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治理作用的规范分析

时间:2020-09-08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本文首先夸大了审计治理作用的客观存在及其具体作用,然后通过其传导路径进而指出实现审计治理作用的保障条件,以此为基础从上对审计治理作用进行分析。审计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它由最初的具体审计到制度基础审计,再到现在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方法演变的因素很多,但最为主要的是审计假设的演变、公司组织方面的变迁以及审计效率的高低。由此,可以看出,审计方法的实施是有诸多假设条件和先决条件的,尤其是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更是如此。只有接受认同其假设条件,审计才具备存在的空间和探讨的可能,否则,关于审计的任何理论和实践都无从谈起。2财务报表的先天不足审计的本质决定了审计只能为财务报表提供一个公道而非尽对的保障。这是由于按照相关的理论,财务报表中隐含了大量的假设、条件和估计,财务报表至多只能提供一个大致公道的对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动情况的描述。只要这一描述与公司的实际状况的差异不是重大的,就可以公道认定财务报表“公允”地反映了公司的实际情况。而公众则以为经审计后的会计报表应该是没有任何差错的,已经将所有的欺诈、隐瞒和舞弊行为排除掉。由此便产生了公众期看与审计执业之间的差异。基于的需要,这里的审计作用按照范围不同划分为审计的一般作用(即通常意义上的审计作用)和审计治理作用。这两个作用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且都需要以明确上述熟悉为条件。接下来,首先阐述审计作为一种外部监控约束机制的一般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来讨论审计治理作用的具体。(二)审计的一般作用基于前述关于审计控制观的思想,审计的本质目标应当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因此,审计的作用应该体现或有助于实现审计的本质目标———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产生于所有权和经营权(或控制权)的分离,或者其他任何分权行为。但笔者以为,受托经济责任并不必然导致审计制度的产生。假如代理人能够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最大限度减少自身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那么,确定、解除受托经济责任的审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即使代理人不能完全履行自己的职责,但假如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足够对称或者契约是完全的,那么,同样也无须第三方审计的存在。然而事实上,由于这些诸多条件假设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审计作为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履行的机制才得以产生。故以下主要从上述假设的角度来探讨审计的一般作用。1审计对委托代理关系中机会主义行为的抑制作用经济学和管中都有关于经济人(或理性人)假设的思想: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其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有理性的。这个假设同样也适用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和代理人。Jensen以为,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代理人),根据其他人的利益从事某些活功,并相应地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1].在该契约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最至公道效用的追求者,然而它们各自的利益目标又不一致,致使委托人为了使代理人朝着自身的方向努力而需付出代理本钱。为了降低代理本钱同时又能维持这种代理关系就需要监视,审计就是这样一种监视方式。本文以为,审计作为维系委托代理关系的外部监视方式不仅对代理人起作用,同时也会对委托人起作用,即能够使得委托人整体利益实现最大化。2审计对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改善作用委托代理关系形成后,资产所有者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委托—代理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报告制度、激励制度、监视体系。然而这些措施制度的有效运行却离不开审计机制的参与。加之,审计本身也有利于改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题目。本文以为,这种改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充分表露信息充分表露报表中的信息是审计对信息不对称改善作用的条件。当然,充分表露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的信息首先是会计的职责。审计实际上是对该信息的第二次表露,较之会计的信息表露有一定的区别,并能够督促首次表露的充分性。审计之所以能起到这个作用其原因在于:首先,审计根据能够反映用户要求与愿看的既定约束标准,独立地对财务信息进行审查;其次,审计促使信息提供者根据用户标准控制会计处理过程,由于信息提供者知道自己的工作将受到独立专家的审查。这时,审计作为一种强大的威慑气力而存在,促进了信息的充分表露。莫茨和夏洛克在《审计理论结构》一书指出,审计是证券市场唯一从事验证工作的职业,并通过揭示证券市场的信息流程,说明了审计在验证证券市场信息中的地位和影响。(2)过滤不实信息,降低信息风险过滤不实信息、降低信息风险是审计对信息不对称改善作用的方式。信息风险是指经济信息中含有错误信息的风险,它反映的是未经审计的经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以及其本身存在的不正确或不正确的可能性。蔡春教授指出,“审计是降低经济信息风险的最有效途径或手段”[2].本文进一步以为,审计这种最有效途径或手段首先表现在对不实信息的过滤上。通过对公司会计报表(包括前瞻性盈利猜测文件)的编制和表露进行审查或审核,并就其真实、公允性发表专家意见,提供公道保证这个过程本身就包含着对不实信息的过滤。从实际情况来看,审计确实也能够过滤会计报表中的不实信息。据中注协2004年年报审计分析显示①,2004年度会计师事务所报备的1376家公司年报审计中,经审计,调整利润总额641亿元,占审计前利润总额的21.66%;调整资产总额2645亿元,占审计前资产总额的4.03%;调整应交税金52亿元,占审计前应交税金的10%.这表明,(注册会计师)审计在过滤不实会计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增加信息价值增加信息价值是审计对信息不对称改善作用的结果。公司的会计报表经过审计后,就已经包含了新的信息。这种新的信息可以以为是,审计赋予了或增加了经济信息的可信性。美国会计学会审计概念委员会1969年提出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AStatementofBasicAuditingConcepts》)专门分析了审计的角色和审计的社会作用,并明确指出:审计能够增加信息的价值;审计的价值增加功能能够满足财务报表的信息需求。3审计能够促进或表露契约的执行情况,对契约的不完全性有补充完善作用根据契约理论的有关观点,公司是一系列要素所有者进行投资合作形成的契约性组织,其得以运行的关键在于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得到协调、权益得到保障以及投资福利预期得到改善。要素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塑造着一个组织投资秩序的演化,并由于共同的投资取利倾向而结成利益共生体。至于各利益相关者未来会留在还是退出公司这个契约耦合体,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各契约参与者作出此类决策的基本依据。但是不同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会计信息要求,这便要求有相应的协调机制将各利益主体的冲突化解。利益相关者通过对这种利益协调机制进行公共选择,要求该机制能够公允对待各利益相关者,能够调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均衡他们的会计信息需求。从公司角度看,审计制度安排就是一种重要的协调机制。也正是由于对契约参与者(或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等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控制的需要,才导致了对审计尤其是外部审计的内在需要。事实上,外部独立审计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是作为企业组织利益冲突的监视与协调机制而发挥作用的。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制度由于具有天生的局限性和缺陷,其对经营者的监视很可能会发生失败,即发生内部审计制度安排“失灵”现象,故引进外部独立审计制度就成为审计制度安排创新的一种理论上的必然选择。也就是说,相比较而言,外部独立审计更加注重通过对会计信息的鉴证和对企业各种违约行为的辨识,来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促使经营者切实履行与各利益相关者签订的明契约或隐契约。进一步来看,企业作为各种关系性契约的耦合,是由一些具体种类的契约组合而成的。考察这些契约,不难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完全性。所谓不完全性一般意义上是指不能正确地描述与交易有关的所有未来的可能性状态以及每种状态下契约各方的权利和责任。这主要是由缔约双方的有限理性、对现实和未来不确定性以及巨大的交易用度所致[3].为了解决这个题目,有必要创立一种自动履约机制,使交易顺利进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契约是依靠于习惯、诚信、声誉等方式完成的,付诸解决往往是不得已的事情。但涉及到公司,需要有一种协调机制来补充完善契约的不完全性或者规范契约的实施过程,考虑到本钱效益原则,审计是这种协调机制的优先选择。(三)审计治理作用的具体下面主要对审计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作用进行具体。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公司治理含义,也就是说基于利益相关者思想的公司治理观,故这里主要从审计对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的以及利益相关者对审计作用的需求的角度,阐述审计治理作用的具体内容。本文以为,其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约束控股股东行为,有效保护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权益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特别是在“董事中心主义”及后来的“经理中心主义”的公司,股东要了解自己投资的安全性、被投资的经营状况以及经理阶层有无舞弊行为,只有依靠治理当局提供的性财务报表。至于这些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如何,由于时间、精力,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局限,股东无法对其进行证实。熟悉到审计较强独立性和高度专业化的特点,由审计师来扮演监视经营者、维护股东利益的角色便成为现实的选择。这一点已经得到了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认可。然而,从我国公司治理的现状来看,我国公司股权结构的一大特色还是“一股独大”。当然,“一股独大”并非是我国特有现象[3],但由此却产生了公司“委托代理关系”中的第二重委托代理关系:大股东同时也是作为其他中小股东的代理人而存在的。这样,大股东由于机会主义倾向,就有可能通过关联交易等形式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4],或占用公司资金、损害公司利益。那么,既然在我国实现股权多元化并不具备现实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审计对关联方交易的公允性、表露的充分性进行审查,会有助于约束控股股东侵占、转移公司资产的行为,至少可以促使公司表露控股股东长期大量占用公司资金、公司为控股股东提供巨额担保等严重危害公司持续经营的行为,从而引起公众的关注。故对中小股东和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审计是一个很好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长效机制。2增进经理层等代理人的利益作为代理人的公司经理阶层与作为委托人的公司股东及部分利益相关者之间总有利益冲突的一面,如经理可能追求不当的个人效用,从而牺牲委托人的利益。由于委托人预期经理会追求不利于自己利益的个人目标,因而在签订报酬契约时会降低经理的报酬水平以抵消其不当的利益追求。为避免自己报酬的逆向调整,精明、老实的经理职员主动聘请独立审计职员审查、鉴证其提供的财务报表,使自己的业绩得到确认,从而维护自己的职业声誉和地位。Chow的证实:与数据(如高负债权益比率)有关的债务契约、报酬契约等因素都增加了公司自愿委托外部审计的可能性[5].3保护债权人利益Jensen以为:企业的主要控制者是股东和债权人,股东和债权人都是企业的资金提供者,只是提供者根据自己不同的能力和风险偏好而选择不同内容的契约,在不同经营状态下股东和债权人分别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6].由此可以以为,债权人和股东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同一的矛盾关系:(1)对立关系。随着公司债务融资比例的上升,股东更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这样不但能够获得更大的财务杠杆收益,而且还可以将投资失误的风险转嫁给债权人[1];(2)同一关系。债务本息的偿付具有硬约束特性,故债务约束的存在能够促使经营者努力工作、进步投资决策的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的代理本钱,进步公司的经营绩效。4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降低经营风险,提升公司价值在审计制度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为规范的程序和良好的惯例,它要对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调查、测试和评价,向客户治理当局指出其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必要的改进建议。这有利于强化公司的内部控制,进步公司的经营绩效。同时,审计制度还可产生威慑效应,由于治理职员和员工知道自己的活动将面临定期审计后,会促使他们改进经营和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又可降低经营风险,提升公司价值。三、审计治理作用的传导路径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