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经验重构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_会计审计论文

时间:2021-03-08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一、前言
从企业异质性角度研究企业出口决策越来越受到重视,Baldwin(2005)认为企业存在异质性的假设将研究单位从产业层面细化到了企业层面,从而开拓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最新前沿,并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誉为“新新贸易理论”(New-NewTradeTheory)。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为Melitz(2003)从生产率角度提出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该模型从企业追求最大化利润出发进行分析,认为在进入出口市场存在固定成本时,企业生产率对于企业出口能否获得利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导致只有高生产率企业在支付出口市场进入所需的固定成本后才有可能获得利润,即只有高生产率企业才可能选择出口,从而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整体上要高于非出口企业。21世纪初,中国提出“走出去”政策,即鼓励国内一些优秀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开创自己的知名品牌,这为中国企业积极适应全球化趋势提供了政策保证。企业是出口的主体,所以基于中国企业层面研究出口的决定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为这方面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而目前基于中国企业层面的经验研究却得出了与新新贸易理论预期不一致的结论,即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并不高于内销企业,李春顶等(2009)首次对这方面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生产率悖论”的概念。“生产率悖论”对新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即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究竟是否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不过,目前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检验“生产率悖论”的存在性,对于运用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来进行理论解释却没有受到重视。尽管刘海洋等(2011)尝试扩展Melitz(2003)的经典模型以解释“生产率悖论”,但没有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将从更加接近于经济现实的角度重新做出假设以扩展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这为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进行了重新构建,并得出生产率仅仅是企业出口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的结论。
二、数理模型
本文主要是从企业生产率与出口的角度重新构建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即扩展Meltiz(2003)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使其更符合现实经济情况,特别是对解释中国出口企业所存在的“生产率悖论”具有借鉴意义。在t时期,市场上有n种商品,为了方便论述,我们将其记为1,2,…,n。代表性消费者对于任意一种商品ω∈{1,2,…,n}的消费数量为(ω)≥0,并且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满足任意两种商品间的替代弹性是固定的,即效用函数是CES的型,也即:




这样,企业生产率越高,定价越低,产量越高,并且能够获得越高的销售收入和利润。
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其利润水平由(8)式给出;如果不进入国内市场,那么其在国内市场所获得的利润为0。所以,对于任意的企业i,其在国内市场获得的利润为:






根据以上的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命题:
命题1:企业在当期进入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究竟能否获得利润是未知的,只有在期末进行结算时才能够了解企业在两个市场上的盈利情况,并且企业投入生产与进入市场的固定成本存在异质性以及采取分别决策的方式决定生产与进入市场,而且进入国内市场与进入出口市场是同时决策的。这样在当期,出口企业与内销企业的生产率均值不存在必然的关系,如果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均值低于内销企业,那么就认为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


对于只进入出口市场的企业,其分析与内销企业类似。如果其在t期获得利润,那么在t+1期依然进入出口市场;如果获得负利润,那么其将会退出出口市场。同时由于在t期没有国内市场利润获得情况的反馈,所以企业依然不选择进入国内市场。
对于在t期既进入了国内市场又进入了出口市场的企业,其在t+1期的选择将多样化——可以只选择进入其中一个市场,也可以选择依然进入两个市场,或者同时退出两个市场。为了分析的简化,我们认为企业在t期进行账务结算时只有总利润能够作为对当期的反馈,所以企业只会决定是否继续留在两个市场还是同时退出两个市场。很明显,在t期获得利润的企业将同时留在两个市场,而亏损的企业将同时退出两个市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命题:
命题2:由于企业投入生产及进入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的固定成本存在异质性,即使企业根据上一期在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能否获得利润来决定在当期是否进入每个市场,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均值也不一定高于内销企业,如果低于内销企业,那么就认为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

利用(21)式与(22)式依然无法准确判断出口企业与内销企业的生产率均值的大小关系,如果内销企业的生产率均值超过出口企业,那么就认为存在“生产率悖论”。因此,在考虑新企业进入的情况下,出口企业与内销企业的生产率大小将更加难以确定。
以上分析假设企业生产率保持不变,企业可以通过t期的营业利润决定其是否继续留在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如果企业认为自身的生产率是变化的,那么其在t+1期将对其生产率进行预期,并根据其预期决定是否进入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然后只有到t+1期末进行企业结算时才能够了解在进入的市场中所获得的利润,这与我们对t期分析的完全一样。因此,如果企业不是根据上一期的营业利润继续投入生产,而是根据其对生产率的预期来决定进入市场,那么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均值与内销企业相比也不存在必然的大小关系。
三、实证检验
本文实证检验所使用的数据库是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企业经营绩效的研究使用较为广泛的数据库之一,它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全部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统计报表整理得到的。在目前的研究中,一般只使用到2007年的统计数据,而我们获得了较新的2008年统计数据,这对我们做实证检验而得出的结论更具有指导性。为了检验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存在性,企业出口交货值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变量,而原始数据库没有统计企业在2004年的出口交货值,为了检验的连续性,我们从海关方面获取了2004年企业出口交货值的统计数据,这样我们使用2003——2008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为了节约篇幅,数据的相关介绍、行业名称及其代码以及数据筛选可参见汤二子等(2011)。
本文将使用能够较好避免生产率计算中所存在缺陷的计算方法,即Levinsohn和Petrin(2003)提出的半参数估计方法,简称LP方法。该方法用企业的中间投入作为要素投入的工具变量估计C-D函数的参数,企业生产率为产出变量减去要素投入变量的加权和,权重就是我们估计得出的结果。为了区别,我们将企业生产率记为LP_TFP。

从表1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在30个制造业行业中有25个在每一个年份都不存在“生产率悖论”,即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均值显著高于内销企业,只有个别行业在个别年份表现出出口企业生产率均值与内销企业无显著差别,仅行业19(皮革、毛皮、羽毛及制品业)在2008年表现出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均值显著低于内销企业,因此,运用LP方法计算企业生产率时,中国制造业企业基本满足经典模型所得出的出口企业生产率均值要高于内销企业这一重要结论。由此可见,生产率的不同计算方法是导致“生产率悖论”存在性的检验结果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即使LP方法计算的生产率显示中国出口企业基本上不存在“生产率悖论”,本文的数理模型也是有意义的。

四、结论
本文主要根据国内部分学者提出的出口企业可能存在“生产率悖论”这一违背经典新新贸易理论的现象,从扩展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角度提出了旨在解释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数理模型,该模型对于重新构建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该模型提出企业不仅存在生产率的异质性,而且存在投入生产和进入市场的固定成本的异质性,从而大大弱化了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的决定作用;其次,本文认为企业并不能真正了解其生产率水平,很多时候只能通过对生产率的预期来决定是否进入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从而利润条件也被大大弱化,即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未必能够获得利润,所以生产率低的企业可能会在亏损的情况下选择出口,生产率高的企业可能失去在出口市场获得利润的机会而选择只面向国内市场;最后,企业同时做出进入国内市场与出口市场的决策也更加符合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而这样的同时决策也会导致偏离经典理论所预期的结果。这些对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扩展能够为中国出口企业可能存在的“生产率悖论”提供理论解释,即生产率是企业出口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从而重新构建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
本文另一个值得提出的结论是运用LP计算企业生产率来检验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时,发现不存在明显的证据表明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均值低于内销企业,即中国出口企业不存在“生产率悖论”,从而体现了生产率的不同计算方法对于结论的重要性。那么中国出口企业究竟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不过可以预见,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必然会成为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