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大国的崛起看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国际差距_企业管理论文

时间:2020-08-08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创造国民财富,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重要环节。技术创新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又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说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成果。我国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重大转变,别无他途,惟有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主的自主创新之路。

一、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或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技术进步或创新是外生的。在这之后,经济学家开始试图把技术内生化,出现了后来的新增长理论。实际上,新增长理论并未能实现真正的技术因素的内生化,而仅仅是将技术创新融入进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中。前者以卢卡斯增长模型为代表,后者以罗默增长模型为典型。新增长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完全是由经济系统自生作用的结果,而非外力所决定;二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又取决于人力资本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并使用更新的系统研究方法力图囊括所有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以及文化的等方面,形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二、美国的崛起离不开技术创新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离不开那个时期的先进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技术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纵观美国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美国是一个典型的通过不断培育技术创新能力而实现经济成功发展的赶超者。根据OECD经济学家麦迪森(Maddison.Angus)的计算,在1870年英国国内产出从总量上看已经落后美国,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在1905年被美国所赶超(图1)。

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实现美国赶超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美国是一个富于创新、发明的国家,对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十分重视,注重保障发明家的权益,使新发明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到1914年美国已总计批准专利数达4万多件,劳动生产率在1865-1914年期间总增长率达20%,年均增长1.6%,技术进步成为美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推动力。

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不断变化,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开始出现竞争加剧的局面,主要表现在西欧国家、日本与美国的竞争,这严重威胁着美国国际经济的地位。在这些国家企业咄咄逼人的挑战与竞争下,包括美国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在内的一些列传统上的优势产业纷纷陷入混乱之中。在该时代大背景之下,美国重新开始了技术结构政策的调整,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龙头,并同时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这为美国长时间地保持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提供了基本保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人才培养获得了再次的飞跃,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大学入学率超过60%,人力资本迅速提高;2000年25岁以上人口中,高中毕业生比例已经超过80%,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已经超过24%。雄厚的人力资本促成了美国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为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持久而强劲的动力。到90年代中期,美国出现了以“高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为特征的“新经济”。

研究美国的发展历程,至少能得到两点启示:第一,拥有大量创新人才是一国长期保持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第二,国防军事科技适时的转移民用是提高国民经济技术装备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第二,随着国际形式的发展,国家的技术创新模式也应不断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需要,保持和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德国的两度崛起离不开技术创新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研究德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德国长久以来是具有科技创新传统的,并在历史上其科技创新实力常常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具备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现代工业也得以发展壮大。德国的发明和发现不仅最多,而且经营者对新技术商用化与民用化最为积极。这导致国民经济与企业因为大量的科技成果的商用化与民用化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德国经济复兴主要依托的还是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德国政府的重视与引导是分不开的。在科技投入方面,1961-1965年,西德科研投资增长率为119%,年均增长率为22%,1961-1968年增长率为200%,年均增长率为17%。对科技的巨额投入获得了科技的巨大进步,科技的大发展又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于发展并有力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渐进式转变。

德国在19世纪的赶超,在20世纪从战争的废墟中,一跃成为“经济巨人”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第一,始终重视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同时注重新技术的实用化,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第二,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新兴产业,重点突破,在这些领域内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四、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

1.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差距。一般来讲,技术创新投入主要看其资金投入。2011年,部分国家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的指标见下表:

资料来源:OECD.ScienceandTechnologyStatisticalCompendium2013

表中的数据显示:我国在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方面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明显的差异,还不尽如人意,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所需的研发资金投入还不匹配。2011年开发费用标准仅相当于美国的不到1/7,从技术创新发展阶段来看,现有的资金投入强度还较创造技术阶段的投入强度有一定距离,还处于改进技术阶段。

2.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国际上常用的衡量国家技术创新产出的最直接的指标是专利授权量,这指标大体能描述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我国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上与发达国家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见表2。从专利数量上来看,2015年我国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仅相当于日本的不到35%,韩国的20%。

3.研究与开发的结构趋于合理。在我国自主创新应是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技术创新,纵观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应该是企业,但我国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我国科技研发系统分布的扭曲与不合理,企业缺乏科技研发的传统,且科技力量十分薄弱,这在相当长时间里成为了制约我国高新技术行业发展的一个短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不断完善,科技研发系统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企业逐渐成为了高新产业技术研发的主体,政府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活动比例逐年降低,2000年我国由政府部门主导的研发机构人员比例是31%,企业的研发人员比例为60%,到2013年二者的比例分别为19.5%、77.6%。这一升一降,反映出我国科技研发系统结构分布合理化的趋势。

上述差距表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将长期面临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的巨大压力。同时,回顾世界经济大国依托技术创新而崛起的历史,我们坚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视差距,抓住机遇,经过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我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型道路,实现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2SA117)]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