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曾指出,现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有责任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进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这一理论的确立,进一步拓展了审计工作外延,并赋予了国家审计新的内涵。
加强内控审计意义重大
要维护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安全,就应当维护好我国国有资产(特别是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国有资产)的运行安全。据财政部公布的资料,2008年5月,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控制的国有资产达30.4万亿元,其中净资产达13.06万亿元,巨额国有资产在我国社会经济总量的所占比例高,影响大。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维护国有企业资产运行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和基础。从审计最高目标看,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在我国,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国民经济运行安全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应当成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要保障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数十万亿国有资产的运行安全,政府相关部门应从多方面着手、相互协作。
要维护国有资产的运行安全,预警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运行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状况显得尤其重要。国家审计机关要全面履行国有经济运行“免疫系统”职能,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必须及时了解和分析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状况,关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切实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
何为企业内控审计
所谓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检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和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整、有效提出评价意见,并就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出审计建议,以预警和预防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相关过程。
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内部控制环境:即评价以公司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在内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
风险评估:即分析企业风险控制目标设置的合理性,评价开展风险评估范围的全面性、风险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和风险应对策略的科学性。
控制活动:即评价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设置的内部控制措施的科学性和控制效果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即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的科学性,分析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中所发挥作用的情况,判断企业在反舞弊工作重点领域相关工作机制的有效性。
内部监督制度:即分析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情况,判断企业实施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目标要求的科学性,评价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共2页:1[2]下一页论文出处(作者):
关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探讨
我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研究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