自动拣选技术,提高交接货物的电子化水平,在运送车辆上配备手持终端设备。
4.发展教育,大力培养物流人才
发展我国的物流以及完善共同配送,扭转其落后的状况,必需要有足够的人才储备,且共同配送亟需大量且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供职于物流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从经营管理、科研、流通加工、仓储配送到通讯设备的维护等业务。为此,我国的高校应针对市场需要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共同配送方面的技能人才。有条件可以到国外进行系统学习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同时注重在职人员培训,通过资格认证或者其他的方式,规范行业,调动从事物流行业人员的积极性[6]。
参考文献:
[1]何景华.共同配送——配送物流发展的新趋势[J].世界海运,2001(5).
[2]宾厚.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物流企业共同配送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8.
[3]郑红梅,许刚,王蕾,满亚杰.基于我国现状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1(6).
[4]卓伟.共同配送的实施对策及成本分摊模型研究[J].上海海事大学,2007.
[5]董伟,纪付.中小物流企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8.
[6]孙宏岭等.现代物流人才就业市场和培养对策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