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课堂教学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则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及考核体系所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提出改革本课程的考核体系,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方法及学生学习方式等教学过程的改革。
关键词:企业管理学;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作者简介:单文慧(1971-)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品牌管理。
一、《企业管理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及考核体系带来的弊端
在企业管理课授课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一言堂”的课堂授课模式以及闭卷笔答为主的考试方式,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和锻炼。
(一)分数与能力的不匹配现象
《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型学科,传统的授课方式和闭卷笔试的考核办法,缺乏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会导致就业中存在“高分低能”的社会现象。在跟踪统计的2008届、2010届的毕业生中,在班级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在职场中均不如意。而学习中等的学生,确已经发展成为一些中小企业的骨干管理人员,有的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这从某一方面反应了我们的教育考核体系,没有把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考核出来,导致了社会需求的能力和学校培养的能力的错位。
(二)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升
《企业管理学》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知识传播,轻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在人际沟通、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情商”教育基本为零。所学的理论知识也不能直接转化为管理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差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普遍问题。这样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心理和技能均不能应付社会复杂的工作和关系。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体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差,即便是微小的打击,也会在他们的心理被放大、加重、并引起情感的波动,甚至消极颓丧,无所适从。
(三)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在企业中的管理者,他的管理工作只有60分,一定不是合格的管理者。而在大学校园里,很多同学确高喊“60分万岁”的口号,这种观念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并影响我们的教育质量。要改变这种学习风气,就要改革教风、学风,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带学生去企业参观,感受企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现代企业核心管理理念。让学生动手去作,在做的过程中感到自身知识的局限。在校园文化的学风建设上,让大家认识到60分万岁的学习态度是断然不可取的。
(四)根治读死书、死读书的学风
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管人的艺术。“灵活性”是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这与“读死书、死读书”学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死书、死读书”的学风,形成了学习的手脑分离、劳心与劳力的分离。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际的应用和思考,由此造成在考试上往往能胜过别人,但解决问题时确技不如人。这种学风根植于“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了使《企业管理学》的教学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管理技能,要深化改革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考查学生的管理应用能力,着重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革《企业管理学》考核评价体系,推进教法和学法创新
实践性非常强的《企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使用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和“死记硬背”的考核方法都无助于学生管理技能的提升。推行教学方式、考核体系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一)“考法”推动“教法”的改革
“考法”的改革对“教法”具有推动作用。在《企业管理学》的考核评价过程中,改变过去闭卷式纯理论的考试。在考核中融入职业管理技能的测试,把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职业管理技能的提升纳入到考核体系之中。在《企业管理学》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独立观,建立教学一体、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就业为中心,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考核观。突出能力本位,建立新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方法将从以“记忆知识型”的转变为“提升技能型”为主的能力和素质考核。管理情境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解决实际问题、团队合作等都可以作为管理考核的实践性题目,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由“考法”推动“教法”的改革,是从根本上改革“注入式”教学方法的一种手段。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把学生的管理技能提升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根据企业管理学的特点和课程性质,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用开放、平等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学习参与度。
(二)“考法”引导“学法”的改革
“考法”对“学法”具有导向作用。“考法”的变革,推动“教法”的变革;“教法”的变革引导“学法”的变革。即考核评价方法的改变,推动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考试形式多样化,不仅要考理论知识,还要考应用技能,考核评价的侧重点由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变为以管理技能提升为主的能力和素质的考核。改变学生过去的学习方法———听课、记笔记等的被动式学习,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主动动手去做、去管、去实践、去体验,开动管理团队的思维,把掌握的管理理论知识升华为管理技能。
(三)改革“教法”、“考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企业管理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变革“教法”、“考法”,要求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和谐气氛,使学生由被动的“注入式”学习变主动“摄取式”的学习。为学生自由思考、深入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企业管理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参与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这种宽松式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讨论,开展头脑风暴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的过程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被触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考核方式,推进职业化进程
考核评价体系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形式上的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上要突出管理能力培养,评价主体力求多元化。
(一)考核形式多样化
《企业管理学》在课程考试、考核改革的过程中,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选择适合本课程的教法和考法。考核评价要以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考核形式多样化,可采取解决实际问题、现场模拟演示、热点问题辩论赛、管理角色扮演、微电影的拍摄等形式,这些形式也主要用于考察学生的解决问题、沟通技巧、组织能力及团队合作等管理的一些核心能力的掌握和应用。这些考核评价方式多样化,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融入到模拟的管理情景之中,在紧张、热烈、充满挑战的氛围中完成测试。这既锻炼学生的管理技能,也锻炼学生的应变技能、沟通技能,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二)考核评价内容由“学知识”转向“提能力”
企业管理的授课要改变“知识本位”的思想,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新思想,是《企业管理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结合课程和生活实际,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生活中一些管理问题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学习中,使学习与生活有机的结合,生活成为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的背景材料。实现考核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教师在考核时,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材施考”。
(三)评价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考核对象由单一向团队
企业管理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团队的力量总是大于个人。我们在进行《企业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时,采取“360°考核”的方法。考核评价的主体,不再是本课程教师一人,而是集老师、同学、家长、师傅于一体的多元社会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学,包括老师评价学生、学生的自评和相互评价、家庭和社会的评价集合在一起。评价主体多元化是考核形式多样化和考核能力客观化的必然要求。考核的对象,也不再是考核单一的个人,一个人的能力和能完成的项目总是有限的。我们要把团队的考核作为考核的主体,进行团队协作考核、团队能力考核、团队素质的考核,团队的考核才是企业管理学今后考核的主要方向。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和考核对象的团队化,有利于全方位的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课堂教学管理推行“公司化运行”管理模式
在《企业管理学》的课堂教学中,融入“企业化运作”的经营管理模式,与企业实现“零距离”的管理通道,打通学校与企业岗位的“直通车”,让学生提前体验“企业化”运作的管理模式。
在实行“企业化运作”管理模式时,教师要从软环境和硬环境上打造“企业化”教学氛围。建立模拟企业,让学生通过市场调研,自主确定公司经营项目,教室营造为企业办公区,学生座位转换为员工“工位”。班级同学分组成立项目组,竞选项目经理,“学生”、“员工”角色换位,学生以员工形式进行项目开发,工作研讨和工作竞赛。对学生的管理,实施项目经理绩效考核制,逐级分层管理,让项目经理(学生担任)参与到日常的学习管理之中来。老师在备课方式、备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流程、作业布置等方面都要融入企业“项目”理念。把团队、敬业、沟通,时间管理等职业素质的东西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一系列公司化管理和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提前适应企业化的工作模式和管理软环境,体验公司化的绩效考核方式,从心理上改变自己的“学生”地位,做到就业前就已是“有经验的老员工”。
四、结语
职业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企业管理学》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更应该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引入实践性强的教材体系,把每一章节都作为一个实践项目来完成,把教材内容和实践实训结合在一起,突出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
第二,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聘请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充实到我们的教师队伍之中,作为企业管理的专家,将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的过程中。
第三,改革教师传统纯理论的课堂授课模式,采用多方面的授课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亲自动口、动手、动脑来改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入公司化管理、考核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企业管理。
第四,改变学生“60分万岁”学习风气。60分不仅仅体现一个分数,更体现一种态度,是一种对待成绩、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和对待人生的态度,让同学们认识到60分万岁的态度是断然不可取的。
第五,改革考核办法,让考核体系能把优秀的、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考核出来,做到学校的优秀生就是社会的精英。
第六,管理的闭环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管理要不断的从社会收集大量的反馈信息,并择优吸收,从而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总之,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公司化的课堂管理、多方位的考核主体,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是重点,它会推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变革,推动学生向“技能型”人才转变,弥补社会人才与校园人才之间存在的空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