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课程论文范文,课程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贵州省情》课程教学改革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课程及学生及课本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课程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贵州省情》是一门在贵州高校开设的、富有特色的地方性知识课程,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这一门课程特征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几方面提出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关 键 词 】贵州省情;教学;改革
一、《贵州省情》课程介绍
从2007年起,贵州省教育厅面向贵州省内高校开设了一门公共课程——《贵州省情》,并配套编写了统一的教材.顾名思义,该课程是作为一门“地方性知识”或简略“地方志”,分地理、历史、民族、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向学生全面介绍贵州省的基本情况.本课程共计一个学期,18个课时.
贵州省情课程是从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围绕当前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阐述了贵州的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科技、民族、宗教、自然环境资源等要素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提供认识贵州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贵州省情,增强热爱贵州、建设贵州的热情和信念,探索贵州的振兴之路.它以贵州省情为研究对象,全面阐述了贵州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提供了认识贵州省情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二、《贵州省情》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
《贵州省情》是一门很有特色的地方性知识课程,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在省级层面面向大学生开设的此类课程,从笔者从事这门课的6年教学实践看,学生对这一门课程也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但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这一门课程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课本的主要问题
《贵州省情》课本到目前为止共3次改版,虽然在内容上全面地对贵州的基本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但总的来看,该课本呈现给读者的更主要是一本浓缩的地方志,仅仅作为事(史)实的呈现,而缺乏理论的统领和提升,因此,整个课程的高度难以凸显.就课本的内容特性看,该课程完全可以在中学开设,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也有类似的疑问:即认为这门课的学习很有意义,但总感觉它跟大学的课程特征不太相符,似乎太过于浅显.
(二)学时短,不能系统深入展开对具体问题的讨论
这门课程设计学时为18个课时,除去课程考查时间,实际用于教学的时间为16课时,但是课本的总容量为7章,如果要把课本的内容全部讲给学生,很显然时间上严重不足,或者为了全面就必须牺牲必要的深度,课堂教学的内容就只能浮光掠影式的讲过,课程的教学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三)课程开设的合法性问题
即为什么要开这一门课?或者说为什么要让学生了解贵州的基本情况?教材没有明确.这一门课程是针对贵州省内的高校开设的,但是学习该课程的既有省内的学生,也有省外的学生,对于省外的学生而言,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通过一门课的学习和考核去了解贵州?
三、《贵州省情》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贵州的基本省情,以此明确课程开设的目的
贵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贵州的基本省情是什么?这或许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但是对于《贵州省情》这一门课程来讲,是一个必须清楚回答的基本问题.1986年,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的王小强、白南风等人在对贵州为期数月的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将其研究报告以《富饶的贫困》为名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开启了在学术层面对贵州省情进行研究的序幕,这本书在贵州省内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并同时开启了贵州对自身发展的反思.到上世纪90年代初,贵州省内外学者对贵州省情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1995年,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成员胡鞍钢在4次对贵州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贵州现象”这一概念,认为贵州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环境和体制背景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最突出的不发达现象.贵州现象最重要的特征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过低,且长期居全国后列.时至今日,贵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连续多年居全国倒数.2007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同志对贵州省情作出了这样的判断:欠发达、欠开发是目前贵州省的基本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欠发达是指目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