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州高新区进入新常态经济的特征
(一)经济总量逐年攀升,增长速度减缓趋稳
从地区生产总值指标来看,苏州高新区200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4亿元,至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006亿元,是2002年的4.9倍,年均增长13.1%。历年数据显示,高新区GDP增速走势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2—2006年)为高增长期,年均增速为23.3%,远高于全国GDP平均增速(15.8%);第二阶段(2007—2015年)为增速放缓期,年均增速为8.6%(现价),逐渐接近全国增速水平。从GDP增速走势来看,高新区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较为明显。
(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产业优化初显成效
从三次产业占比来看,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苏州高新区历年数据显示:2003—2005年,受区内工业经济高增速的影响,拉动第二产业占比迅速上升至84.9%,此后随着工业增速的逐渐回落,发展第三产业的空间和机遇逐渐显现,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引领要素流动、推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从2006年到2015年平均每年提升1.8个百分点,2015年三产占比升至33%。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对经济增长贡献不断增强,产业向中高端方向迈进。
(三)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有效提升
从工业经济效益总指数来看,2003—2015年高新区工业经济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2008年),效益总指数保持平稳下行的趋势,2008年至谷底,指数为173%;第二阶段(2009—2015年)效益总指数呈波动上升的走势,2010年攀升至222.8%,往后在高位保持波动上行。从整体走势线来看,高新区工业在经历2007-2008年效益低谷后,效益总指数迅速回升,目前处于较高的效益水平。
二、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一)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特征
总体来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体现为在人们需求的驱动下,社会经济结构及内部不断协调和优化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高质量经济体现为有效性、协调性、分享性、创新性、持续性等特征。有效性意味着一定的要素投入取得更多产出,或者一定产出只需更少的投入;协调性意味着各类结构如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等协同发展;分享性意味着居民分享到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创新性意味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持续性意味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平衡发展。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参考众多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苏州高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评价指标,分为5项属性指标、13项子指标,收集了2004—2015年12年高新区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
在此侧重从五项属性指标来分析苏州高新区经济运行质量,首先将有多个子指标的属性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提取公因子,计算因子得分;再计算五项属性指标的综合得分。
先对“有效性”、“协调性”和“创新性”三项属性指标进行降维处理。通过SPSS19.0程序输出结果,这三项属性指标的KMO值均大于0.5(其中“有效性”为0.622,“协调性”为0.731,“创新性”为0.778),Bartlett球形检验中的Sig值均为0,表明指标设计可进行因子分析。再将五项属性指标进行因子分析,SPSS19.0的输出结果如下:KMO值为0.9,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Sig值为0,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97.309%。结果表明:相关指标的设计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并且综合因子得分能较好地代表五项属性指标评价各个年度的经济发展质量。
三、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的结论与建议
(一)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的结论
1.经济发展质量呈逐年提升趋势。从2004-2015年综合因子得分来看,苏州高新区的得分逐年增加,分为两个阶段:2004-2009年,综合因子得分为负数,表明经济总体运行质量较差;2010-2015年,综合因子得分转为正数,表明经济运行质量好转并逐年提升。其中,以2009年和2010年为转折点,这两年的五项属性指标得分及综合得分尚有正负穿插的现象,到2011年全部转为正数。
2.五项属性指标的发展态势差异化。有效性因子得分呈波动上升态势,从2012年起呈加快增长的态势。协调性因子2004-2007年间处于低位平稳区间,经过2008年、2009年的攀升转为正数后,每年以较为稳定的速度增长。创新性因子总体为上升走势,周期性特征明显,分别在2006年、2011年出现回落,2015年的得分显示创新将再遇瓶颈。分享性指标的增速呈现窄幅震荡走势,目前正处于下行区间。持续性指标(倒数)的增速呈现阶梯式发展态势,2015年呈现增速加快的特征。
3.经济质量提升的基础仍需夯实。(1)从有效性指标说,投资效果系数连年走低,2015年仅为0.1,创近6年来的新低;经济增长率逐年放缓也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2)从协调性指标说,三产占比不仅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周边高新区相比也较为落后;同时工业能级不高,区内很多大型企业只是海外总公司的代工厂,缺核少芯现象较突出。(3)从创新性指标说,国际上一般认为R&D投入强度[R&D投入强度,指R&D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达到5%时企业才有竞争力,而苏州高新区规上工业历年最高也仅1.44%,科技创新任重而道远。从持续性指标说,单位GDP能耗虽然逐年下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4)从分享性指标说,尽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但近年来从事劳务的人员也在不断减少,部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优化投资结构,提升产出效果。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和调节器,适度均衡第二、第三产业投资,引导资金投向民生工程、技术改造、新兴产业、信息产业、服务产业,抓好重大项目,抓实有效投入。重视投资项目与环境的相容,避免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发展的承载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信贷投向的监测和指导,扶持成长性好的企业。
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增长点。高新区应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器械、新能源、轨道交通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创新链的四链结合。二是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互联网、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态。三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引进培育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机构和研发中心,打造特色经济。
增加公共品供给,提高社会福利。在新常态经济下,高科技专业人才尤显短缺,高新区应加大公共品供给力度,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筑巢引凤。一方面吸引国际人才来华服务,在税收、住房、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政府奖励等方面享受较高待遇。另一方面定期提供公共讲座和培训班,推介新知识、新技术,吸引人才进行充电培训,并组织专业人员赴发达地区考察学习,积极培育高科技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