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作者:未知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从世界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世界经济格局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与旧动能相关的资源要素配置矛盾和产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世界经济虽有望继续复苏,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从国内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经济不断壮大,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蓬勃发展。同时在探寻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路径等方面也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取得显著成就,着力催生新动能,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了从思想到战略到行动的完整体系,我国科技创新发生了整体性、格局性、历史性变革,成就举世瞩目。截止2017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我国科技创新持续发力,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第20位升至第17位。“复兴号”、水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集中涌现;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都实现了10%以上增长;实物网上商品零售额增幅近30%,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增长更快;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正在迅速成长。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部分产业走在世界前列,持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拓展了我国发展的新空间。
创新驱动发展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水平创新供给。科技创新“三跑并存”中领跑、并跑的比例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正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201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75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0%,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2%,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科技投入的产出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高质量论文贡献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世界第一。国家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20位升至2017年的第17位。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多点突破、群体性跃升,在载人航天、北斗导航、量子通信、深海探测、资源勘探、超级计算、大飞机等领域成功实现“后发先至”,向引领型发展目标迈进。
创新驱动发展有力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开路先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增至2017年的57.5%。高技术产业增速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的平均增速。科技重大专项实施10年,累计新增产值1.9万亿元,有力提升了我国科技和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移动通信、高速铁路、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风电、特高压输变电、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世界领先,新能源汽车占全球市场产销量和保有量50%以上。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新兴领域引领世界创新潮流。攻克干旱半干旱和盐碱地粮食增产的世界难题,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一批创新药物打破国外产品垄断,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发展。
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性突破,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全面实施,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的效果充分释放,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量”“质”齐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14支创业投资子基金,引导社会投资达247亿元。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日趋完善,4298家各类众创空间、3255家孵化器和400余家加速器,服务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近50万家,带动就业超过280万人。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6万家,营业总收入超过30万亿元。
区域创新高地不断涌现,打造一批创新发展的增长极增长带。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创新型省份和城市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发展等深入推进,东中西部跨区域创新合作迈出新步伐。19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68个国家高新区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引擎。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广东深圳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所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超过20%,成为创新发展的“领头雁”。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和路径选择。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的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历史上科技领域的每次革命性突破,都会引发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国际格局的重大调整。能抓住并引领科技革命大势的国家,就会成功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并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力量。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科学技术新发现、新发明呈现非线性、爆发式增长,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周期大为缩短。人工智能、物联网、纳米材料等一大批新技术,加快推动经济发展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开辟了广阔新空间,我们绝不能再重蹈历史上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的覆辙,必须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为高质量发展占据“桥头堡”和“制高点”。
提高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的贡献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实体经济要做优做大做强,需要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和先发引领。因此,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消费零售、医疗保健、货运物流等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新的方向。比如,共享单车集成应用了智能芯片、射频识别、位置服务、移动支付、电子围栏等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得益于我国在卫星导航、超级计算、移动通信、智能终端和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的超前部署,推动了创新创业,带动了自行车产业转型升级,是以新技术改造旧动能、培育新动能的生动例证。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和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不但要体现在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引领上,也要体现在高效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的创新环境支撑上。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科学研究体系,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科学问题。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效结合。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充分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高质量发展需要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土壤。
未来应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能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党的十九大对科技创新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科技创新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打造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内生动力,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创新驱动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难以顺利达成,中国梦这篇大文章难以顺利写下去,我们也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常抓不懈。要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创新驱动作为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全面推进,让创新驱动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
一是创新驱动要求上下联动,三链融合。科技创新既离不开政府“有形的手”,也离不开市场“无形的手”,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方面实现的重大突破也大都由国家所主导。但创新是用来驱动经济发展的种苗,而不是关在实验室中的温室花朵。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创新要“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缺乏市场支撑的创新是难有生命力的,必须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官、产、学、研、资、介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三链”深度地融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让创新的血液真正融入经济运行的脉搏和每一个毛细血管,让我国经济踏上创新驱动之路。
二是创新驱动要求大小兼顾,无缝对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发挥是各不相同的,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大型企业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行业地位和人才储备,在创新中往往处于引领地位。当今世界的重大创新往往首先来自于大型跨国公司。苹果的iphone手机开启了全球智能通讯的新时代。我国国有企业往往在创新中承担着国家使命,国家很多重大科技专项都是依托大型国企进行的,但中小企业因其庞大的数量、灵活的运营、敏感的市场反应而在创新体系中同样居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中小企业往往在大型企业重大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三次乃至若干次的拓展创新,不断丰富创新产品,最大化实现创新的市场价值。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之间自然形成一种稳定的创新生态系统,?R云的阿里巴巴催生了成千上万的网上创业者,并带动了物流业和零售业的改革就是典型案例。
三是创新驱动要求内外合力,齐头并进。当今世界,创新是一张全球网络,任何一个国家脱离于网络之外都会被抛出世界发展潮流。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主要是技术引进,依靠技术学习来获得发展。到了今天,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进步,向国外进行技术学习的空间逐渐缩小,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创新上,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深圳的华为和中兴通讯从学习和模仿开始,从技术跟跑到并跑再到现在的领跑,经过25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拥有核心竞争力、全球排名前两位的通讯设备制造商。因此,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而是应该继续坚持技术“引进来”,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同时积极培育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超前布局,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跃升。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讲,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并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不难看出,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抉择。
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必须直面改革、啃硬骨头。创新驱动发展,谁来驱动创新?无疑,还得靠改革。创新驱动发展,要靠改革驱动创新。创新本身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啃硬骨头、动奶酪,也是很难的事情,科技创新+改革就难上加难。科技创新对应着生产力,改革对应着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要适应和能动于生产力。
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科技与产业创新,实现发展方式与发展动能转变。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空天海洋等科技与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为我国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抓住新机遇,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关键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新时代,我国发展要从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转变为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从依靠自然资源和资本等要素驱动转变为依靠科技、体制、管理、业态和文化等创新驱动;从依赖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规模扩张转变为去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定制化转型升级;从依靠产业规模和低价格竞争优势转变为依靠创新产品设计、发展先进工艺、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引领新需求、开拓新市场、创造新价值。
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必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体制机制创新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此,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护财产权和知识产权,形成创新探索自由包容、创新人才和资源自由流动的创新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创新资源配置、成果评价处分、收益分配等方面形成新机制;完善激励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税收和投融资政策;不断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基础前沿研究应主要由国内外同行评价和接受时间的验证,应用研究与技术创新应依据应用实效和市场进行评价。
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必须重视创新教育。国家富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人才要靠教育。要坚持素质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进行探索创新的兴趣、想象力,培育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自信,使学生不断提高探索研究、创新创造的能力,树立科学精神、创造精神、工匠精神和创业精神;不断优化教育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大趋势,在培养凝聚一流科技、法律、金融、管理和商务人才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适应和面向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工程和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职业素养一流、创新敬业的工程师、经济师、数据师、计算师、技师和技术工人。在创新教育中,必须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精神的创新文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研究领域一流的智库,特别是一流的民间智库和推动创新发展一流的综合服务商。开展思想理念、技术管理、体制机制绿色创新等服务,是沟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科技机构的桥梁纽带。创新汇聚高端人脉、凝聚全球创新智慧,全方位服务于中国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梦想的企业家,为中国企业家提供本土及全球最新的商业模式、技术创新和创新路径,倡导全球化创新,特别在国内外人才引进上下功夫,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作者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产力学会首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