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摘要本文从预算执行审计中不规范的主要表现研究入手,以预算执行审计中规范化的特点为切入点,提出了规范预算执行审计的基本思路,为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预算执行审计规范化思路
预算执行审计规范化,是指审计机构将审计程序设计与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有机结合,规范和引导审计人员运用适当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开展预算执行审计活动的依据,是进行预算执行审计的技术保证,也是衡量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预算执行审计中不规范的主要表现
(一)工作思路模糊,审计作用难以发挥
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是什么、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在一些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中还不是很清楚,工作缺乏思路。有的部门机械地参照上级执行,有的则延续财务收支审计的路子,没有规范化的工作标准,审计作用很难发挥。
(二)缺乏创新意识,审计层次不高
目前,预算执行审计大多数仍停留在合规性审计上,涉及效益审计的内容不多。审计报告关于预算管理体制中的深层次问题反映得不够透彻,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适应能力较弱,发展相对滞后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部门预算、资金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相继建立与完善。部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财政职能变革的新情况、新问题还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研究,审计重点还不明确,审计方式和方法也没有及时调整到位,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相对于形势的发展较为滞后。
(四)审计技术方式随意性大,使用不规范
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过程中容易有较大的随意性,用与不用,在什么时候用,如何使用,都没有规范和约束,导致整个审计机构的标准不统一,质量没有保证。
二、预算执行审计中规范化的特点
(一)动态性
在每一预算年度各个时期,预算执行的基本任务和内容是相同的,但具体行为、方式、方法和预算执行情况则是不同的,预算收支及其平衡情况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经费收入实现的形势,各项事业任务的发展和财经政策的变化,预算执行过程中会对预算作出适当调整,与此同时,预算执行审计也具有动态性的,审计的内容、重点、目的和要求都要视预算执行情况而定。
(二)灵活性
预算执行贯穿整个预算年度,这一过程时间长,范围广,内容多。因此,预算执行审计的方式、时间、范围、内容等的确有很大的灵活性。审计时间一般可分为月份、季度、半年或根据情况适时进行审计;审计范围和内容既可以是“收入、支出、平衡、管理”等预算执行各个方面,又可以从实际出发,对某一项收入、某一项资金、某一项经费等进行专项审计,选择余地很大。因此,必须灵活运用审计方式,适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审计和调查,抓广度和深度的结合,揭示和反映问题的实质。
(三)时效性
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各单位认真管好用好有限的经费,督促各职能部门充分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对预算分配,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及时反映影响预算收支平衡的苗头性、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这不仅能为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的经费决策提供依据,还能在一定程序上克服由于事后查处,问题已成事实而难以处理的缺陷,增强审计的时效性。
(四)连续性
在预算执行的全过程中,每个时期预算执行情况及其具体影响因素是不一致的,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不尽相同。为了发现和制止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违规、违纪问题,分析研究影响预算执行的原因,采取措施组织好预算执行中新的平衡,可以连续多次对同一单位开展预算执行中新的平衡,可以连续多次对同一单位开展预算执行审计。
三、预算执行审计中规范化的思路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