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挑战
(1)“城市病”困局下城市经济减物质化压力巨大。中国的特大城市已经出现严重的城市病,并向大城市和中等规模城市蔓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推进“减物质化”进程压力巨大,即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降低城市经济增长对于物质和能源的高度依赖,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双重红利”,仍面临多重挑战。
(2)城市经济发展路径依赖,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风险。从全球产业分工及其价值链角度来看,中国的产业和城市经济由于后发劣势,一般集中于加工制造和资源出口环节。如果不能及时抓住分工深化和产业升级的机遇,会导致一方面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生产率无法通过专业化分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制造业也会因为缺乏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而被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也陷人低水平循环,出现路径依赖。
(3)盲目产业转移,出现空心化问题风险。国内部分大城市出现为解决城市病而解决城市病的简单一刀切现象,对城市发展和产业变迁的阶段规律缺乏正确认识和正确判断,不理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条件和制造业升级的背景,盲目鼓吹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造成城市产业空心化和城市经济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陷人衰落的困境。
(4)对服务业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良性发展认识不足。国内外都存在对服务业发展的认识不足问题,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曾经因为“滞胀”现象对服务业发展产生怀疑,出现诸如“卡尔多定律”、“新工业主义理论”和“自我服务理论”等质疑,认为服务的作用是消极被动的,依赖于商品的生产,不对经济增长做贡献,服务活动导致了生产率的不增长和低增长。
(5)错误的执政理念和政绩观的挑战。受到官员任期限制和不正确政绩观的影响,重视工业而轻视服务业的思想仍然比较严重,在制定规划和政策时偏重于鼓励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大项目多,投资后见效快,拉动地方GDP增长的作用相对显著。同时,把服务业许多领域当作非生产性活动来对待,把经济发展片面地理解为上项目、建工厂,忽视服务业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服务生活、提高市民福利、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二、正确认识服务业在城市经济良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服务经济的转型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全球经济正由传统的“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经济结构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服务业产值在全球GDP占比平均已超过60%,发达国家超过70%,是全球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同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领域、新业态层出不穷,知识和技术密集化使其内部结构不断升级,成为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标志性经济结构。更进一步,服务活动可以是经济增长的独认发动机,它创造就业,满足需求,助力生产,推动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2)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服务业与产业转型升级。从OECD国家发展的经验数据来看,服务业的第一波上升期发生在人均收人1800美元左右,主要是传统服务业;第二波上升期发生在人均收人4000美元左右,主要是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通讯、计算机、法律、广告和商务服务等,并且第二波现代服务业的上升更加迅猛。不同的国家或者区域城市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和逻辑不同,城市产业转型要注意把握好两者的阶段性关联。
(3)生产性服务业嵌入价值链,促进制造业升级、提升效率。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干中学”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知识外溢效应,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投人到生产性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价值链的分解强化产业间关联关系,并经由知识溢出效应扩散到整个产业链条的上下游,改进产业链和服务业自身的效率,使传统产业向先进制造业升级,并使整体的产业利润率和环保水平提高。
(4)服务业推动城市工业化与城市良性互动。在城市经济发展高级阶段,服务业通过就业效应、出口效应、产品竞争力效应、吸引力效应等四个机制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四大效应,是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城市在二战以后,成功实现从“制造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型的关键因素,是这些城市治愈环境疾病、提高城市经济运行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突破口,也是他们能够保持在国际城市分工体系中处于领导地位的原因。
(5)服务业的就业吸纳与优化效应。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工业就不大可能大量吸收劳动力了,而服务业则具有很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成功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全球性特大城市,其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城市的基础部门并向城市周边输出服务,有效促进了就业增长。同时,从城市发展角度看,服务业发展有助于强化城市主体性功能结构,紧密衔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城市格局和城市体系,进而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强城市整体就业吸纳能力和优化劳动力市场配置。
(6)城市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必然性和规律。聚集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并能通过空间上的聚集降低消费者的寻求成本,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人,形成良胜循环。聚集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分担基础设施,并带来信息和技术渠道的共享和吸引力提高。服务业集聚一般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历史上大城市内部服务业首先集中在CBD区域,然后开始向郊区分散,最后又在大城市区域内的特殊节点上重新集聚。能够实现标准化、传统具有“后台”功能、不需要采用面对面接触方式的服务业,布局在大城市的边缘区域,有利于降低营运成本。而不能实现标准化、具有高度“前台”功能,如法律、管理、公关、咨询、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等复杂生产服务企业,依赖与顾客面对面接触,仍需在大城市集聚。
(7)服务业影响城市体系重构。服务业集聚不仅发生在城市内部,也会在不同等级城市之间差异化分布,甚至导致对城市等级序列的重构。事实上,生产性服务业都倾向于在特大城市布局,如企业总部、金融中心倾向于集中在全球性城市,那些非特大城市、甚至较小的大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则处于相对的劣势,进而导致有效机会的不均衡分布、地区经济重构持续进行,还影响到地区内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跨国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布局及其布局调整,会影响世界城市网络结构和大城市经济,即服务业对重构城市经济结构有直接影响,进而间接影响世界范围的城市体系结构的重构。
(8)实现产业环保转型,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空气质量较差,1987年有69天空气质量达不到美国的国家标准,但是美国1980年开始调整特大城市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降低能源使用强度,减少城市中的能源密集型产业,效果显著,纽约市有毒物质释放量大大降低,到1993年,其空气质量全年达标。在此过程中,纽约市的经济总量并没有降低,服务业在强大的工业基础上快速成长,市区向服务业集聚发展,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人口也进一步集聚,工业能源的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虽然商业、交通运输和城镇居民用能持续上升,但是属于总体可控。
总之,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特大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和必然选择,需要我们不断更新关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知识,通过价值链分工实现产业环保转型,不断创新服务的技术和手段,加快用信息化、智能化、节约型、清洁型、环保型等现代技术和服务来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从而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推动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几个重点
(1)把握好地区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有序发展。在理解阶段差异的基础上,既不能过分超前,又不能过分滞后。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要增加工业制造业中的科学技术含量,增强创新能力、营销能力等;当工业化发展到较高阶段之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开始互动发展,互相促进,互为前提,共同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开始向价值链两端即生产性服务业转型,价值链中间的生产环节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同时,在服务业内部,不同类型服务业具有不同的发展背景、适合阶段、发展特点以及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需要区分对待。
(2)破除行业垄断,推动事业单位的改革,释放服务业。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有些部门过分强调产业兼有的社会属性,包括银行调节经济手段属性,科学、教育、卫生、体育的公益性、福利性属性,文化、传媒意识形态属性等,大量本应作为营利性市场主体存在的经营性机构存在于社会事业单位之中,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太低导致大量服务需求内置。需要打破政府或国有经济垄断经营,对社会资本开放,放宽市场准人限制,在服务业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出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3)抓好规划、招商、政策的一条龙服务与管理。作为特大城市的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像以往抓工业一样抓服务业,多管齐下、优化结构、集约发展,促进服务业产业发展水平的明显提升。包括重点发展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从编制规划、政策体系、产业指导、招引项目,到考核评估、技术标准、行业规范、统计制度、税负体系、人才培养引进、行政审批、执法效率等方面,抓紧落实系统化的一条龙服务与管理。
(4)平衡服务业的集聚与扩散,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做好特大城市服务业的都市中心集聚与多区域、多中心扩散集聚的平衡,特大城市内部按照多级中心模式发展CBD体系,满足不同服务业类型的发展需要,同时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结构优化要v.足于解决城市病和增强居民福利,即把行政、教育、医疗、养老等具有很强社会属性的公共资源有意识地分拆和多中心分散,保证各级地方的活力和提供基础性需求。高度重视服务经济时代,大型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的布局优化及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一个城市自身动态比较优势,在整个价值链的全球化中控制战略性环节,不断优化升级城市产业结构,从而提高其在区域城市等级序列中的位置。
(5)创新城市产业生态园区集聚。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城市和地方提出打造生态工业园区、生态供应链的概念,服务业在城市生态产业集聚和新型园区建设过程中应该主动融人和参与。既包括在区域集聚层面服务业企业在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时,就一并如驻和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专业服务;也包括生产服务业企业提供专业设计和定向服务,优化园区布局、提高园区工业企业效率;还包括在条件具备的城市和发达地区创新观念,形成以龙头服务业企业为核心的新型服务业产业生态集聚园区,并反向吸引生产制造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进人园区,推动城市特色化集聚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