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_贸易经济论文

时间:2021-06-10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九十年代后,国内外学者陆续开始研究金融集聚现象,提出了区域金融,金融地理学等理论。金融集聚可以通过金融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分析了我国三大经济区,即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金融集聚现象,提出了对金融集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金融集聚扩散效应三大经济区经济增长

一、导论

活跃的经济圈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深圳市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经济崛起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引擎;本世纪以来,环渤海经济圈是继珠三角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以来的第三个经济增长点。三个经济圈占地面积虽是全国面积的9.51%,但GDP数值占全国GDP数值的61.8%。其中长三角占比32.5%,珠三角占比14.6%,环渤海占比39.9%。

长三角地区是长江入海口区冲积所成的平原,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三个地区,占地面积为全国总面积的2.19%,是中国金融最发达的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在地理位置上为环绕渤海和黄海部分的沿海地区,其中包括北京市、山东省、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占地面积为全国总面积的5.35%,是北方经济引擎。珠三角地区城市包括广州、东莞、深圳、佛山、珠海、中山、江门、惠州、肇庆9个城市,被形象地称为”南海明珠”。

金融集聚是指金融行业相关企业汇聚于某一区域,在各企业分工的基础上存在进一步的合作和竞争关系,利用其相似性和互补性形成相互依存和关联的产业组织形式。在这一区域内金融要素高度集中,资金融通效率高,信息沟通成本和交易相关成本低。区域金融集聚表现为“金融结构和发展水平差异、空间差异、辐射与吸纳功能差异和环境差异。”(张军洲,1995)

金融集聚由金融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经济增长。正如赫希曼所提出来的“极化-涓流”效应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二、三大经济圈的金融集聚效应

金融集聚效应通过网络效益、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强化机制效益,加速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帕鲁提出,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来自于区域的增长极,某个区域内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产业,通过集聚效应推进经济发展。

首先分析一下我国三大经济圈的金融集聚现象。

由各城市2014年和201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数据可得,2014年环渤海地区6个中心城市GDP数值占环渤海经济区GDP数值的42.9%,2015年相应比例为48.2%;2014年6个城市汇聚了环渤海经济区存款余额的61.79%,2015年相应数值为81.6%;2014年贷款余额占比为61.73%,2015年贷款余额占比为76.1%;2014年保费收入占比为46.20%,2015年相应数值为65.9%。金融产业集聚呈现出逐年增强的态势。其中,北京市金融集聚的程度最高,其GDP,存款余额、贷款余额、保费收入相对整个环渤海地区占比分别为15.8%、49.5%、34.1%、33.9%。

2014年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四个城市集中了整个长三角经济圈国民生产总值的43.1%,2015年相应数值为42.94%,存款资源、贷款资源连续两年占比过半,同样有明显的金融集聚现象。其中上海是长三角金融业的绝对优势城市。

2014年广州深圳两个城市的GDP占整个珠三角经济圈的56.5%,集中了9个城市存款资源和贷款资源的63.6%、66.1%,保费收入的51.4%,金融集聚现象明显。2015年广州深圳两个城市的GDP占整个珠三角经济圈的57.18%,集中了9个城市存款资源和贷款资源的71.82%、70.65%,保费收入的58.4%,集聚现象比2014年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无论是贷款资源、存款资源还是保费资源,珠三角的金融集聚程度更高,9个代表城市中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的金融资源超过珠三角地区金融资源的百分之六十。金融集聚程度第二位是环渤海地区。三个经济圈中金融集聚的程度最弱的地区是长三角地区,其金融集聚程度由2010年的第一位下降到2015年的第三位。所以近几年珠三角地区金融资源的集聚化现象明显加快,区域中心城市的金融竞争力得到提高。

三、三大经济圈金融集聚的金融扩散作用

金融集聚的扩散作用会使得地区内的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产生一种效益,即赫希曼的“涓流效应”。“涓流效应”通过金融集聚中心城市向其他城市建立网络增加投资等方式促进其他城市经济的增长。一般一个金融集聚区域首先形成增长极,通过投资增加、产品创新、增设分支机构等方式,使得资金集聚,融资渠道增加,金融活动更加便利,最终扩散到经济实体。

下面通过两个方式分析三大经济圈的金融集聚的扩散作用。

第一,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产业集聚扩散力,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高对经济圈内的非中心城市的经济起到改善作用,也对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前景趋势有一定的预示效果。R&D投入强度和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可以反应三个经济圈的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的相关情况。在R&D投入强度方面,环渤海地区平均2.78,长三角地区平均2.76,珠三角地区平均2.32;在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方面,环渤海地区平均629人,长三角地区平均677人,珠三角地区平均562人。不难看出珠三角地区技术和人力资本质量相对于其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落后,所以珠三角经济圈的经济扩散力低于集聚力,其向周边城市转移的多为低端产业,长此以往珠三角地区集中的多为低技术的产业和劳动力,产业升级转型也难以持续。

第二,由肖和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可得,金融深化程度越高,金融结构规模和经济结构规模更加匹配,促进企业和金融部门的有序竞争,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扩散作用大。

对各地金融深化程度的衡量本文采用金融相关比率,即货币存量(M2)和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由于各地区缺少对M2和金融资产的统计,所以采用银行的存贷总额作为金融资产的测量标本,衡量公式为:T=(S+L)/GDP。s代表某地区金融机构的全部存款,L代表某地区金融机构全部贷款。

表2-8各地区金融深化程度的比较

数据来源:公式T=(S+L)/GDP计算得出。

上表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的金融深化程度最高,其次是珠三角地区,金融深化程度最低的是环渤海地区,说明长三角地区的金融扩散效应最强,珠三角地区金融扩散效应最弱。长三角地区深化程度高,其中心城市,尤其是上海,对其他城市的金融扩散效应强,可通过“涓流效应”带动周边城市金融产业和实体产业的发展。

四、建议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得,在金融集聚效应方面,珠三角地区的金融集聚效应最强,其中心城市深圳近年来金融竞争有了进一步提升,但金融扩散效应较差;在金融集聚的扩散效应方面,长三角地区的金融扩散效应最强,其中心城市上海汇聚了大量金融资源并且对周边地区经济有较好的辐射作用。下面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建全信息共享机制

深化区域的合作交流能够降低区域金融机构信息获取所花费的成本,拓展异地间的信贷业务,调度区域资金;信息资源共享能够解决区域内不同省份中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增强区域内部金融稳定性,使得区域内实现资金迅速流动。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一方面可以成立区域间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另一方面可以建立针对区域内的资本市场、票据市场,实现区域的金融良性互动,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便利。

(二)明确自身定位差异化发展

1.珠三角地区临近港澳台,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明确各城市的资源分配与职能分工,形成完整的市场链与产业链。珠三角地区应该加强深圳的金融建设,深圳交易所应积极对外沟通合作,建立深港通和海外资本市场的多层次体系,在推行注册制的背景下完善发展新三板制度,推动新三板和主板创业板市场的转板试验,加强资本市场流动性;珠三角地区尤其是深圳,政府政策开放,应该多加发挥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资本积累效应,建立区域性民商银行,满足效率高、经营方式灵活、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降低对民营企业的金融门槛,使得信贷资金的融通更加高效化均衡化。

2.北京市金融的集聚程度高但辐射效应差,环渤海地区应充分发挥北京的金融中心作用,带动环渤海整体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打破行政区域封闭发展旧形式。山东一贯是以大企业及大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制造业发达,一方面仍然发展产业链末端的制造业,另一方面应调整经济结构,加大金融、物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产出效率,降低资源消耗。辽宁省工业占比高,工业企业要充分结合金融市场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企业应该保持良好信用,与银行建立优质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提高股票债券的融资方式的利用,选择成本小风险低的资金筹集方式。

3.发挥上海国际性港口、全国交通枢纽的优势。要加强进入要素的流动性,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应保障上海物流服务的通畅,做到交通管理资源国际联网,调度及时。提高长三角区域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金融资源的空间分布反映出我国金融间的分割,应当避免金融要素形成独立封闭的金融体系,实现金融资源按照经济效率的流动与配置。建议成立长三角发展银行以及长三角跨区金融监管体系,可以整合区域资源,协调利益关系,对区域内基础建设、产业转移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强长三角区域城市间技术合作,实现互补式互动发展,强化金融资源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

参考文献

[1]陈甜.泛珠九省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J].中国商界.2010(10).

[2]张晓燕.金融产业集聚的衡量体系和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2012(2).

[3]赵贤,马欣,王大鹏.环渤海经济圈金融集聚效率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3(6).

[4]刘军,黄解宇,曹力军.金融集聚影响实体经济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07(4).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