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会计主体,虽然一般不具有盈利性的目标,但仍然还是需要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资产的安全完整,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要认识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着与企业不同的侧重点,重视此项工作,改进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和对策,严格财经纪律,以提高管理水平。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改进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一类特殊会计主体,其主要目的是社会服务职能(如行政部门)、社会中介职能(如部分鉴定机构),也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已经走向市场,实现了自收自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不是经济利益,因此,其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与企业有所区别,但其管理方法、管理手段还是并没有大的区别。内部控制制度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仍然与企业基本一致,即为保护资产,加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提高经营效益,贯彻执行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促进单位经济健康成长而在单位内部所采取的组织规则和一系列调节方法与措施。长期以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较企业来说相对简单,涉及环节较少,内控度认识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财务收支无法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如何通过建立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促进作用,达到防止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财经纪律的目的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分析
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论述,内部控制系统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组成。内控制度五要素内容广泛、互相关联,控制环境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如果控制环境出现问题,内部控制就不可能有效。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仍然存在这五个要素。在控制环境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也具有经济活动,也要受一般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存在着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与内部人员素质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也要考虑风险评估问题,如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资金量大,受关注高,相应风险也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活动也与企业内部控制相同,即授权与分权,不相容制度相分离、要按确定的流程进行经济业务等。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对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因此,其信息与沟通,监督也非常重要,根本上来说,行政事业单位的雇员受雇于纳税人,从而其工作内容与状况,是否清廉,资金流向是否清晰合理,都应该给予人民群众公开说明,同时接受社会质询、内部与外部监督。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简述
(一)财务控制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由于单位性质的非盈利性,从而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相比企业而言,不太重视财务与会计基础工作。首先,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仍是凭经验与习惯管理,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基础性工作,在制度建设、审批流程、人员安排、审批权限方面都存在着走形式等情况。其次,节约意识不足。干部职工的节约意识淡漠,全员参与管理意识不够,导致不必要的损耗与浪费发生。再次,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一般是业务人员出身,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承担好社会职能,资金只要“一支笔”签字即能管好,客观上可能导致财务工作不受重视的现象。
(二)人员力量不足,内控制度弱化
有的单位认为建立控制制度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而这种人力、物力的耗费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难于确定,因此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目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对于财务工作的知识往往仅限于会计核算,对于财务控制一知半解,也很少参加专业知识学习,很大一部分人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是一岗多职,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
(三)重视会计核算,忽视监督考核
行政事业单位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了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财务会计系统有很强的内控作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事前控制作用差,所以不能简单的由财务会计制度替代内控制度。在监督机构的设置上,较多的内审职能由财务部门代劳,即使与财务部门平行,但其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在审计内容上,更多地检查有无资金方面的违规行为,对本单位领导、内部各机构、部门的工作效率评价不多,也没有参与到员工的绩效评价之中,无法起到监督内部财务运作及其他业务行为的目的。
三、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进的思考
(一)完善财务控制的基础性工作
单位负责人要重视财务控制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要从人员配备上,安排具有相应资质的员工承担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注意相关人员的回避与不相容制度的分离。二是要做好宣传,对于一切经济业务活动,都要按规定的流程与权限进行,违规者将受到惩罚。三是要结合政府部门预算与统一采购制度,完善本单位的相关工作流程。如本行政事业单位年度的资金计划,要根据合理准确的资料进行编制,以利于合理安排资金,进行相关开支。结合政府统一采购流程,根据业务需要申报需求计划,以便进行安排,避免影响工作,同时要明确领用责任人的责任。
(二)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借鉴企业的有关成本控制、损耗定额等制度,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区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建立有利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和促进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主要的管理制度有:①财产物资安全控制制度,使管钱与管物分离、采购与保管分离、保管与发放分离。②预算控制制度。结合部门预算制度的推行,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加强项目评估,严格按预算办事。对纳入预算的项目,实行定额管理制度,努力增收节支。除按部门预算编制相关预算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另行编制经营计划,对于重点工作及所需的资源、人力等情况进行统筹安排。③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对内部经营管理活动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考核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三)抓好会计核算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是不同于企业的会计制度,侧重于收付实现制而非权责发生制。也就是说,在会计制度上就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而重点把握现金流出的合理性与合规性。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一是要把握开支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同时做到及时反映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二是会计核算业务流程控制,控制流程指会计法规政策、管理者单位制定的方针政策、程序,用以保证达到内控目的。三是会计核算具体业务时应当贯彻有关内部控制的要求,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对会计业务的控制,由于核算业务不同而各异,如对现金的核算,应当体现职务分离,相互核算,权限控制的要求,现金收支人员应当及时与会计人员进行核对并定期盘点。
(四)做好内部与外部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内部单位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对于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或者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是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行政事业单位除做好内部监督外,还要自觉接受外部的监督,如纪检监察、政法部门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
四、结论
2008、2010年六部委相继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国家层面出发,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规范企业有效防范风险的关键与公司治理的科学途径。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个组织都必然应强化内部管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生产经营的高效率。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也应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本身的重要性,从建立“和谐社会”、“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内部控制要素的分析与改进,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国家财经法纪、单位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预防和控制各种错误和弊端,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参考文献:
[1]韩东平.试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J].财经界,2007(12).
[2]李军.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亟待加强[J]财政监督,2009(07)?
[3]安力.内部控制环境构成要素审计评价[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