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课程设计论文格式,关于专科电气自动化课程沈阳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课程设计及传感器及实验教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课程设计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2016年度山东省精品课程
申报表(高职高专)
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所属学校山东英才学院
所在院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院
课程层次(高职)专科(高职)
课程类型□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
所属专业大类名称制造
所属专业类名称自动化
所属专业名称(专业课程填写)
课程负责人马文采
联系0531-88253034
上网网址ycxy.//jpkc/
申报日期2016年4月15日
山东省教育厅制
二○○八年三月
填写要求
课程设计学术论文怎么写
播放:27818次 评论:6910人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七,申报表一律用A4纸打印,在左侧装订成册,一式1份,由所在学校审核同意后盖章,报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学时数80课程性质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授课对象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授课人数650人/年开课年限2003年—2016年选用教材情况教材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谢志萍主编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
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教材类别□国家"十五"规划教材
√山东省规划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获奖教材(注明获奖等级)
□"九五"重点教材
□其它课程负责人情况姓名马文采职称教授学位主要教学,科研经历(授课起止时间,所在单位,教学科研情况,获奖情况等)
197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1970年至1978年在江苏沛县文教局任中学物理教师,1978年调入山东工业大学任教,先后开设了大学物理,量子力学,误差理论,可靠性,检测技术,质量控制等多门课程.曾主持省科委科研课题.2000年新山大成立,任职于山东大学物理与微电子学院至2006年11月退休.
1998年加盟英才学院,从事《误差理论》,《自动检测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及管理工作至今.
一,教学科研情况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机理研究》山东省科委立项1996-1998第一负责人
《悬挂式气敏元件的热功耗研究》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一作者
《质量作用定律在半导体统计中的应用》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第一作者
《ThetemperaturechanginSno2—basedgassensorsduringsensingreaction》SensorsandActuatorsB66(2000)222-224第二作者
二,学术研究奖励:
1,论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的反应温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优秀论文二等奖2001年第二作者
2,2006,2007年度英才学院"先进教育工作者"主讲教师情况(辅导,实验教师等)姓名年龄职称学位承担工作王蕴珊60教授硕士主讲教师孔令宇37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讲教师李磊36工程师硕士主讲教师袁向荣36讲师硕士主讲教师郭荣岭39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讲,实训教师蒋丽丽26助教学士辅导,实验教师课程教学情况简介(教学内容是否先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情况,课程及教学改革情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情况,教学效果等)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类传感器的机理,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主要包括常用传感器,近代新型传感技术及信号调理电路等内容.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必须","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实践性环节的培养,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岗位能力,并初步具有从事检测和控制系统工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先进
建立了较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首先,我们使用的教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普通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及山东省规划教材,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谢志萍主编适合于高职高专类学生.该教材贯彻了以理论"够用"为度,把传感器与工程检测技术结合起来,使教材更具广泛性和实用性并且适应于教育部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推进高等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注重应用实例的介绍,同时反映了检测技术领域内的新技术,新动向.与传统传感器教材相比较,其主要特点:
(1),在编写方法上打破了以往教材过于注重"系统性"的倾向,摒弃了一些一般内容和烦琐的数学推导,采用阶跃式,有选择的编写模式,强调实践和实践属性,精炼理论,突出实用技能,内容体系更加合理,(2),注重现实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以培养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充实训练模块的内容,强化应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技能,
(3),教材内容的设置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着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4),教材内容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超前性,先进性.
其次,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光纤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取各种信息的传感器已经成为各个应用领域,特别是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工具,越来越成为信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与技术基础.因此,为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突出了以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目的,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课程内容丰富新颖,信息量大,并能及时将教改成果和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传感器发明专利等最新成果引入教学环节.如浮力称重传感器及用于动态称重时的PID算法,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传感器综合实验台等科研成果及时引入实验教学.课程内容在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适用性的同时,充分体现了传感器及检测技术领域内的新技术和新动向.
另外,在该课程发展过程中,我校,外校及校外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老专家对该课程的内容,教学安排,实验项目等提出过不少宝贵意见,对近几年该课程所取得效果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他们认为:
①,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比较完善,知识面比较全面,对教学十分认真,团结协作精神好,
②,课程的教师队伍梯队合理,老中青结合,
③,课程内容设计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④,教材形式多样,有文字的,也有电子的,还有网络教材.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活跃了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效果明显.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该课程在教学上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作用,实现了课堂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并行的双重教学模式,这样既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又使教师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和开发.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课教学.本课程传感器实验室现有CSY系列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台12台.传感器动态,静态特性实验及虚拟仪器实验均可进行.该实验台可进行电阻应变片特性,扩散硅压阻,差动变压器,霍尔式,磁电式,压电式,电涡流,光纤,热电偶,热电阻,热敏电阻,AD590集成温度,湿度,气敏传感器等数十几种传感器特性试验.实践课时占总教学计划的36%,这样的安排符合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课程及教学改革
重视课程及教学改革.首先,由于本课程其教学内容与实验密切相关.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感器技术与应用也飞速发展.而传统的传感器教学尤其是实践性环节教学迫切需要改革创新.传统的传感器实验教学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陈旧,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设计性综合性要求,与工程实践脱节严重.二是教学方式单调枯燥,实验手段和设备落伍.另外,由于学生人数增加,改为2~3人一组,这样在实验当中往往一个学生做,同组人旁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目前,新的智能化传感器层出不穷,微处理器和网络与传感器的融合技术快速发展.这些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较少出现,在实验课程上更未涉及.
我院首次将虚拟仪器技术引入传感器实验教学,既提升了实验设备的水平,又大大节约了学校更新实验设备所需的投资,而且通过综合性实验为提高学生全面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再者,从新实验环节中可以看到,虚拟仪器实验具有传统仪器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如无需再给每个实验组配备示波器,用软件方法计算电机旋转频率和转速等.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提出了以工程实践中最通用的参数测量案例和实验为主线的测控技术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每一部分理论
关于课程设计论文范例,与专科电气自动化课程沈阳相关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