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相关毕业论文提纲,与小学STS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相关课程结业论文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课程相关课程结业论文,关于小学STS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课程及学科及模式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课程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合三者是当代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文章基于STS教育理念,整合小学《科学》、《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三门课程,从学科关系和学科内容两个维度,提出三种具体的课程整合模式:学科融入模式、局部整合模式、全盘融合模式,并就如何使用这三种模式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小学科学;STS;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4-0058-04

小学科学新课程继承并发扬了历次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使科学教育朝着大众化、生活化、动态化、人性化迈进了一大步.但小学科学教育中长期存在小螺旋式教材编排,易造成知识的割裂与遗忘;课程内容宽泛,探究活动的开展缺少时间、空间等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教育领域兴起的以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宗旨的STS教育,以其教育目标的多元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式的探究性等特征反映了科学教育的新构想.[1]

STS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构建STS课程,综观国内外,STS课程内容的构建并没有统一的模式,而是多种模式共生并存.笔者从学科关系和学科内容两个维度考虑:其一,从学科关系来看,小学STS课程涵盖了科学、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多个学科的知识,构建时既可以单门学科为中心,渗透STS精神,拓展、延伸其他学科内容;也可以是高度综合的STS课程,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其二,从学科内容角度分析,每一门课程既会涉及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等静态的、良构的知识,也有联系到生活、社会问题的动态的、劣构的探究性知识.因此,笔者从这两个维度出发归纳出三种整合模式:学科融入模式、局部整合模式、全盘融合模式,其中每一种模式都采取主题形式进行整合.

一、学科融入模式

学科融入模式是指以当前小学《科学》、《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三门课程中的某一课程内容为主体,从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或观点出发设计主题,使学生在该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拓展、应用其他两门学科的内容,加强科学、技术、社会三者间的联系.学科融入模式将多门学科的知识融入某一学科,体现了各学科领域的关联性,但这种联系仅局限于学科或单元内部,在整体框架上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综合.

国外不少STS课程教材构建采取了这种模式,如荷兰的PLON(Dutch Physic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ject)物理课程,其高年级课程的每一个单元都结合相应STS专题.例如,在“交通和安全”这一单元中,设计“燃料的守恒、交通安全装置”;在“物质”单元则设计了“基础研究的社会和科学背景”;在“电离放射”单元设计了“各种应用的风险和安全”;在“卫星”这一单元中配合了“卫星的现代应用、通信和地球、天文观察”专题.[2]PLON课程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更多与生活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并且促使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决策过程中知道如何权衡自己的观点.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水”的知识包含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三大领域,是学生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另外,水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液体,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对于水的一些粗浅认识是学习“身边的水”这一主题的基础.基于以上考虑,同时为了达到基础教育要求,我们抛开教材,从课程内容标准出发,重新梳理小学《科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关水的内容,并将其整合为四大模块:水的三态变化、水资源的分布、水与我们、水污染.在这四大模块中,既有水的基本性质、水的三态变化、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等《科学》课程中的知识点,又涉及到水资源的利用、水的灾害、水污染等《品德与社会》中的相关内容.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注重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还可适当引入一些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包括:使用网络查找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利用Word绘制宣传海报等.最终,我们拟定“身边的水”主题单元结构图(见图1).

小学STS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程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利用学科融入模式构建小学STS课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构建方式简单、灵活.课程构建主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主题,如三、四年级安排“身边的水”、“学习用品”、“种蚕豆”等一些具体的、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主题;五、六年级则可设计“简单机械装置”、“设计桥梁”等相对抽象的主题.其二,以主题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将各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能够有效强化现有课程的整体性及凝聚性,易被学校和教师接受.其三,在不影响原有课程内容体系的前提下,不仅使理论知识的学习获得了较好的感性支撑,而且使学习内容面向社会生产和学生实际生活,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缺点在于:一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知识至上的传统观念影响,仍以科学知识的获取为主要目的,而技术、社会等相关知识只作为辅助性的内容被引入;二是主题中涉及的一些问题有相对固定的答案,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等方法就能获得,缺乏深入讨论.以上这些不足都导致了学科融入模式所构建的课程不能从根本上全面、深刻地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无法触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生活问题,不能很好地诠释STS教育理念.


这篇论文网址:http://www.sxsky.net/kecheng/455987.html

二、局部整合模式

局部整合模式又称部分整合模式,即在设计学习主题时尽可能多地整合学科内容,不能被整合的内容则设置为单学科性质的主题.即某个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既可以是一门学科的知识,也可能是多门学科的整合,各个主题并不是严格根据学科逻辑进行组织的.通常的做法是将多门课程中容易重复的综合性专题单独提取出来,形成一系列的综合性主题单元,这些主题所涉及到的知识在其他单元不必再重复.

Hickman等人曾提出三种将STS纳入学科课程的策略,分别是:将STS融入现存的课程中,延伸现有的课程单元,创立一个全新的课程.[3]其中,“延伸现有课程单元”策略就体现了局部整合的思想,即通过收集、修正或创造一些内容相关性较强的单元模块,将其并入现有的课程中,以供教学使用,而不能纳入的内容则可按照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国内有些STS课程的构建也采取了局部整合模式,如上海初中《社会》课程以社会学的框架、观点和视角选取并阐述原历史、地理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在科目整体结构上仍然保留原历史、地理学科的板块组合,但对原先两门学科体系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和取舍,其课程内容按当代社会、中国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地理、世界历史、当代国际知识的线索依次展开:第一部分为“我们的社会”,描述社会概貌和分解社会的有机构成;第二部分为“祖国概况”,由中国地理、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近现代史组成;第三部分为“世界概况”,由世界地理、前资本主义的人类文明史、世界近现代史和当代国际知识组成.[4] 若采用局部整合模式整合小学《科学》、《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三门课程,我们可以通过参考相关的课程内容标准,选取这三门课程中相互联系并可能重复的内容设计综合性的主题单元.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我的家庭生活”中的部分内容与科学课程标准中 “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个体的维持”、“生命的延续”有内在联系,可以设计一个综合性的主题——“人生之旅”(见图2).该主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出生前的变化”,涉及到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家庭成员间的亲情、细胞是生命体的组成单位、电子邮件的使用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出生时的情况”,包括出生时身高、体重的统计、电子表格的使用;第三部分为“出生后的成长”,包括自身的特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人体的各大系统和主要器官的作用、遗传与变异等知识.而对于“我的家庭生活”中未涉及到的内容,如“邻里和睦相处”、“家庭经济来源”等则可以设置成为一些品德与社会方面的单学科性质的主题.

局部整合模式与学科融入模式相比,综合程度更进一步.它将各学科可能重复的、相关性较强的内容构成综合性的主题,既可以避免相同内容在各分科课程中的重复,又可以强化科学、社会、技术之间的关系.同时,不能进行整合的内容,则通过设置一些单学科性的单元让学生完成剩余知识的学习.局部整合模式所带来的综合与单科相结合的学习形式能使学生全面完成课标的要求,有效避免了知识点的遗漏.这种整合不单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是让学生能够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理解科学和技术问题.但是局部整合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局部整合模式对教材编写者的知识面、兴趣广度、综合能力、社会生活的了解度等方面要求较高;其次,由于单科教学的影响,教师综合化教学的能力也需要经过培训才能适应和胜任;最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某些学科单元自身的逻辑关系可能会被打断,造成知识的断裂,减弱知识的系统性.

三、全盘融合模式

全盘融合模式是综合程度最高的一种设计模式,即不考虑原有《科学》、《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三门课程体系结构,以生活中的现象或社会问题构建全新STS课程内容体系.这种整合模式将原有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和概念框架彻底打破,在整体框架上已经看不到各个学科板块的存在,也看不出各个单元的学科划分,科学知识不再被系统讲授,而是服务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技术应用问题.全盘融合模式包括以生活重要现象为中心的设计、以重大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以具体的探究活动为中心的设计等主题形式.

在如何选择构建STS课程的主题上,各国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学者Bybee和Mau于1986年提出了12项全球性与STS相关议题:世界饥饿与食物资源、人口增长、空气质量和大气、水资源、战争技术、人类健康与疾病、能源短缺、土地使用、有毒物质、核反应堆、植物和动物灭绝、矿物资源.[5]Merryfield(1991)则将STS主题归为七大类:环境问题、健康与人口问题、经济问题、交通与传送问题、食物与饥饿问题、能源问题、军事问题.[6]在全盘融合模式中比较常见的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如英国为中学六年级学生开发௚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