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化过程及其经验借鉴_会计审计论文

时间:2021-06-09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国城市化的历程,从动力机制、空间组织和要素流动等方面阐述了美国城市化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城市化动力机制空间组织

一、美国城市化历程简要回顾
美国城市化的基本脉络清晰,城市化历程基本上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美国基本城市化时期,这个时期到1920年为止,美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1.2%,基本实现了城市化。第二时期为美国大都市区时期,这时期从1920年始直到现在,美国的城市数量和质量都有大的提升,尤其是大都市区发展空前。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大都市连绵区,这种空间组织形式是美国乃至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美国的城市化过程呈现出“S”形曲线,这是美国与其他国家城市化的共性,其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区域产业布局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美国城市化的特征
1.工业化是美国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同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相对应。美国的城市化主要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而其郊区化则是20世纪交通、通讯发展和后工业革命的结果,郊区化是城市功能和城市建成环境在空间上的延伸和继续。
2.城市化空间形态呈现“分散—集聚—分散”的特点
城市化初期,社会经济活动以聚集为主,当进入郊区化阶段时,空间组织又趋向分散状态,而美国有利于郊区化政策尤其是住房政策和发达的交通和通讯则加快了这一分散进程。
3.要素自由流动以及人口分布的均衡性
美国城市化的典型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尤其是人口的流动最为明显。在集中城市化阶段,人口主要从农村迁向城市,而在郊区化阶段,人口又从大都市区内的市区迁往郊区。从区域间迁移来讲,美国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多从东北部和南部地区迁往中北部和西部,美国一百多年来的人口迁移使得人口在地区分布上趋于平衡。
4.大都市区或者大都市带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美国大都市区产业发展代表了产业转型的方向,由工业经济形态向服务业经济形态转变,同时,高科技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大都市区的产业转型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造就了美国“新经济”的奇迹。
三、美国城市化过程的经验借鉴
1.随工业化的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适时推进城市化
首先,工业化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能直接推动城市化率的提高;而当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亦不断转变和升级,新兴服务业而不是工业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次,从空间形态上看,美国城市化过程呈现出“分散—集聚—分散”的特征。因此,要遵循城市化不同阶段的产业和空间发展规律适当调控城市规模及其空间组织。
2.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并重
快速发展的美国城市化也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20世纪50、60年代,美国通过在郊区建设小城市等政策有力地推动了郊区化进程,郊区化缩小了城乡差别,促进了大都市区的形成,也造成了中心城市不同程度的衰弱。而中心城市复兴计划的实施,又使得中心城市在经历“产业空洞化”的镇痛后,实现了功能的转变,完成了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换和升级。由此,须将城市发展的质量意识贯穿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各个方面,做到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并重。
3.市场经济为主,结合政府干预
美国城市化的动力内生于市场机制。城市空间形态的转变、城市规模体系的升级都是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形成的。但在美国城市化过程中,也曾出现一些城乡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问题,如城市化侵蚀大量农村土地、中心城区与郊区恶性竞争等,因此,城市化并不能一味和完全强调市场的力量,应结合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区域经济现实,根据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形成市场机制为主导,规划和引导为辅的干预方式,科学调控城市及其体系的空间组织,缩小城乡差距。
4.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充分发挥大都市区的空间组织作用
全球化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国际化,大都市区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空间载体,以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为代表的三大都市带的GDP占全美份额的76%,这是美国多年推行大都市区经济的结果。我国应该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做好大都市区的指标体系构建、功能组织等研究和规划,充分发挥大都市区的空间组织作用,构建和谐有序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模式。
5.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为有效解决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出现的制度协调、利益冲突、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须借鉴美国城市化中区域管理和城市规划的有关做法,如通过设立多级多类型的区域组织和服务机构,有效解决区域分工与布局、发展战略同部门或地方利益冲突的矛盾,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功能的有效分工和合理布局,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
[2]张京祥刘荣增: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及管理[J],国外城市规划,2001.5.
[3]宋金平李香芹:美国的城市化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6.
[4]白国强:美国城市化的演进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岭南学刊,2005.
[5]陶希东等: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管理经验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5.1.
[6]胡序威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0.
[7]黄勇:美国大都市区的协调与管理[J],城市规划,2003.3.
[8]高国力:美国区域和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做法和对我国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的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06.11.
[9]刘建芳:美国大都市区政治“巴尔干化”现象的成因及改革途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10.
[10]谢守红:美国大都市区发展的特点与趋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6.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