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指政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于企业的开办条件、市场准入、融资渠道等方面所提供的限制、保护和扶持措施。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包括传统观念、非政策类歧视等方面。
一、中小企业外部发展环境中的问题
1.政府效率问题
中小企业开办难,手续繁杂,费时费力,加大了开办成本。创办企业程序繁、门槛高、行业准入标准杂乱,创业成本过高。在企业提交报告满足了全部政策法规要求以后,有关部门批准时间弹性很大。可见,政府只有转变观念,由“管理为主”变为“服务为主”,才能彻底改变企业对政府部门“难、繁、慢”的印象。
2.市场和资源的分享
小企业是从经济资源的缝隙中成长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策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大企业和小企业应有某种有机结合,而不仅是大企业做某些行业、小企业做某些行业的问题。小企业介入大企业的改革,并成为大企业工艺流程的一部分,不仅有利于小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大企业的发展。
3.融资渠道不畅和金融品种有限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包括: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募股或企业债和外资融资。募股市场有限并要求比较高,企业债主要面向大型企业,民间借贷市场成本高、风险大,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一直以银行贷款为主导,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融资困难的问题。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使得传统的贷款分析技术失效,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放贷的现象非常突出;不健全信用制度,使中小企业融资难。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防范信贷风险,上收了基层行的信贷审批权,主要面对中小企业的银行分支机构无放贷自主权,加大了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
4.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
中小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一类是拾遗补缺地生产大企业不适宜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中小企业。前一类易受协作的大企业不公正对待。后一类中小企业则因数量多、规模小,容易产生过度竞争,会出现欺行霸市和地方保护主义,破坏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5.缺乏有效的社会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有时遭遇歧视性待遇。技术创新需要资讯、咨询、科技、金融、法律等领域的服务支持,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证。由于自主创新程度较低,制约了科技服务社会体系的建立完善,反过来也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不利影响。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能力、财力有限,诸多创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难以自己解决。尽管很多地方政府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园区及创业创新中心,但全社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三方有效服务体系还未能形成。
6.法制不健全与执法不到位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企业技术进步,政府及立法机构颁布了多项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但对比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中国在促进创新的立法保证方面还显得不够完善,缺乏实际可操作的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影响到国家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法规的实施效率。
7.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考虑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国家在财政、金融、税收各个领域加大了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甚至较发达国家比较,相对于时下我国每年国家财政收入来看,在教育和科技领域的财政投入总量还相对较低,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要素投入就更显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社会资源的支撑条件。
二、完善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措施
1.加大政策扶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应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国际通行的中小企业政府扶持政策体系。创造公平市场环境,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指导。总之,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中小企业成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税收和土地使用优惠扶持政策要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体经济倾斜,鼓励其提升自身的研发力量和投入。
2.改革政府职能定位与调整政府机构
市场有对企业优选的功能,而这种功能由于政府作用超越边界和缺位将难以发挥出来。对经济活动过深干预会使政府对各种资源使用失当,从而压抑了企业的创新性和活力。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商业成功并没有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而政府的认定往往很难追上技术和市场的变化。风能、太阳能、液晶面板等所处的领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高科技领域,这一领域的所有企业都有可能被认定为科技型企业。但这些行业在国际有关部门的文件中已经屡次被提出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政府的作用范围,减少审批权力。
3.推进市场功能恢复并逐步培育市场力量
政府应推动企业在劳动要素的使用方面更加灵活,使市场对企业的优选功能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不是政府在就业压力较大时保企业,在繁荣时期以直接下文、淘汰落后产能的方式关停企业。此外,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担保公司、中小银行、评级机构等其他市场主体的发展。缺失辅助机构将会错配资源,使不符合长期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及需要淘汰的落后企业获得社会资源,这一局面将会影响到优秀中小企业获得资源,影响到新的经济模式的发掘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
4.完善收入分配和劳动者保护
政府应在收入分配和劳动者保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中小企业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的力量处于不平衡状态。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资本所有者的财富成倍增长,而劳动者的收入在利润分配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提高劳动收入有利于改变这种不平衡状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启动内需、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应强调国家的责任,调整收入分配的结构,使劳动者能够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
5.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政府要引导建立一个适应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整合相关的资源,协助中小企业突破融资瓶颈。地方政府设法聚集本地金融资源,通过金融工具、扶持政策等倾斜实体经济,实现地方经济的理性繁荣。同时,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也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司法环境。虽然国家已出台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单位的规定,但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办法,以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担保业务,尽可能减少风险,恢复社会上良好的信用关系。
6.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多元化的选择。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渠道主要有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产权融资。股权融资市场体系应该包括两个层面:创业板市场和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主要为达不到进入创业板市场资格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创业板市场主要解决处于创业中后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场外股权交易市场的资本市场功能逐渐完善,中小企业通过该平台实现了股权的定价和融资;债券融资方面,担保是中小企业债券发行的必要条件,拓宽和创新担保体系参与主体,有助于担保行为规范化,增进中小企业债券的资信等级,降低系统性风险;产权融资方面,产权交易市场资源配置和发现价格的基本功能有助于中小企业在不具备进场融资条件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知识、专利等比较资本优势,吸引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资金规范进入。
7.建立一个完整的信用保证体系
首先,政府应用公共资源,鼓励存贷比较高的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其次,整合好银行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资金资源来支持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地方经济的建设。再次,银行可以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募集资金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有,对于经营稳定的中小企业,银行可以作为保荐人,帮助企业发行类型于企业债券性质的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金融创新品种。另外,地方政府对在政策上支持对地方中小企业服务力度较强的银行,例如:对这些银行给予特别的关注,与这些对地方经济服务支持较强的银行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等。还有,改革目前呆坏账信贷担保机构只对应国有商业银行,避免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平等待遇。最后,还可以适当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开发融资租赁和类信贷产品等融资效率高金融产品,来推动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8.帮助金融机构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首先,银行对中小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应一视同仁,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比例。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确定中小企业贷款投向,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贷款环境。其次,要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下放贷款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对信誉好的中小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授权额度。再次,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银行可以对中小企业提供从企业创办、生产经营、贷款回收全过程的金融服务,将极大地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贷款的回收,降低信贷的风险。
9.建立和发展地方中小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
同大型金融机构相比,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多数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具有地域性的直接依存关系。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拥有交易成本低、监控效率高、经营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等比较优势。而且,中小金融机构产权关系明晰、具有权责明确及分工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拥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协助国有商业银行适当授权基层机构
当前,银行贷款审批权限高度集中,各商业银行应考虑将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权下放到基层机构,这样,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面对中小企业贷款笔数多、金额小、交易费用高、财务管理混乱、资信水平难以评估、贷款风险高等现实,政府要加大金融改革的力度,重整严重滞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有银行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卫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问题分析与研究[J].企业导报,2012,(2).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小企业发展:新环境新问题新对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