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及天籁及学时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相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徐志摩在沪江大学的“天籁”岁月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对写作大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915年夏,18岁的徐志摩考入沪江大学.同年10月,还是沪江学生的徐志摩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或许因为对婚姻的不满,或许因为忍受不了教会学校严格的条规,第二年秋,徐志摩和吴经熊一起转往天津北洋大学,后又辗转到北京大学,并从那里漂洋过海,开始了在欧美的留学生涯.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大学的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本科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30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 职称论文适用: |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免费选题 |
短短几年间,徐志摩凭借自身的敏学上进、富足家境和机缘巧合,辗转于沪江大学——北洋大学——北京大学,最后远走高飞,留学美国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学.几乎每一次的停留,他都是轻轻地来,轻轻地走,就像他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中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或许,徐志摩短暂而精彩一生中那烂漫的文人气息和他早年这样的经历不无关系.
学界一度对徐志摩究竟是否就读过沪江大学,徐志摩就读沪江大学的具体时间,都莫衷一是,连和徐志摩过从甚密的表妹夫、后来成为著名建筑学家的陈从周,以及徐志摩研究权威之一的山西作家韩石山也不明就里.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接触到了沪江大学首届(1913年)毕业生郑章成的手稿,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10届研究生李江的硕士论文《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文学教育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觅得蛛丝马迹后顺藤摸瓜,找到了徐志摩大学时代最早发表的文章等些许证据,证实了徐志摩曾在沪江大学短暂求学.
证据一:《天籁报》
笔者偶然间在网络上发现了沪江大学毕业生郑章成的一则纪念《天籁》办刊活动,题为《天籁报》的手稿,后来发现,这些手稿被江苏徐州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徐志摩研究专家购得.再经过一番周折找寻,总算得以一览全文.
《天籁》于1912年6月创刊,“天籁”为“the Voice of the People”之意,简称“The Voice”,系中英文合刊,每季出版一册,是沪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相当于今日大学之学报,首任社长是郑章成.郑是创办人之一,“天籁”之名就是他所定.
1937年沪江大学毕业生、《天籁》的总编金冬日曾自豪地说:“以学校性质而博得社会之荣誉者,除北京大学之《新潮》,清华大学之《清华学报》,本校之《天籁》亦将鼎足而三焉.”可见沪江学生的自信和对《天籁》的认同.
郑章成毕业后仍长期参与《天籁》的办刊工作.留学美国后,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郑章成长期服务于沪江大学,曾经担任沪江大学副校长、理学院院长、生物学系主任等职,抗战期间甚至还出任过沪江书院院长,“私立沪江大学”校名题字即出自其手.院系调整后,郑章成到了复旦大学生物系,是一个在沪江大学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人物.至今他的人事档案还保存在复旦大学档案馆.在这首题为《天籁报》的诗里,郑章成回忆了当年和徐志摩、陈中凡、吴经熊等一起,切磋诗文,快意人生的情景,流露出作者对当年和徐志摩、吴锦(经)熊、陈钟(中)凡等人一起创作的怀念之隋,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民国时期青年大学生敏学上进、笔耕不辍的美好情景.
天籁报
曾记当年执笔时,
翰声相伴快吟诗.
徐陈己意风流画,
依旧江湖对鬓丝.
这首诗是郑章成《沪江回忆录》系列诗词中关于《天籁》的回忆之作,诗中的“翰声”当指圣约翰大学的《约翰声》.作者还特别注释道,“徐陈”指的就是徐志摩、陈中凡及吴经熊等.
顺着这个线索,我们惊喜地发现,虽然在沪江的时间只一年左右,但《天籁》确刊载了多篇徐志摩的作品.不过,在这里,徐志摩不叫徐志摩,而叫徐章垿(Hsu Chang-hsu),章塘系徐志摩按族谱排列所取的名.徐志摩发表在《天籁》上的文章包括:1916年6月出版的第4卷第2号“杂俎”栏目《渔樵问答》、《卖菜者言》、《论臧谷亡羊事》,1916年11月出版的第4卷第3号“文录”栏目《说发篇一》、《送魏校长归国序》及“纪事”栏目《沪江春秋》、1916年12月出版的第4卷第4号“社论”栏目《贪夫殉财烈士殉名论》及“文录”栏目《征人语》等,共计11篇,皆为杂文、散文.
早在杭州府中学堂求学期间,徐志摩就在校刊《友声》第1期上发表过文章《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提倡用小说改良社会.在沪江,独特的校园建筑,清新的黄浦江风,美籍教师和周家嘴岛(即复兴岛),都让徐志摩创作灵感频生,何况其时沪江只有区区几十名学生,《天籁》需要他这样的文学青年读它、供(稿)它.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拥有一定文学功底的徐志摩开始笔耕《天籁》,成为《天籁》的主要作者之一,并因此和郑章成等相处甚密,结为友好.也正是因为这样,郑章成才会在多年以后话忆《天籁》,浮想联翩.对今天的读者而言,徐志摩在《天籁》上发表的作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他青年时期最早的作品,弥足珍贵,值得审读.探究、欣赏.
但到1916年12月,徐志摩在《天籁》上的声音便戛然而止.因为此时的徐志摩已经离开沪江.这和徐志摩在沪江的时间记录——1915年底至1916年秋,既相吻合又相矛盾.有两种可能:一是徐志摩其时仍在沪江,系记载有误,二是徐志摩已经离开沪江,但稿子是以前写就的,或者是从天津寄往上海的,两者都有可能.
总之,徐志摩是离开沪江了.正如他后来的诗: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证据二:校长的关爱
徐志摩就读沪江大学的时间为1915年底至1916年底,前后约一年时间,系从北京大学而来.徐志摩在杭州一中时就是班长,这会儿仍然担任沪江大学1916级的班长,虽然全班只有15个人,包括吴经熊,沪江大学副校长董承安之子董承玙,原中学同学张仕章等.徐志摩喜欢引经据典,擅长写文言文.在徐志摩的带领下,沪江大学1916级不仅是德育先进班级,还是学习先进班级,班级中包括徐志摩在内的五个人都是《天籁》的“汉文主笔”.
徐志摩在沪江大学读书期间,正赶上时任沪江大学美籍校长(1911-1928在任)、在当时教育界享有较高声望的魏馥兰(Francis John White)返美度假.作为《天籁》的“汉文主笔”,徐志摩在1916年11月的《天籁》第4卷第3号《沪江春秋》中记载道:魏博士且归国,作送别会.学生曼歌,不胜恋恋.先生训之辞,其言谆谆宛挚.学生感喻奋作,复歌洋洋盈耳也.越十五日,先生首涂,举校送之,为之挽车,徐歌而行.诗曰:“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斯之谓矣.”沪江大学学生对魏馥兰的热情拥戴和依依不舍由此可见. 此外,徐志摩还以个人身份撰写了《送魏校长归国序》一文刊登于同期《天籁》.这里的“序”系古代临别赠言的文体,今人多已不用.全文以文言文写就,不过300余字.文章盛赞魏馥兰“去乡土万里,越重洋来异国,诲人不倦,毋惜辛苦”.因为沪江大学毗邻周家嘴岛,尚未成形,所以徐志摩在文章中称“始先生未来是土,荒滨草原,浪涛溅渍,沙鸱海鸟,时复出没,星芒渔火,相与辉照”,是“先生独劳心焦虑,施意经营,数年之间,竘然美备.”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徐志摩还表示:“先生爱我,其将有以益吾后进未已也.”
徐志摩大概没有想到,文章发表后不久,他就和吴经熊一起参加了北洋大学的法科考试,并最终被录取;他也没有想到,北洋大学法科很快被并入北大,兜了一个圈子,他又回到了北大;他更没有想到,为了自己能够赴美国克拉克大学留学,魏馥兰着实“爱”了他一回:1918年2月,应徐志摩的要求,魏馥兰提供了亲笔签名的徐志摩沪江时期的学籍证明.令两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份学籍证明竟成了几十年后徐志摩研究专家、山西作家韩石山与台湾学者秦贤次之间的论辩焦点.韩石山在《徐志摩学历的疑点》—文中公开怀疑这份成绩单可能系徐父徐申如凭其声名与财力非正当伪造而成,直接怀疑魏馥兰帮助学生作弊,否认徐志摩就读过沪江.秦贤次则在《徐志摩生平史事考订》中坚称韩石山的“伪造说”污蔑侮辱了徐志摩及沪江,有失厚道.争论的结果,韩石山做了妥协:2010年《徐志摩传》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时,他采信了秦贤次的研究结论,承认徐志摩就读过沪江.
为表彰魏馥兰对沪江的贡献,就在魏馥兰告别中国、退休返美的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