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负商誉的会计确认和计量(1)

时间:2020-10-13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负商誉是会计理论中一个久而未决的难题。迄今为止,研究学者在负商誉是否客观存在、其性质和会计处理等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笔者拟就负商誉的若干问题,立足于我国对负商誉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现状,并结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1年发布的SFASNo.141《企业合并》(businesscombination)的相关规定,提出借鉴建议。[关键词]负商誉;购并一、负商誉的形成原因FASB141号准则《企业合并》肯定了负商誉的存在,该准则将负商誉定义为“购并中所取得净资产公允价值大于购买成本的差额”。即负商誉是在企业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所支付的价款小于被并购企业净资产市价的差额。在实际的企业合并业务中,有可能存在投资成本低于被购并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情况,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被购并企业存在着隐性负债及其他不良资产,这种情况在我国尤为突出。我国许多被购并的国有企业存在着大量的退休职工和下岗分流职工,在企业合并后的较长时期内,这些人的退休费、医疗费、生活费、安置费等都需要由购并方承担。因而,被购并方的售价很可能低于其净资产的公允价值。2.将净资产分拆并一一出售的交易费用十分高昂。为了节省逐项出售净资产导致的高昂的交易费用,被购并方所有者会通过承受一定收购价格上的损失,整体出售净资产。3.被购并企业的资产具有专有性。企业的许多资产,特别准确。上面推理中提到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时,均假定其等于可变现值。但是如何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存在大量的人为判断因素。在实际经济业务中,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多是由资产评估师评定,其估算额未必准确。4.被购并方急于出售资产以获取现金、购并方具有较高的谈判技巧以及企业合并中的政府行为等原因,都可能导致购并方的收购价格低于被购并方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二、我国目前对负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从我国现阶段企业并购的实践看,并购的目的是为困境中的国有企业寻找出路。对并购企业来说,负商誉是净收益。对负商誉的会计处理在会计界目前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以下3种方法:1.全部列作递延收益,并在规定期限内分摊计入各期损益。对购进资产仍按评估的公允价值计价,不作任何调整,支付的款项低于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数额,全部计入“递延贷项———负商誉”账户。这是因为:在并购时按照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净资产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决策具有相关性;对负商誉的会计处理应尽可能地与对正商誉的会计处理保持一致和对应;负商誉与其说是因为预期到未来损失而带来的并购成本,倒不如说是存在交易费用情况下,理性的目标企业所有者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而与并购企业达成的一笔廉价交易。2.按比例冲抵被并购企业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有价证券投资除外),如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冲完后仍有余额,剩余部分按照第一种方法进行处理。这是因为: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不如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可靠,出现负商誉可能是因为对这些资产的高估引起的,这种处理体现了会计上的稳健性原则。3.确认为资本公积,也就是在合并企业的日财务报表中记为权益的增加,全部计入“资本公积”。这是因为:购买企业是一项资本交易,所以其差额的处理应绕过收益表项目而直接作为权益的调整。共2页:1[2]下一页论文出处(作者):
我国人力资源会计适用环境浅析
建立人力资本会计模式的思考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