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摘要:高校内部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内审职员业务水平、专业胜任能力的局限性、审计手段和审计的相对落后等因素,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而随着高等改革的不断深进,审计风险出现了新的特点。文章论述了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从进步高校内部审计职员的素质、规范内部审计程序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应采取的措施。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审计风险控制及其防范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进以及各级政府和各界对高等教育投进的急剧增长,高等学校的规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断扩大。相应地,人们也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状况,因此,加大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视显得尤为迫切。再从高校内部来看,近年来,随着高校内部干部人事制度、高校后勤社会化、职工收进分配制度等改革的深化,也需要有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对高校的财务收支、有关活动等情况进行监视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种内、外在的需求促使各高校和社会有关方面对高校内部审计的要求不断进步。本文主要探讨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应采取的措施。一、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及其特点《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独立监视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正当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治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并明确指出国家机关、机构、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在反映高校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者内部治理存在重大舞弊时,高校内部审计职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具有一般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1.高校内部审计范围的广泛性。高校内部审计是在学校同一领导下,围绕和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行政治理工作,实施内部经济监视、评价的活动,高校内部审计的范围已从单纯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扩展到固定资产的治理和使用、建设、修缮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及风险治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等整个学校的经济运转中,高校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进一步加大了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2.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性与持久性。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审计职员如何努力,都不会将审计风险控制到零的程度。内部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项目过程,包括预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也同样存在于以上阶段。新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第8号———后续审计准则还要求内部审计职员进行后续审计,以督促、帮助治理职员对审计出来的进行整改、处理。这使内部审计在空间、时间上大为扩大,同时也可能加大审计风险。3.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隐蔽潜伏性。由于高校一般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因此不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不一定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或对审计职员构成实质性的损失,但导致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对高校造成的各种损失也没有明显的数据来衡量,但内部审计风险的后果是潜伏的。内审部分提供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对高校领导干部的任期评价,直接或者间接到对被审计人的任用、提拔,从而影响被审计人所在部分乃至整个高校的。4.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在假定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相关的内部控制情况下,某一账户或者交易种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种别产生重大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固有风险是独立于内部审计而存在的;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者交易种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种别产生重大错报、漏报而未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降低控制风险,而无效的内部控制无疑将增加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均与被审计单位环境相关,高校内部审计职员无力改变内部审计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但可以通过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强弱的测试,运用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并采取相应的审计程序、方法,使检查风险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