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内部相关论文的写作你会怎么进行撰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部审计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内部审计论文1
摘要:通过调查49家2014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城市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和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剖析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确保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提高内部审计资源配置能力、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提升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水平和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城市公立医院开始陆续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至今已有20余年,期间,城市公立医院得到了飞速发展。内部审计随着医院发展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医院的发展速度。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我国2014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抽取国内50家2014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城市公立医院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50份,回收49份,有效问卷49份。49家城市公立医院中,有40家综合性医院,9家专科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医院3家,省卫生计生委直属医院28家,市卫生计生委所属医院13家。问卷填写人员为医院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主要调查医院基本情况、医院内部审计机构设立情况、医院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城市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情况
1.城市公立医院规模快速扩张
调查显示:49家城市公立医院中,2014年收入在10亿~25亿元的有35家,25亿元以上的有14家;47%的医院近三年收入年均增长10%~15%,16%的医院近三年收入年均增长15%~20%,8%的医院近三年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31家医院年末资产总额在10亿~30亿元,11家医院在30亿元以上;57%的医院近三年资产平均增速超过10%。由此可见,在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和医保政策的影响下,城市公立医院实现了收入和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
2.城市公立医院风险持续走高且风险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78%的医院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超过40%;47%的医院2014年资产负债率超过40%,有的医院甚至超过60%;25家医院2012-2014年医疗业务平均收现率①在95%以下,6家医院在70%以下;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的医院仅占47%,而且有的医院虽然制定了风险管理制度,但主要针对基建、物资采购等部门,且比较表面,没有深入到风险管理的真正层面,往往是出了问题才开始查找风险点。可见,在政策多变、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和医院规模扩张等内外环境作用下,城市公立医院的决策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持续走高。
3.城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较为薄弱
调查显示:44家医院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占90%;全面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23家,占46.94%;部分执行的有25家,占51%。城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得到全面执行有以下原因:一是缺乏健全的内控环境,包括权责划分、组织机构等方面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二是风险评估不足,医院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在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只重视医院规模的扩大、就诊人次的增加、基本建设的投入,而缺乏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1];三是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内部控制、监督评价的作用;四是医院业务信息与管理信息系统各自为政,使医院内部控制缺乏及时预警功能和有效监督机制[2]。
(二)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现状
1.多种内部审计模式交叉运用
调查显示:69.39%的医院将账项基础、制度基础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等多种模式交叉运用于内部审计工作中。城市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模式已经从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交叉使用阶段发展。
2.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同时进行
调查显示:仅有6.12%的医院单选事后审计,49%的医院以事后审计为主、部分业务前移到事中审计,51%的医院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同时进行。可见,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介入已成为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主流发展趋势。
3.内部审计范围有所拓宽
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一直以基建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调查发现,经济合同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占医院总审计业务的比重逐渐增大。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外部约束和医院自身的管理需求下,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范围有所拓宽。
(三)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较差,对审计结果的重视程度不足
(1)尚有医院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调查显示:36家医院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11家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1家与财务合并办公,还有1家选择了其他方式。可见,尚有部分医院未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而是选择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审计职能的发挥受限。
(2)对内部审计结果的重视和利用程度不足。调查显示:32.65%的医院非常重视内部审计结果,63.27%的医院比较重视,较不重视和很不重视的各占2.04%;政府审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对医院进行审计时,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结果的比例只有50%。
2.内部审计资源配置不足
(1)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53%的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人员配备为3~4人,25%的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不足3人。随着城市公立医院的经济活动日益繁杂,内部审计监督范围要拓展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内部审计从业人数和业务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内部审计人员成为必然趋势。
(2)内部审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不高。调查显示:在样本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含中级)占57.04%,高级以上职称(含高级)占30.37%,注册内部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分别占3.70%和0.74%,其中拥有审计专业职称的仅占28.15%;学历方面,拥有硕士学位的占17.47%,所学专业大多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继续教育方面,学习重心主要集中在现代内部审计理论、内部审计的技术与方法、财务专业知识三个方面。可见,医院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为财务人员转行,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只了解财务或审计的相关知识,欠缺工程技术、物资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医疗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熟知医院经济活动的高素质、综合性的内部审计人才短缺。
3.内部审计模式相对滞后
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三个阶段。调查显示,仅有2.04%的医院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多种模式交叉使用的医院超过半数,但大多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审计模式相对滞后。
4.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偏低
调查显示,虽然63%的医院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但只是部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抽样等工作大多仍通过手工完成,费时费力且结果易出现偏差,致使审计效率和质量不高。同时,审计成果的整理、发布、跟踪和反馈主要依靠人工管理,效率低且存在滞后性。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审计数据的采集能力、转换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受到限制,审计范围较窄,内部审计向较高层次业务拓展缺乏技术支撑。
5.内部审计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
调查显示:76%的医院制定了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手册;47%的医院未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对制定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医院进行了电话访谈,发现制度并未得到有效落实。
三、建议
(一)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独立
国家审计署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等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向本单位权力机构或主要负责人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内部审计机构如不直接向医院的法定代表人负责,那么很难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重要性和权威性。
(二)提高内部审计的资源配置能力
审计项目的广度、深度、风险管控与质量水平都与投入的人力、财物和信息技术等审计资源息息相关。从调查结果看,人力资源少、信息技术水平低是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普遍现象,且短期获得更多人力与信息技术的投入不够现实。所以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立足现状,着重提升自身的资源配置能力。首先,通过拓展审计业务范围、内外部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现有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和审计项目实施方案时,将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相互融合,比如内部控制审计可以穿插在专项审计中进行。第三,注重审计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更新维护工作。审计信息资源库包括国家及行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单位内部的制度和流程、医院各类招投标文件和经济合同、以往的审计项目资料,等等。
(三)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准则》作业准则第十条明确提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因此,城市公立医院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要求,也是城市公立医院政策环境变化和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需要,同时,城市公立医院内部风险管理的需求和有限的审计资源也迫使医院内部审计转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的全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识别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风险管理[3]。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强化内部控制作用、确保组织增值目标的实现,而且可以解决审计资源的供需矛盾,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同时节省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现阶段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与专业素质、信息技术和风险评估技术的开发方面还比较欠缺,建议医院分阶段、分步骤推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四)提升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水平不仅是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而且制约着内部审计部门业务范围的拓展。城市公立医院在现有管理环境下,一次性购置内部审计软件不太现实,一是得不到资金支持,二是适合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成熟软件较少,因此建议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与信息中心协作研发适合本医院的审计软件。研发内容包括审计部门自用的审计管理系统,以及可以嵌入医院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审计监督系统。医院可以根据自身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选择重要且风险较高的经济事项,研发实时在线的审计监督系统,如基建工程、设备采购、耗材管理和收费管理等。
(五)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以职责为立足点,制度和标准为依托,流程为抓手,以考核促应用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4]。首先,完善各项审计制度,制定规范完整的审计项目流程,确保审计工作有据可依。其次,审计实施前应做好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的编写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避免延长现场审计时间,浪费审计资源。第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切实做到独立有效的二级或三级复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应分析透彻,审计结论应严谨,审计建议应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第四,在审计结束后,要进行总结、评价和考核,促使审计人员不断改进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论文2
摘要: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子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信息系统架构越发完善。这种新环境为内部审计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ERP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需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逐步向标准化、网络化、分级化发展,云计算、自动化、智能化等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显著改善了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了企业价值的增加。本文通过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意义以及我国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状况的分析得出未来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趋势;策略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内部审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企业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乃至帮助企业实现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大企业的结构复杂、区域分布比较分散,导致风险也是多样的、复杂的。对于每个内部审计项目,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不仅多而且复杂,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不能被深入把握,审计质量不能保证。同时,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进步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为公司的业务网络和数字内部审计带来了新材料和新挑战。而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内部审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现状如下。
1.关于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相关准则及法规存在滞后性。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对内部审计过程中各审计环节都产生了影响,原来的审计规范及准则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审计的需求。与内部审计信息化相关的法规和准则的建设势在必行。我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在相关立法方面存在着缺口,目前的审计准则和审计规章制度有滞后性,无法完善地指导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实践。因此,给予内部审计信息化以法律规范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2.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在会计信息化以及管理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审计工作,就要求审计工作者拥有多方面的知识结构,现在内部审计领域非常需要这种不仅掌握有完善的审计知识,同时也能熟练运用现代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大部分内部审计工作者只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机信息化操作,而没有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所存在的风险做充分了解,也还不知道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创新性的审计工作。而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虽然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游刃有余,但对审计知识不够熟悉。所以我国目前在信息化审计专业人才方面的缺口比较大,特别是缺少高层次、高水平人员来开发实用性强的审计系统软件。
3.审计线索少,内部控制不够严密。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使用内部审计软件,会导致原本在纸质账本上记录的材料通过电子数据呈现,这给审计人员观察分析数据制造了障碍。虽然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提高了会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但在企业内部审计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会计信息化是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并由多个操作人员共同处理,操作人员能修改和删除这些数据资料,且不留下任何的修改痕迹。
三、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1.内部审计软件标准走向统一化。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需要有统一口径的软件与之匹配,如果口径不一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就很难顺利开展。所以将来内部审计软件在规格上会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统一性,而政府在这个方面已经做了相关工作。
2.审计软件网络化、分级化。现代公司在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更多的大公司实现了多级组织管理控制和多元化的产业运营模式。相对应的,公司的财务结构和管理结构在信息化方面都已经实现了分级化。而在作为事后监督的审计方面,内部审计软件必然也会表现出多极化和网络化的特点。
3.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走向自动化与智能化。(1)自动化、智能化功能将融入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一般情况下,对数据方面,普通的分析方法很难在众多数据中找到隐藏信息,但如果利用关联规则、数据匹配、神经网络、孤立点检测等最新的信息处理技术,便能够方便地从众多被审数据中将目标信息挖掘出来。这就是审计软件在智能化方面的发展。(2)建立审计模型是自动化、智能化的推动条件。建立并运用诸如审计对象模型、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审计数据模型、审计证据模型、审计程序模型、审计疑点模型、审计报告模型、审计工作底稿模型、审计处理模型、审计管理模型等各类审计模型,对实现审计的自动化以及审计管理的智能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内部审计信息化与ERP结合程度继续提高。ERP平台的建立使企业管理打破了只注意审计结果的格局,而将管理的重点放在了过程监控方面,从而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该体系在先进的管理理念支持下,将企业全部的业务工作流程都集中在ERP平台上,然后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子系统,不同的子系统分管不同的业务模块,从而使整个信息化体系能够有序地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内部建设提供保障。ERP平台的出现给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企业必须重视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不断深化对审计管理的改革,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从而促使企业能够取得长远发展。
四、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策略
1.强化审计信息化意识。要想从根本上推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突破发展瓶颈,首先应加强思想上的转变。审计人员应意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作用,主动去适应审计方式的转变,勇于创新并不断尝试新事物;加强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全体企业人员都能明白信息化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内部审计信息化作为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脚步,将审计工作的开展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不能只追求效率的提升,而应从全局角度出发,努力为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创造环境。
2.从人才和系统平台两个方面着手。现代企业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日益提高,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事业心是对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企业要完善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做好对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平台的维护,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打好基础。
3.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法规体系。目前,我国在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多,但是针对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方面的规范并不健全,所以相关部门仍需加强对法规体系的建设。首先,尽快建立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基本法规,明确基本的内部审计内容,并对具体内部审计流程进行详细规定;其次,完善现有审计条款中有关信息化内容的规定,使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更能符合实际要求;再次,制定专门规则来规范审计人员的操作,建立统一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最后,还要加强对审计信息化工作的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为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五、结论
信息化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起步较晚,存在诸多的问题,但也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现有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而关键就在于我们要转变意识,主动选择和利用现有技术,总结开发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