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一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课堂教学有关论文范文,与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提问艺术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课堂教学及语文课堂及中学语文方面的论文总结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课堂教学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活动必须要作出改进,传统的单向传授式的教学,已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对中学语文的提问艺术进行了探讨,并且从三个方面――把握重点问题精心设计提问,巧妙启发积极点播,倾听学生另外一种声音,三方面对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提问艺术进行了讨论.
关 键 词 :提问艺术,启发,点播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52-01
新课程标准的实行,为语文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不再进行简单的灌输知识,而是更加注重于通过学生积极的思考,把原本的知识转换成学生接受的思想.而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中,是推动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呢
一、把握重点问题,精心设计提问
讲授一篇课文之前,首先应在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体会个中妙处,使之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这在之前已经加以阐述,就不在多说.
而精心设计提问的前提是要抓住课本中的“主问题”,抓住这些诸问题内容的提问,往往可以带动学生对其他内容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最后一课》,教师在指导学生了解文中故事背景后提出一个问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由发言的要点可以归纳为:A、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是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等B、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等C、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人: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一节课的“主问题”就在见解C上,通过对“主问题”的讨论分析,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从而带动学生对全篇内容的理解.
课堂教学本科毕业论文这么写
播放:33468次 评论:5920人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 大学生适用: | 学院学士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52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二、巧妙启发,积极点播
如何把问题向学生提出,对课堂提问的成败有重要关系.问之得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学生心里想弄通而未弄通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们,不到他们口里想说出来而不能说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们.这学生“愤”“悱”的时候,就是我们进行点拨的时机.不过,点拨的时机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有的.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运用朗读、激趣、移情等方法去创设点拨时机.比如: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样的一篇情调别致的抒情散文时,我就紧紧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用舒缓、浑厚、沉静、无奈的声音来朗读,并自然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读完后,学生们都受到了强烈的感染,陶醉在荷香月色之中,即出现了点拨的好时机.
又如在探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的主题前,我就插入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李白应召进宫时,满以为可以为国为民大展宏图了,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是,他到了宫中却只做了一个陪皇上、权贵玩乐的“文学侍臣”,只能忍看权贵玩弄权术,于是终日赋诗饮酒.有一次唐玄宗要他草拟答蛮书,他竟借着酒意要高力士脱靴,杨国舅磨墨,杨贵妃拂纸,痛痛快快地戏弄了权贵们一番.不久,他便遭受谗言,以至连唐玄宗也对他不满了.一年后,李白就被“赐金放还”了.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而且还使学生理解了作者本人,为进一步点拨做好了准备,使学生能更迅速地理解本文蔑视权贵、渴望自由的主题.
三、倾听学生的另一种声音
课堂上老师通过设疑、质疑,带领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解答归纳总结,有时也会庆幸自己顺利地完成了教学设计任务.可是有则教学故事却引起了我的深思.“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常常要到园子里去请结合其中某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