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取得了快速高质量的发展。旅游业是既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又能提高居民收入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具有其它产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发展旅游业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在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方面具有其他产业无法比较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当地经济的发展又会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对旅游发展互相影响,本文以昌都市旅游业发展为例,全面分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以促进昌都市旅游经济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昌都;良性互动;发展;
旅游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一个地区特有的相对稀缺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大量的域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从而促进本地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昌都市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政府的统一指导和市场的参与条件下发展旅游产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作用较大,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昌都市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经济目前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丰富
昌都处于青藏高原东部,毗连三省,属高原亚温带湿润气候,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山川及自然风光兼有北雄南秀之特点。山、水、泉、湖千奇百怪,雄伟壮丽,整个地区基本无污染,是避暑的理想圣地。昌都因河流而得名,在藏语中,昌都是两河交汇的意思,在这里遍布着无数河流,大型河流就是闻名的三江(澜沧江、金沙江和怒江),这里水网、湖泊遍布整个地区,为昌都增添了无限的风光。昌都的森林覆盖率也很高,森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林内有很多珍贵林木、灌木和药草及食用菌类。众多的森林资源为探险、科学考察、生态旅游及野生植物研究提供有利条件。
昌都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多处原始文化遗址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原始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昌都吸引着无数区内外游人向往着高原文明的还有寺庙,最为着名的有类乌齐的查杰玛大殿,建筑规模宏大,还有康区最大的格鲁派寺庙强巴林寺、卡玛多塔林等。昌都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这里居住的藏族人常以“康巴人”称谓,由于居住的地域和社会交往因素,自古以来,这里的藏族人民比较早的吸收了来青、陇的黄河流域文化,来自川、渝的巴蜀文化、长江流域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成自己特有的康巴特色文化。
(二)有一定的旅游业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昌都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条件。截至目前,全市有开发景点22个,有2家旅行社,1家旅游公司,19家星级宾馆饭店,全市旅游业从业人员4千余人。2017年昌都市旅游部门完整的规划引领旅游发展工作,投资3616万元实施旅游经济建设项目9个,扎实推进A级景区创评工作,共推荐和初步评定A级景区18个。昌都市旅游景点的开发不断深入,旅游产品的组合逐步实现“品牌化”,地方性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有了一定的规模,依托区位优势,昌都积极培育“三江”流域、“茶马古道”、“康巴文化”、“红色旅游”四大旅游品牌。尤其援藏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内外双向发力,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推介活动,努力提升昌都旅游品牌形象,提高了昌都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效果非常显着。同时昌都市旅发委和福建省旅发委加强沟通协调,签订了《西藏昌都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旅发委旅游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构建福建省与昌都市紧密务实的旅游合作关系。
二、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旅游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与脱贫增收
旅游业的发展,可直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2017年昌都市全市旅游接待游客200.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6.42亿元,占GDP的9.8%,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3.78%,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3.79%。旅游业对地方财政的直接贡献相当大,在提供就业和“脱贫攻坚”中作用很大。由于地处横断山脉、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落后,受历史等原因影响,昌都市是我国的主要贫困地区之一,贫困发生率高、贫困面广,原来传统型的农业发展只能满足简单的生活,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处于长期滞后的状态,生产要素投入水平低,耕作粗放,农业生产大多处于自给自足阶段,市场化程度低,导致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没有转移出去,转移的方式单一。而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产业关联性较强,在相同的要素情况下,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旅游业需要的从业者对技术的要求相对不高,这样就可以大量吸收农牧区知识、技术相对欠缺的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妇女也可以参加到旅游经济发展当中,可以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
(二)旅游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以不同规模和速度发展而形成的不同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促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形成发展预期和潜力。长期以来,由于地理历史因素的限制,昌都市经济发展最显着的特征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绝对比重。随着近几年昌都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到处显示着作为新兴产业对昌都市经济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对其他产业有很大的关联性和带动。从2012年到2017年三产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分析,第三产业在2012、2014年到2016年间远超一产和二产,2017年比重有所下滑,但是总量还是大幅增加,从数据可以看出第三产业支柱作用明显突出,强有力的带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如表:
表一2012-2017年昌都市国民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值
假设取自变量为昌都市旅游经济收入,因变量为昌都市国民生产总值,经线性回归分析。
系数a
a.因变量:国民生产总值(亿)b.预测变量:(常量),旅游业产值(亿)
Anovaa
a.因变量:国民生产总值(亿)
双侧检验的P值为0.001,小于0.05,所以两变量间的相关性显着,那么回归分析的结果也是显着的,可以建立正相关的线性回归方程:Y=62.642+6.121X,Y为过国民生产总值,X为旅游经济收入,成正相关,一个变量增大另一个变量随之增大。他们形成良性的互动。
(三)旅游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以旅游业为先导的第三产业在昌都的蓬勃发展,这样就促使一大部分生产要素和人口在某一景点或者交通要道迅速集中,成为一个中心,形成“极化效应”。该经济中心经济实力日渐增长,将会辐射到周边区域,资金、信息、技术、人才扩散到相对落后的区域,对外扩散寻求最大效益,这就是“扩散效应”。这两种效应发展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将大力拉动周围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现在昌都市着力打造小城镇建设,如然乌镇、曲子卡、岗托镇等这些极具特色的小城镇将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新兴城镇发展的新格局。旅游业的发展不单是小城镇的兴起和成长,而且有力的助推城镇功能体系服务的完善,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辐射,增强了乡镇农贸的交易和集散,加快区域城镇化建设。
(四)旅游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都发源青藏高原,西藏的生态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昌都市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地理因素,整个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损坏后恢复困难。以前粗放式的畜牧业对灌木林、草场破坏很大,水土流失严重,草原沙化退化程度加剧。还有些矿产资源开发论证不够合理,原料开采中不科学,致使区域内污染,区域内矿产资源不可再生,粗放式开发导致利用率低下。究其原因是利益驱动,要解决这个矛盾,就是要发展其他产业,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增加居民收入,既要生态又要经济。要生态和经济发展相协调。旅游业发展之后就破解了这个难题,在比较利益优势的驱动下,很多农牧民减少了牲畜的放养,减轻了草原的承载量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矛盾中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促进昌都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昌都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业能够促进昌都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昌都市产业结构优化。但旅游业作为地方重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依赖很强,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涉及到当地的基础设施完善,全民素质的提高等,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和客源的进入,其配套设施建设都要依靠地方经济。所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会制约旅游业发展。
(一)经济发展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昌都游业的发展水平同昌都经济发展的总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地方经济发展为旅游经济崛起奠定了基础,而且形成强有的推力。经济的发展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用于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改善,如果没有地方财政支持,单靠国家投资和各方面的援助,这样发展旅游业是很难想象的。经济开发必将实行开放和国内横向联合,这必将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一系列综合效应,这也对旅游业的发展十分有利,经济发展伴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接受新事物广泛,经济发展本身要改善基础设施和增加居民收入,收入提高之后人们对精神生活和时尚的追求增加,这也使得当地居民成为旅游消费者。现在昌都市紧紧抓住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选择实施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固定投资建设,随着昌都市旧城改造的完成,川藏铁路、川藏高速等大型工程开工建设,固定投资的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这也使旅游、交通等涉及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大幅改善。
(二)经济发展水平低对旅游业发展的阻碍作用
经济中心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是旅游者的集散地和消费地,也是主要客源地和辐射乡村旅游地。但是经济基础薄弱,积累能力差,影响到区域城市化进程,但是昌都市目前没有形成一个大的都市,由于地理原因小城镇也很分散。
昌都市经济市场化发展程度低也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商品经济不是很发达,市内有些地方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农业产业水平低,农业产业、产品市场化低,市场经济主体缺位,旅游业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经营普遍困难,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占得比重过高。外延式经济增长没有同时诱发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育,由于市场机制形成迟缓阻碍了旅游资源转换为商品,同时也延缓了旅游市场的建设,昌都市诸多旅游市场的建设,主要是靠各级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的组织推动。这种靠政府推动旅游市场的形成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有局限性的。
四、昌都市旅游经济开发与昌都市经济良性互动机制创新
(一)创新旅游业运作机制、培育产业体系
为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运作机制,鼓励吸引区内外、集体、个人资本进入旅游业,为昌都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围绕旅游业“六要素”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旅游市场主体、培育发展旅游经济的优惠政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把整个旅游经济产业链中薄弱的环节壮大起来,“吃、住、行、游、娱、购”协调推进。把旅游业“六要素”这个产业链建立健全,不但方便了游客,而且建立起来这一系列产业,创新各产业之间的运作机制,形成一个保障游客发展当地经济的产业体系。
(二)深化景点(区)科学管理,推进一体化
旅游资源开发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关键是以市场为主导,使得旅游经济发展各利益主体都得到利益,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文化资源保护中都得到实惠。景区、景点一体化管理就要求政府发挥作用,成立管理局或者委员会,协调各地各部门和地方力量,有效调解各个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统一调配人才、资金、资源、建设等。合理使用景区的旅游产品、宾馆饭店,整合景区附近的农家乐和家庭旅馆。一方面坚持分散原则,一方面坚持统一原则,在旅游旺季游客集中的时候要分散游客,减轻景区的接待压力,再设计层面上尽量和当地的自然融为一体,使景观保持原始特色,也让本地居民融入其中,成为旅游景点的一道特色,为景区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增添活力,奠定基础。
(三)创新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消费质量
按照传统的旅游消费目的,大体分为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商务旅游、探险旅游、探亲旅游等,这几种旅游的消费层次有着很大的差别,观光休闲旅游消费层次较低、商务探险旅游消费层次高。现在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娱乐、商务探险旅游将会超过观光旅游成为旅游的主导。因此我们要在经营好大众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开发商务、探险、休闲、科研等旅游项目,比如在然乌湖开发登山、探险项目,让游客直观感受到亿万年的冰川探究其科学。在曲子卡开发农家饭菜和生态食品,以特色吸引游客,延长旅游时间、延伸餐饮产业链、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食品和旅游商品。开发内涵丰富、独具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争取使旅游休闲、旅游探险科研、旅游购物成为昌都旅游新品牌,享誉区内外甚至海外。
(四)建立多元化旅游合作机制
要在昌都推进构建主体多元化、行业综合性、区域联动式的整体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居民休闲与回头客旅游的需求动力和旅游企业资源客源共享双赢供给动力构成其市场驱动的动力机制,重视“精开发、多利用”构成其可持续发展保证机制。全域旅游经济发展是世界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势,通过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开发进入市场,要通过多种方式合作将不同的资源和要素合在一起,发挥资源开发的比较优势,实现全市内资源互补、市场互动,提高我市旅游业的竞争力。加强各个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的合作,调整和重组旅游路线,昌都市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我们只能把沿国道、省道交通便利的旅游景区、景点整合起来,打破区域壁垒、县域政策壁垒,形成统一的政策协调,策划递进型的合作行动,互设旅游代办机构,联合执法、市场整顿,全方位合作,促进合作共赢。
(五)发挥市场作用,形成市场主导型战略共同发展模式
在昌都市开展全域性旅游经济的背景下和区域市场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前提下,加强旅游经济多方合作,保证市场各种资源在市内各县域间有效分配,自由流动,提高县域内旅游产业分工,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破除县域内因行政分割而形成的市场分割,培育和完善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各县域的旅游经济实现融合对接,就必须要发挥市场对旅游要素的自行调节配置功能。昌都市要在政府统一指导下,发挥市场优势,依靠现在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组织协调各县旅游产业均衡发展,让具有影响力的景区承担传递作用,在协调中占核心地位。同时要建立区域内自由化、现代化的旅游产业通道,利用该区域区位的优势,建立配套完善的服务设施,如酒店及大型商场,合力开辟更大的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区域金融业的发展对旅游经济发展影响与日俱增,完善昌都市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区域内资本市场,努力为昌都市旅游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建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有力推动昌都市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政府出台旅游产业扶持政策,助推昌都旅游发展
为推动昌都市旅游业实现快越式发展,创建知名旅游示范区,要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做好“旅游+”产业链,形成发展大旅游的合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优质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结合全域性旅游、乡村振兴战略、精品旅游等工作重点,出台一些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制度细则,适应入驻昌都市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的旅游企业,从事旅游服务、研发的经济组织和社会机构等。形成扶持高端新兴旅游业态、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打造特色节庆会展品牌、加强全域旅游营销一体化、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奖补政策。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有利于整合全市旅游资源,为昌都市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打造全域旅游区,实现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
参考文献
[1]苟自钧.深度开发旅游商品拉长我国旅游产业链[J].经济经纬,2005(04)4.
[2]亚德里恩·布尔,着.龙江智,译.旅游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0-1.
[3]朱元恩,李红梅.提升桂林旅游竞争力的新思维[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40-43.
[4]胡建伟.世博览会与上海旅游业互动机制研究[J].旅游科学,2005(02)3.
[5]王起静.转型时期我国旅游产业链的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5)5.
[6]史泽燕.宗教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安徽九华山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4.
[7]王容天.对秦皇台乡特色产业优化与创新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9(7)
[8]周青海.云台山.撬动焦作旅游经济的支点[N].科学时报,2006.
[9]秦学.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变化及其创新发展-以“泛三珠角”和“大珠三角”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
[10]陈万儒.甘肃陇东南地区旅游经济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路径选择[J].发展,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