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摘要]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是建设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论述开发西部人力资源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分析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着重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是广大农民,而多数农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西部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而开发西部地区广大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西部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一、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1.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目前,西部是我国的贫困人口的集聚地,据统计,西部地区现有贫困人口为1305万人。西部先天条件较差,坡耕地比重较大,决定了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很大程度地还沿袭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主要通过增加耕地和加大物质资源的投入来提高产出,生产效益不高。这种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极大地阻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必须向主要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现代集约型农业转变。面对西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依靠开发耕地等物质资源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余地很小,而只能依靠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一个优势。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和农业增长方式的需要,必须依赖于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使西部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尽快纳入现代化的洪流。
2.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但是,西部农村农产品品种繁多,绝大多数已处于供过于求的阶段,靠出售初级产品已不能满足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使农民从一产进入二产、三产,从生产领域走向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参与对加工、销售利润的分配,而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就无疑对农村劳动力的人才质量、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劳动力才能胜任农业产业化。对于西部农村人力资源来说,还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中对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必须通过教育等方式才能得以开发利用,才能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效益大幅度增长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统筹城乡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路。它要求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非农业产业,促进城镇化进程。由于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平均土地占有量较低,造成许多富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不仅为农民脱贫致富带来机遇,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而且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份额一般在16%~20%之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中西部转移到东部地区,这种转移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事实上,能转移出去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与规模却是相当得少,其原因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自身素质普遍较低。因此,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的力度越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就越强,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就会越快。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