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为关于观点相关研究生论文开题,关于“我认为”起相关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可用于观点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观点及学术及文章方面论文范文。
大学时的一次选修课上,我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开口便说“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等”本以为自己思路清晰、回答得当,可未答完就被老师打断:“对于常识性的知识直接表述就行,不用加上你以为等”我觉得老师的批评很有道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不再因为这三个字而受到其他人批评,从此以后我在写文章、说话时都刻意回避使用“我以为”三个字.
可是,刻意的避讳终究敌不过习惯的力量.生活、学习中我们还是需要大量的使用“我认为”三个字作为日常的表述用语,类似的还有“我觉得”、“我想”等.在语言中,“我”作为句子的主语,代表的是动作发生的主体,表达的是“我”这个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观点和态度,起到了一种限定主体的作用.语言的微妙之处就在于细微的差别可能导致意思的截然不同,试想一下,没有了“我”,又是谁想,谁去做呢? “我”似乎是表达个人观点所必不可少的,但为什么写文章、课堂讨论时就不能用呢?
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知道学术研究必须秉承客观公正的准则,尽量避免个人主观情感因素掺杂在里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学术文章时应该努力去避免主观化的表述.事实上,不论在国内还过是国外,学界似乎都普遍遵循这一准则,例如在英语国家里,学者们用大量的被动句来代替主动句(如I think、I argue),为的就是要读者感到客观公正.而在国内,客观公正的准则使得诸如“我认为”、“我觉得”之类的表述被打入冷宫,成了学术文章上的“过街老鼠”,倘若敢在文中出现,便会被人认为是狂妄无知、傲慢与偏见的代表.有趣的是,没有了“我认为”、“我觉得”,学术文章上却堂而皇之地出现了另一种看起来客观公正的表述(这一点在社会科学领域尤其突出),那就是某某权威、某某专家认为.在这里,权威们似乎不再是普通的人,而成了万能的神,一些学者将其只字片语当成了客观规律的正确描述,只要引用他们的话语就会使你的文章立场、观点完全正确;各类学术明星、大腕的观点成了报纸、杂志评审编辑的客观准则,提及他们的名字就可以使你的文章分量十足、万无一失.客观公正的准则在这里变得如此宽容以至于仿佛有了双重标准,它可以容忍大量无病呻吟的文章,唯独不能有的是“我认为”三字.
这篇论文来源:http://www.sxsky.net/kaiti/457027.html
事实上,“我认为”不等于不客观公正,客观公正的观点也还是个人的理解见地.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它是一种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而形式需要为内容服务,任何可以清楚表达观点的语言都可以大胆地为我们所用,“我认为”即使这样.客观公正也不等于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我坚信学术研究必须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只有不断的提炼总结前人的观点,我们才能知道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发现不足并提出新的问题.在学术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我们陈列前人的观点,就是为了使我们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到更深更远的东西,但进入到论文的写作阶段,更重要的任务是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真知灼见.现实中我们看多了东拼西凑,敷衍了事的文章,会误认为学术研究的风气已然如此;我们看惯了矫揉造作、娱媚读者的文章,错以为符合公众心理的就是符合客观公正的.殊不知没有了“我认为”,学术文章读起来像是工作报告,读者常常读完全文还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这样的论文像是一杯白开水,喝到杯底连点味道都没有.当然,我并不是否认在一些场合和语境中,由于当事人代表的是某一群体或机构,“我认为”、“我觉得”这样的表述不合适,但是在学术探讨领域,我们一定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们才能不断地推进学术水平的向前发展.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观点相关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学术论文、在职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23 | 写作解决问题: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 职称论文适用: |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我认为”三个字意味着不轻信、不盲从,同时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治学态度.我们不能轻易地否定某一观点,为其扣上“唯心主义”、“修正主义”的大帽子而鲁莽地拒之门外,我们也不能轻易地就相信某一理论观点是绝对正确的,因为任何学术流派、理论观点都是实践的产物,都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检验.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各种观点中不断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