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受阻的原因分析_财政金融论文

时间:2021-06-23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畅通,对货币政策的执行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本文对我国信道渠道阻塞的原因从货币政策的传导环境、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货币政策信贷传导传导渠道基础货币
一、货币政策传导环境方面
1、社会信用环境与法制环境有待完善
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信贷机制传导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信用制度建立滞后,社会信用基础脆弱,已成为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为获取贷款,多采取做假帐或“两本帐”等形式,报表失实,导致银行贷款审查更加严格,贷款趋向谨慎。二是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恶意欠息,假借改制之名逃债,影响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三是信用登记查询系统还不完善,人民银行开发的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实行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系统在登记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等方面还急需改进。另外,个人信用登记咨询领域严重滞后也成为推动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
2、缺乏有效率的社会中介体系
一是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的问题突出。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为中小企业建立健全的社会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基金,既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问题,还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困难是有关贷款担保机构,包括担保基金的建立还处于探索之中:①目前的担保机构基金来源少,尚未健全完善必要的风险补偿机构;②对担保机构又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③担保公司作用有限,担保公司门槛高,企业不愿通过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服务,因为担保公司普遍实行会员制,入会企业不仅须先交会员费,再交按贷款额的2%-5%收取的手续费,最后还须缴纳贷款额的10%作为保证金;同时一些商业银行认为担保公司自身资本金并不雄厚,担保能力太小,不足以承担风险损失。
二是中介机构收费过高、效率低下。评估、登记、公证收费过高,直接导致企业贷款的成本增加,有的甚至超过评估物价值;评估值缺乏权威性,对同一抵押品,不同单位的评估值相差很大,而最终的评估往往是评估机构与资产所有者协商的结果,随意性较大。
二、信贷传导在央行层面上的障碍
1、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不健全
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只设立九大区分行,撤并了一系列中小地区分支行,做到机构精简。人民银行设立九大区分行后,通过落实监管责任制,创建金融安全区等,使金融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但人民银行特别是基层分支机构传导、落实货币政策的工作力量没有相应加强,使货币政策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具体问题,一是传导时间长。人民银行总行通过分行向中心支行传导,中心支行收到文件比省级商业银行慢;人民银行同国家部委联合发文的,中心支行收到文件比政府部门慢,造成组织实施货币政策部门接到上级政策比具体部门慢;二是政策文件传发被动。对于人民银行总行等多个部门联合提出支持经济发展的信贷政策,有时省级政府部门撇开人民银行单独转发。可以说,经济相对独立的省区在货币政策工作中没有牵头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三是因地方政府介入造成的效率损失。现行信贷体制下依然存在地方政府干预的可能性。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各级公有产权的代表之一,使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容易受地方政府支配。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基层商业银行信贷行为进行干预——地方政府本身职能不明确,作为联结基层银行机构和企业部门的导体,代表其所辖企业向基层银行机构施加影响和压力,争取数量更多、期限更长的货币资金,促进本地区工农业总产值的迅速增长。这时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表现为政府间的行政“博弈”,央行政策实施力量大大削弱。
2、央行调控基础货币能力削弱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央行直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经营活动的干预力度已大大下降,而更多地通过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来实现货币政策的意图。央行可以通过变动自身的资产、利率及准备金率等方法,影响其主要负债——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的供应则对整个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央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供应,影响存款货币银行及其他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从而调控基础货币、保持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就成为货币政策能否顺畅地向下游传导的一个基本前提。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投放应由对存款货币银行贷款、对政策性银行贷款、财政借款和外汇占款等几部分构成。然而,从近年来基础货币的变动幅度与央行调控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来看,央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能力在不断削弱,基础货币的内生性在不断增强。
三、商业银行方面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人民银行总行—人民银行分支行—金融机构—企业、居民。金融机构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货币政策传导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如受阻,必然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
1、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利益冲突
市场化的国有商业银行必然按照经济理性的原则决策。商业银行有扩大利差获取收益的激励,在中央银行规定的利率浮动比例内,商业银行有最大限度提高利率的冲动。为控制支付风险,商业银行不得不增加超额准备金以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如果投资环境不好,国有商业银行往往会“惜贷”,反之,经济形势好转时,信贷量又会猛增。中央银行作为体现政府政策意图的利益一方,与国有商业银行相对独立的利益之间必然存在着利益不一致和利益冲突问题。从这个角度,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实际上就是协调中央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利益不一致或冲突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讲,是在中央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利益不一致或冲突的约束条件下如何选择货币政策的过程。可以说,商业银行对自身利益的理性反应,一旦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向发生冲突与背离,将直接导致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阻塞。
2、向城市集中的商业银行机构,阻碍货币政策的传导
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信贷投放的主渠道,但一般来说,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上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分布,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的基层分支机构几乎是农村和小城市信贷服务的主要提供者。1998年以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意识的强化和市场化、企业化改革,使其机构和权力出现集中化的趋势:一方面,机构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中,相当比例的县及县以下的基层分支机构逐渐撤并;另一方面,随着机构的撤并,贷款权限相应上收,造成总行、省分行权力过大,二级分行和基层行权力过小的局面,使县级和农村本来就不是很多的信贷渠道进一步缩小。加上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没有及时跟上填补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后留下的空白,致使在县级出现了金融服务的“真空”。随着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撤并,相当一部分小城市和农村基层成了金融服务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可以说货币政策的传导缺少合适的渠道,这种情况尤其是发生在整顿民间信用的特殊背景下,客观上形成了一个货币政策覆盖的“稀薄区”。国有商业银行的撤退正面影响是有利于金融风险防范,负面影响是正常的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3、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集中化,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随着资金向上级银行尤其是省级分行和总行的集中,信贷投放也越来越向大城市和大企业集中,而对大批有一定市场潜力且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资金支持明显弱化。从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战略来看,普遍倾向于“大城市、大企业”战略,国有商业银行如此,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如此,本来在金融体系设计中重点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地方法人商业银行,也同样普遍存在着这一倾向。由于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正是通过商业银行向大量依赖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方式得以实现,商业银行贷款明显向少数优势行业、大型企业和大城市集中,大量的中小企业得不到信贷资金的支持,从而导致信贷供求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图,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使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节效应大打折扣。
4、商业银行对贷款用途控制不严,影响了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
由于商业银行对贷款的用途控制不力,一部分借款人在获得信贷资金后,不是将资金投入生产经营领域,而是投向非生产经营领域甚至用于投机,从而造成货币政策传导信号的失真。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倾向于大型企业,因而大企业非常易于得到贷款,他们还可以通过直接融资取得资金,所以他们把富余的资金用于资本市场,投资于股票。
参考文献
1、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宋海林,刘澄.丁牛.国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3.
3、穆争社.论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5年,第1期.
4、樊明太.金融机构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4.(7):28-32.
5、Gertler,Mark,SimonGilchrist.“TheRoleofCreditMarketImperfectioninTransmissionofMonetaryPolicy:ArgumentsandEvidence”[J]ScandinavianJournalofEconomics,1993,1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