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两型社会方面法学专业本科论文范文,关于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建设两型社会的法律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两型社会及环境问题及环境法律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两型社会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两型社会和传统生态伦理观存在契合之处:当代人的“和谐”与古人的“天人合一”殊途同归;当代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古人的“寡欲节用”相得益彰.在构建两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从古人的生态伦理中汲取营养:两型社会的法律应当是尊重自然、顺应天道的法律;和传统社会的权利本位相左,两型社会法律强调的是不得超越环境极限的义务;在个体生活方式上,两型社会反对穷奢极欲,倡导物尽其用的绿色低碳生活.只有正确对待人天的关系,善待自然、尊重生命,才能实现两型社会的最终目标――人天和谐.
关 键 词 :两型社会;顺应自然;义务本位;寡欲节用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2-0112-05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成功转型后的中国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然而,举世瞩目的成绩背后,众所周知,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惨痛代价的.无休止的资源掠夺、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令祖国河山已满目疮痍①.在如此严峻的环境危机面前,一大批有针对性的环境法律法规被制定出台②.但是,综观近年来中国环境治理的现状,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环境立法的迅速膨胀,但环境问题却日趋严重.尽管局部出现好转迹象,但是整体环境依然不容乐观,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虽然有学者将其归因于立法与执法、司法和守法等实现环节的脱节,但这并非是问题的根本.笔者认为,环境治理成效之所以不能彰显,主要因素有二:一是 “无限”的人欲和有限的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法律未能将人类的欲求科学合理的界定在环境资源总量的极限范畴之内;第二个深层次的根源则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失和.从环境伦理视角来看,个体乃至整个群体并没有形成正确的人与自然的伦理观,失去了道德伦理约束的人类社会行为是导致环境问题的本源所在.在这两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先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律实践中充满了智慧,中国古代的环境法律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寡欲节用”等生态伦理思想值得今人借鉴.
值得庆幸的是,当今的执政者也已经认识到了问题之所在.2010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执政目标.两型社会最终的落脚点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这种和谐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法律机制作保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在理念上已经触及了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文章通过对古代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梳理,并结合两型社会的实质内涵,希冀在法律机制的保障领域明确立法导向,为建设两型社会提供有益建议.
二、两型社会与传统生态伦理观之契合
(一)两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对资源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③.它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也必然是人与人基本和谐的社会.其中,人天和谐是人与人和谐的前提和保障.两个和谐,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构成了两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它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必须符合生态规律,以环境资源的生态承载力为基础,应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方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在个人生活方式上,两型社会倡导绿色低碳,反对铺张浪费.总的来说,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是两型社会建设最核心的基本特征.
(二)古代传统生态伦理观之要义
在对待人天关系上,古人有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智慧,总结而言有以下几点:(1)“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国古人看待问题崇尚整体,反对孤立地看待事物,主张道法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安排日常生产生活.诚如《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要求人类按照天道运行的自然法则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2)“仁民爱物,尊重生命”的生态伦理原则.我国古代对尊重生命、仁爱万物的伦理思想具有普遍的认同.百经之首的《周易》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提倡:“以道观之,物无贵贱”[2],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3].儒家的 “仁民”是“爱物”的前提,通过“仁民而爱物”这一途径可以实现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3)“寡欲节用”珍惜自然资源的传统美德.崇尚勤俭节约,反对“暴殄天物”,历来是我国重要的传统道德规范.孔子提倡“节用爱人”;荀子主张“疆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4]道家既反对禁欲,更反对纵欲,提倡“少私寡欲,见素抱朴”[5].先贤们的遗著成为勤俭节约美德的重要思想来源,并深刻影响了古人的日常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sxsky.net/faxue/gjshifa/400815.html
古人的生态伦理观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在规制社会生产生活的法律层面体现得更为明显.世界上最早的环保法律《秦律田律》就蕴含了尊重自然规律,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伦理观:“春二月,毋敢伐山林,雍堤水.不复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等毋毒鱼鳖,置阱网.到七月纵之.”秦之后,有关生态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法律传统一直延续至清末④.管窥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相关法,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期永续利用的立法导向.
(三)两型社会与传统生态伦理观之契合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生态伦理观的精髓与我们现今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实质上是相通的,二者的思路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契合.
第一,当代人的“和谐”与古人的“天人合一”殊途同归.和谐,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当代人与自然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诞生的.“文革”以来,错误的人天关系理念对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种种“戡天”行径,严重割裂人天关系,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生态失衡、臭氧层空洞、沙漠化、气候变暖等等,都让国人饱尝“逆天”之苦果.在遭受到了自然的惩罚之后,国人才意识到问题之严重.两型社会的提出就是纠偏之良方,重回“和谐”轨道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谐的内涵就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基本理念和行动前提,以资源和环境的极限范围内为活动领域,最终目标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一理念和古人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从出发点来看,今人和谐的理念与道家的天道体悟人道,要求人类按照天道运行的自然法则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逻辑顺序是不谋而合的.
如果说“人天合一”以及“和谐”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遵循自然规律,那么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顺位问题.长期以来,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中,二者之间是一种纯粹的征服利用关系,人类对自然的依存关系被忽视.在从自然中获取恩惠同时,却无感恩之心,对待万物薄情寡义,无数物种的灭绝就是人类这种自私自利行为所导致的悲剧.在遭受到自然无情的报复之后,人们不得不重新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今的“和谐”和古人的“天人合一”都清楚的认识到了二者之间的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二种理念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更多强调的都是一种“共生”,“尊重生命”的目标追求.其中,当代的“和谐”理念坚持发展与环境的辩证统一,要求实现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要求人们承认和尊重自然万物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权利,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四大系统之间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从而建立起包括自然界在内的、新的伦理道德秩序.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亦强调“物无贵贱”“重生、贵生”,认为人和自然界万物是平等的,各有其独立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张岱年先生对古代人自关系的认识这样高度点评:“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近代所谓征服自然的思想是迥然有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助于保持生态的平衡”.由此可见,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当今的“和谐”和古人的“天人合一”,某种程度上是殊途同归,相互契合的.
第二,当代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古人的“寡欲节用”相得益彰.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厉行节约的生活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提出之前,人类中心主义思潮泛滥.社会风气以GDP总量的高低作为主要的评价机制,在这样的标准之下,高增长、高能耗、低效率的粗放式生产模式成为社会主导,错误的影响着个体和整个群体的社会行为.从群体角度来看,社会整体更多的是强调对资源的索取,忽略了资源利用的效率.从个体消费行为来看,这种个人中心主义理念指引下,穷奢极欲、铺张浪费成为社会消费主流.种种不健康的人天关系,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酸雨、臭氧空洞、能源危机、气候变暖等等问题的显现,无不是自然对人类无度欲求提出的警告.
在这一点上,古人对资源利用的认识高度则令今人所自叹不如.我们的先人早在环境危机尚未显现之前就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主张“疆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走资源持续利用发展的道路.先贤认为,一旦人类活动顺天应时,有取有度,则不仅天的运行正常合序,人的生活同样也就富足安康.《荀子王制》生动的描述了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美好景象:“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财也.”文化的传承使得合乎天道的资源永续利用理念在历朝历代的法律实践中得意延续,成为人类文明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两型社会所倡导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其内在理念和古人对资源的认识态度不谋而合,甚至古人的认识水准更胜一筹,值得今人学习.
三、两型社会建设的法制保障
通过前文的梳理,我们发现了传统生态伦理观和两型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离不开这种共同价值取向的指引.尤其需要从古人的生态智慧中寻求营养支持.文章初始我们已经谈及,环境危机的根源主要有二:一是,“无限”的人欲和有限的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法律未能将人类的欲求科学合理的界定在环境资源总量的极限范畴之内;第二个深层次的根源则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失和.个体乃至整个群体并没有形成正确的人与自然的伦理观,失去了道德伦理约束的人类社会行为是环境问题的本源所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离不开相应的法制作保障,在法律领域我们也必须从上述根源寻找突破口.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古人的生态智慧,在立法理念上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相应的法律机制,科学、规范地指引人类环境行为,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怎样写两型社会毕业论文
播放:28353次 评论:3285人
(一)法自然,取则行远――两型社会的法律轨道
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法律保障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环境法律作为服务两型社会的主要手段,在制定以及调整方法上有其自身独特之处.环境法律是在人天矛盾日益尖锐化下的产物.传统法律所要解决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而环境法律所着力解决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它与传统法律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多了环境资源这个媒介.环境资源自身存在一定的容量极限,比如碳排放容量、渔业资源的最大可持续生产量、水环境自净能力等等.然而,在有限的环境资源面前人的欲望却是无限的,人类的欲望一旦超越环境资源的极限边界,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便随之而来,酸雨、臭氧空洞、气候变暖、生物资源衰退等等无不是这一矛盾下的产物.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将人类的欲望合理的限定在环境资源的极限范围内,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两型社会建设中所应着力化解的核心问题.
法律作为构建两型社会最有利的保障手段,在制定的过程中也必须牢牢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当前,环境法律在制定上还存在“头痛医痛,脚痛医脚”、“末端治理”等问题,究其根源就是忽视了自然规律的存在.资源的存量是有限的,资源的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法律需要做的就是要将人类的行为限定在极限范围内,这是我们在设计法律时必须遵循的不变法则.我们以渔业资源为例,当前,我国实施了多年的伏季休渔以及渔具渔法管理等相关的法律手段,但是渔业资源依然呈现衰退的迹象,究其根源就是人类的捕捞行为超出了资源再生能力.要解决渔业资源问题,下一步最为关键的就是应当科学计算出目标鱼种的最大可持续成产量,即总可捕量,然后通过配额发放的方式来实现资源的的可持续利用,国外新西兰、冰岛等国已经通过该手段取得了成功,值得我国借鉴.除了渔业配额制度外,碳排放制度以及排污许可制度等等诸如此类的环境问题,与渔业危机的应对在理念上是殊途同归的.古人对资源利用的描述,或许给予今人之法更好的指引:“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麋夭,不涸泽而鱼,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等鱼不得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泉流,飞鸟之归若烟云.”[6]古人对资源利用的深刻认识不能不让今人佩服.我们不应该忘却祖先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设计环境法律时应当从中汲取营养,顺应天道,法自然,然后才能取则行远,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两型社会的论文范文检索 | 大学生适用: | 学术论文、研究生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73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技巧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技巧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秀选题 |
(
关于两型社会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与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建设两型社会的法律相关论文范文集参考文献:
两型社会论文
有成绩在一张考籍表上,是否考完所有科目,办理考籍合并,转免考,考籍更正等手续请咨询当地自考。论文修改评语报名,社会型自考论文报名4月10日指导教师根据学员上交的论文初,正两稿写出论。
法律与社会论文
题,立足于中国改革发展与现代化的实践,前瞻性地提出重大的战略,制度,政策和基础理论问题,持续关注全球格局的演变,参。社会型自考论文报名,自考法律专业论文提纲报名长委员会,加强与社会,家。
法律与社会 论文
题,立足于中国改革发展与现代化的实践,前瞻性地提出重大的战略,制度,政策和基础理论问题,持续关注全球格局的演变,参。社会型自考论文报名,自考法律专业论文提纲报名长委员会,加强与社会,家。
林业生态建设论文
研究生学位种类论文,林业硕士学位论文类型林业硕士学位论文类型,要求及评价指标,(试行),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林业发展对林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创。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6)坚持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
法律与社会的关系论文
把语言从准焦交际向实际交际过渡的重要手段.游戏的设计要为学。社会型自考论文报名,自考法律专业论文提纲报名长委员会,加强与社会,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并且每年都邀请离退休老同志到校聚会座。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研究育的社会目标更加全面,个人目标更加理性.加强信念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这次大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请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内容自拟题目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法律运行的理解,不少于1500字.,2016年3月,柴静推出公。思想道德修养修养与法律基础二2016/2016-2《思想道德修养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论文
:请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内容自拟题目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法律运行的理解,不少于1500字.,2016年3月,柴静推出公。思想道德修养修养与法律基础二2016/2016-2《思想道德修养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论文
:请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内容自拟题目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法律运行的理解,不少于1500字.,2016年3月,柴静推出公。思想道德修养修养与法律基础二2016/2016-2《思想道德修养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