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我国金融运行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存款增长明显乏力。前11个月全国本外币贷款新增8.4万亿元,同比少增2.7万亿元,较同期少增24.3%。辽宁省的存款增长及结构变化特点与全国基本一致,并且增速回落步伐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对辽宁省存款形势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全国存款走势的背后原因。
从增速看,受益于4万亿投资拉动,2008年以来存款增速逐步提高,增幅于2009年达到近年最高点,2010持续高位运行。2011年以来,辽宁省存款增速回落明显,增幅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11月末增速仅为10%,降至2008年以来最低,低于同期11.1个百分点。
从增量看,同期基数高是造成存款增速回落的一个重要原因。2010年辽宁省新增存款创历史最高,全年超过4700亿元,而2011年只有三、四月份的增量超过同期水平,其他月份均同比少增,并且1月和7月份由于季末冲高回落明显而出现净下降情况,9月季末冲高情况没有出现,导致9月增速较8月份回落2个百分点。前11个月累计新增存款2268亿,较同期少增45.3%,存款同比大幅少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见图1)。
图1辽宁省本外币各项存款增长变化
第一,从存款结构看,通胀持续高位和中长期贷款减少影响单位存款大幅少增。
1)单位存款大幅少增是影响各项存款走势的主导因素。前11个月辽宁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单位存款累计新增685亿元,同比少增1583亿元,少增量占各项存款少增量的84.3%,增幅由高于各项存款快速回落到各项存款之下。单位存款同比大幅少增的主要原因(见图2)。
图2辽宁省本外币单位存款增长变化
一是2011年以来实施的稳健货币政策导致市场流动性减少,金融机构压缩贷款规模,特别是信贷份额占比较小的中小银行对派生存款依赖较强,从而导致存款萎缩效应明显。前11个月辽宁省中小银行累计新增存款559亿元,同比少增1247亿元,新增存款的市场份额由同期的42.8%下降至24.6%。
二是自2010年,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持续多次低于通胀率较多,导致银行体系外的影子银行体系,如信托、租赁、担保、典当,小额贷款公司等渠道快速发展,分流部分银行存款。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据了解,多为自有资金,直接用于信贷投放,很少以存款形式呈现。
三是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偏重于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一方面2011年固定资产贷款同比大幅少增,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实贷实付”方式的要求提高,贷款由商业银行按照借款人的实际资金需求,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借款人的交易对象,减少了存款在市场上停留的环节,企业闲置资金减少,使得贷款尤其是固定资产贷款派生存款能力大为降低。
四是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经营成本增加等多因素影响企业各项支出加大,如沈阳分行254户监测企业景气调查前11个月的数据显示,原材料同比多支出222亿元。
五是企业经营不利因素增加,盈利幅度下滑对存款增长影响较大。目前企业产品市场需求状况呈下降态势,四季度辽宁省监测样本企业调查显示,反映国内需求的国内订货指数和反映出口需求的出口订单指数分别比同期下降1.57个和2.76个百分点;产品市场需求景气指数比上季度和同期分别下降6.29和9.72个百分点。受物价上涨、汇率变动等经济周期性因素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出现下滑。四季度企业盈利情况感受指数比上季度和同期分别下降5.12个和8.4个百分点。
六是辽宁的支柱产业多为产业链中游企业,议价能力相对较弱。目前在信贷环境相对收紧、企业资金普遍紧张的环境下,中游企业所面临的上下游企业的支付环境有所趋紧。一方面,上游企业因资源禀赋而具有一定垄断性,更多要求中游企业以现款支付;而面对的下游大型企业利用票据等赊账形式较多,且拖延期限加长,造成中游企业账面应收账款较多,实际现金流偏少。沈阳分行254户监测企业景气调查前11个月的数据显示,应收账款净额同比多增200亿元。
七是总部经济薄弱导致派生存款少。辽宁的大型企业多为总部企业分支机构,其资金需求和贷款申报由总部与各商业银行总行之间运作,不在地方发生贷款业务,从而存款派生效果弱。如中石油所属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抚顺百万吨乙烯工程项目投入近300亿元,其贷款由各银行总行直贷,同时盈余的闲置资金也往往回流总部。
八是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生产收缩的影响。
2)三季度储蓄连续同比少增加快了存款的回落步伐。2011年下半年受通胀持续影响个人存款由多增态势转为略有少增。前11个月个人存款新增1244亿元,同比少增59亿元。一方面房地产市场调控持续加强、股市震荡下挫、居民投资渠道收窄及2011年年初以来央行3次提高基准利率等因素拉动储蓄增长,上半年辽宁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个人存款同比多增203亿元;另一方面CPI持续高位运行、通胀预期增强,物价上涨导致的持续负利率使居民储蓄意愿弱化,投资意愿有所提高。2011年三次加息后,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达3.5%,但前11个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同比上涨5.5%,负利率水平达到两个百分点,逐利性使资金从银行体系中分流,导致下半年以来个人存款连续三个月同比少增。2011年三季度辽宁省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三季度选择“更多地储蓄存款”的居民比例比二季度下降5.09个百分点。在负利率的背景下,大量储蓄存款开始流向银行理财产品、黄金市场、民间借贷等领域。受两方面综合作用,三季度个人存款呈现由多增转向少增的局面。
第二,从期限结构看,活期存款下降较多,各项存款定期化走势明显。
主要受传统投资渠道收窄、连续加息等因素带动存款呈定期化走势。前11个月,定期单位存款和定期个人存款累计分别新增254亿元和1230亿元,合计占各项存款的65.4%,定期存款占比较上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而活期存款前11个月仅新增30亿元,同比少增1240亿元。个人定期存款大幅增长主要受2010年10月以来5次上调存贷款利率以及股市和房地产等投资市场表现不佳、居民投资预期收益率下降导致的个人传统投资渠道收窄等因素影响,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选择定期存款的比重为52.59%,较同期上升2.5个百分点。企业存款定期化则体现部分企业投资和生产活动呈现减缓趋势。四季度辽宁省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与经济运行相关的一些指标,如企业产值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及市场需求景气指数分别比同期下降1.09个、3.63个和9.72个百分点,均呈现回落态势,微观实体对经济偏热感受回落明显(见图3)。
图3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增长对比图(亿元)
第三,从时点看,同业竞争激烈导致存款季末季初波动较大,揽存效果差。
2011年11月末辽宁省存款增速跌至2008年以来最低点,随着资金面持续趋紧,各银行对存款的争夺日趋激烈,揽存力度不断增大,但是揽存效果并不好。
一是资金跨区域流动频繁。当前,各行存款竞争的焦点集中于大企业和贵宾个人客户,而出于对各家银行的长期关系考虑,加之银行客户经理营销,这些存款大户在多家银行开立账户,资金在各行间频繁调度,尤其是大型集团企业多实行资金统一调拨模式,资金不仅跨行流动,而且跨区域特点显著。这种现象造成银行间资金大进大出,稳定性极差。过度的存款竞争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不仅抑制了银行摆脱传统业务模式的步伐,同时也不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二是存款月末特别是季末波动明显加大。由于时点监管的惯性,在月末、季末往往是各家银行竞争最激烈的时期。2001年3月和6月全省存款突破900亿和500亿元,并出现两个月度净下降的情况,其中7月当月人民币存款净下降200多亿元,创历史最高,这主要源于商业银行普遍采取的冲时点做法,这加剧了银行的存贷比波动,特别是中小银行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日前,监管层为防止存款过大波动,明确要求各银行保持存贷比平稳,月末与月初存款余额不能相差超过千分之五,商业银行突击揽存及发售理财产品以冲高时点存款规模的动力明显减弱。9月当月全省存款仅新增10亿元,同比少增近500亿元,与一、二季末形成巨大反差,这也是当前存款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全国看,9月份存款比同期少增7000多亿元,占全年少增量的1/3,辽宁和全国的存款变化特点一致。
第四,从机构看,中小银行存款压力骤增。
2011年以来,面对较高的通胀压力,为了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大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运行的窗口指导,市场流动性持续趋紧,中小银行资金紧张状况凸显。11月末,辽宁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余额存贷比73.8%,高于去年末水平3.9个百分点,前11个月累计新增量的存贷比达到126.2%,高于去年同期54.5个百分点,其中全国中小型银行的余额存贷比达到81.8%,高于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因此,股份制银行采取多种措施开拓负债业务,存款竞争激烈,但全国中小银行的存款增长依然偏慢。从前11个月情况看,辽宁省全国性中小银行投放的贷款约占全部金融机构的27.9%,但吸收的存款仅为全部金融机构的7.3%(见图4、图5)。
图42010年新增存款分机构占比图
图52011年新增存款分机构占比图(前11个月)
目前,CPI依然比较高,稳定物价仍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之一。尽管12月份央行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但仍处历史高位。并且,8月份央行将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业务的保证金存款纳入缴存范围的举措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正逐步显现,由于保证金存款在全国性中小银行存款中的占比明显偏大,此举对其影响也最大。前11个月辽宁省全国性中小银行新增的保证金存款占其各项存款的比例为24.8%,高于全部机构的平均水平14.4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存款准备金利率不足2%,远低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使得银行的高收益资产进一步缩水。因此,下一阶段中小金融机构需着力优化流动性管理,防范潜在流动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