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为关于微生物类大学论文致谢,关于花生青枯病其连作障碍调控措施相关电大毕业论文,可用于微生物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微生物及生态环境及花生方面论文范文。
摘 要 对花生青枯病的危害、病菌特性及常规防治措施进行阐述,分析了花生青枯病与连作的关系,并提出改良土壤生态环境、利用生防菌防治花生青枯病的新途径.
关 键 词 花生;青枯病;连作障碍;调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191-02
PeanutBacterialWiltandAdjustmentMeasuresforContinuousCroppingObstacle
CHEN Guo-zeYE Wan-yuCHEN Qin-pingWU Chang-zhanWU Chun-lingWEI Cai-huiWEI Han-wen
写微生物论文的注意事项
播放:29390次 评论:7764人
(Hezho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Hezhou Guangxi 542813)
AbstractThe harm,germ characteristic and routine control measures of peanut bacterial wilt were expat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anut bacterial wilt and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 was analyzed,and then the new approaches to control this disease were put forward,such as improving soil ecological environment,utilization of biocontrol bacteria,etc.
Key wordspeanut;bacterial wilt;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adjustment measure
在诸多的病虫害种类中,花生青枯病是危害花生最重的细菌性病害,发病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50%~80%,甚至颗粒无收.明确花生青枯病的危害症状和病原菌的特性是制定防治策略的基础.笔者进行花生青枯病研究及防治技术的探索,针对该病特性进行连作障碍及生防菌方面的探讨,以为大面积花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青枯病概述
1.1发病症状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土传性维管束病害,在自然条件下,病菌从根部伤口或孔口侵入植株,使主根根尖变色、软腐,病菌又从根部维管束向上扩展至植株顶端.
病茎或病根横截面可溢出白色菌脓,这是青枯病的一大特征.发病后植株叶片先萎蔫,侧枝顶叶暗淡萎蔫,拔起可见植株根部发黑腐烂.植株从发病枯死,需7~21 d,但叶片仍呈青绿色[1].
1.2病原菌特性
花生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rum(E.F.Smith))属于假单孢杆菌.病菌短杆状,两端钝圆形,无芽孢和荚膜、极生鞭毛1~4根,革兰氏染色阴性.病菌主要在土壤中或病残体和未腐熟的堆肥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花生青枯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7~8年,一般3~5年仍有致病力[2].花生青枯病流行途径是病菌从伤口或孔口侵入后由管道向上蔓延并突破导管进入薄壁细胞,然后溶解皮层腐烂,腐烂后的根系病菌散落在土壤中,条件合适时再次侵入附近植株体内.
1.3常规防治措施
花生青枯病的发生时间方面,春花生发生在5―6月,秋花生在9―10月发病较重.目前国内主要通过栽培措施及化学药剂防治花生青枯病,其中主要为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耕地轮作,增施钾肥,与玉米、甘薯、大豆等作物套种,覆盖栽培等5种措施.药剂防治用络氨铜、氧化亚铜、农用链霉素及菌毒清等农药防治.这些措施对防治花生青枯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最明显的是耕地轮作.在花生青枯病的防治环节中,现有的农艺措施及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不理想.在育种过程中未发现免疫种源;使用农药无法彻底防治.据调查,目前花生生产中的农艺措施,其结果表明都不能彻底杜绝花生青枯病的发生.这主要是由花生青枯病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繁殖极快等特性决定的.要解决花生青枯病这一难题,应以花生病原生态环境作为切入口进行研究.
2花生青枯病与连作的关系
2.1花生同种异地、同地异种栽培的抗病差异
笔者对贺州花生综合试验站病圃的花生青枯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花生青枯病的发生与栽培连作有密切关系.贺州花生综合试验站的青枯病病圃自1982年至今,一直承担春秋两季花生抗病鉴定工作,其方法是:将参加花生区试的每一品种在病圃种植150株,把大部分种子放到良好的地块作区试栽培,两者田间管理一致.分别在花生苗期及下针后期调查病害发病率,并对青枯病严重度进行分级.青枯病严重度分级按群体发病率来衡量,分级标准为5级[2]:1级<5%;2级5%~15%;3级15%~30%;4级30%~50%;5级>50%.其结果见表1.从表1可知,病圃地种植的花生品种抗病力都比区试试验地的抗病力弱、发病率高.同一类土壤栽培的不同品种发病率也有差异.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微生物相关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硕士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81 | 写作解决问题: | 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 职称论文适用: |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2.2抗病差异原因分析
一是花生地连作时间长短决定青枯病的轻重.连作越长,发病率越高,这属于连作障碍.所谓连作障碍是指在同一土壤中连续栽培同一品种或同一种作物时,采用正常的栽培管理也会发生长势变弱、产量和品质下降,甚至死亡的现象.引起花生连作障碍的原因复杂,是作物与土壤两大系统内部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外观表现,具体归纳为: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养分亏缺、反应异常、微生物变化和植物自身产生自毒物质等五大因素.二是花生种子本身出现遗传分化现象,表中参试品种都是具有极大丰产潜力的优良品种,在区试地栽培的有5个发病率是0级.而在连续种过60造花生的自然诱发病圃都发生青枯病,严重的达到3级,没有发现免疫品种.有研究表明花生种子对青枯病病菌潜伏侵染反应特性存在遗传分化,抗性水平高的材料受潜伏侵染较小,高产品种对潜伏侵染具有一种综合耐性,品种类型间可能存在着潜伏侵染差异.在病圃栽培的品种综合耐力就是种子本身的抗病力,当生态进一步恶化时种子的抗病力也进一步被削弱[2-3].如贺油11号品种在病圃发病率为2级,在区试地发病率为0级,而在北流市和桂平市连片栽培的花生地发病率为1级.为了提高花生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通过改良花生的生态环境来提高种子的综合耐力(抗病力)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3花生连作障碍的调控措施
3.1增加有机改良剂
健康的土壤要求各种土壤生态因子平衡发展,给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条件.具体要求:平衡的营养、良好的通气性、合理的有益菌群、最少的病原菌数量及污染物质等.要创造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中就要通过加强水肥管理,多施农家肥和植物残体堆沤肥等有机改良剂肥,来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代谢能力和功能多样性.多年来,广西贺州市花生综合试验站在广西5个市(县)的花生高产栽培试验田中就是根据各示范市(县)的土壤条件制定方案:在北流市和桂平市种植300 hm2水稻与花生轮作创高产样板田,在武宣县实行大面积木薯套种花生创高效益样板地,在八步区推广花生与玉米、西瓜、蔬菜等作物轮作模式,通过采用这些模式降低了花生青枯病等土传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提高了单位面积经济效益.
本篇论文url:http://www.sxsky.net/zhixie/418853.html
3.2增施根际促生菌
这是利用对土壤中的特定病原菌的寄生,产生有害的物质或通过竞争营养和空间等途径具有拮抗作用的特定微生物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根系的感染,促进花生健康生长来达到抑制花生青枯病菌的目的.在我国,利用放线菌等根际促生菌解决连作障碍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筛选出抑制花生青枯病病原菌的放线菌,不仅克服了花生连作障碍问题,而且还从根本上降低了青枯病的发生.放线菌是一种特殊的微生物,在土壤中能长期生存,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微生物产生的近1万种抗生素,其中2/3是放线菌产生的[4-6].放线菌这一极具代谢多样性的微生物,人们利用其这一优势接种在植物根区的土壤中,使其在土壤中大量繁殖后代成为优势种,重新寄生在病原菌中,通过双方对营养和空间的互争途径达到增加有益菌数量,减少病原菌数量的目的,并保持利于植物根部正常生长的状态.综上所述,筛选花生青枯病菌拮抗放线菌,开展连作障碍微生物修复研究,有可能成为防治花生青枯病等土传病害的一条新途径.
4致谢
本项研究得到广西农业科学院唐荣华博士/研究员的指导,特此表示感谢!
5参考文献
[1] 胡志红.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谱――油料病虫[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2] 胡玉忠,高淑芹.花生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山东农药信息,2010(7):44.
[3] 赵琛,曾永立,孙辉.花生抗病性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9(5):23-26.
[4] 曹理想,周世宁.植物内生放线菌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4,31(4):93-96.
[5] 周永强,薛泉宏,杨斌,等.生防放线菌对西瓜根域微生态调控效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4):143-150.
[6] 吴庆菊,曾会才,弓淑芬.放线菌WZ162菌株发酵液抗香蕉枯萎病菌稳定性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9(4):366-36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