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规避探究_财政金融论文

时间:2021-06-14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本文描述了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分析了事业单位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事业单位风险防范与管理的措施。以供与大家探讨交流。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规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事业单位也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但是并未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风险,并且由于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非营利性的,因此,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尤为重要。
一、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主要有:资金运作风险、投资风险、支付风险、核算风险、治理风险、道德风险。
(一)资金运作风险
由于事业单位的社会性和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因而一般的财务制度均规定事业单位负债只能解决临时资金周转的需要,严禁将负债经营的做法引入事业单位。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主体导向的转变,要求事业单位必须面向市场,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而事业单位普遍面临着资金缺乏,欠债太多的情况,迫切需要在短期内注入大量资金以解决日益紧张的资金供需矛盾。于是银行贷款作为解决短期资金制约的有效方法被事业单位广泛利用,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银行的积极响应,成为事业单位融资的重要来源。由此使事业单位面临着两方面的风险:一方面是信用风险,由于事业单位的负债大多用于中长期项目投资,投资数额大且期限长,可变因素多,使其存在着不能按期偿还贷款影响信用的风险可能。另一方面,国家为了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可能上调利率,仅偿还贷款利息就会给事业单位带来相当大的资金压力。
(二)投资风险
投资主要包括对外投资与对内投资。在对外投资方面,事业单位由于资金紧张,对外投资能力不足;在对内投资方面,事业单位对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等进行了较大投资,超过了正常资金承受能力,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
(三)支付风险
主要是来自于部门预算改革的制度性缺陷。实行部门预算,通过调整和优化预算经费支出结构,希望借助财政支出治理方式的改革来解决预算经费间相互挤占的固有矛盾。而实际上,在预算指标的安排上,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结构分散、个个不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在保稳定、保发展的工作压力下,挤占专项经费,弥补资金缺口,确保预算收支平衡成为不得已的选择,财务部门也因此承担着极大的违规支付风险
(四)核算风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在不断更新与完善,财务人员受自身素质和培训条件的限制,在接受新知识、把握新政策、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核算水平等方面落后于制度更新的步伐。表现在:一是会计操作风险,主要因各种人为的失误、欺诈及意外事故引起;二是账务处理、账户核对、事后监督方面的风险;三是结算工作中的支付凭证风险、资金清算风险、凭证印章密押器和压数机管理风险。总之,财务人员在运用新的会计政策、采用新的会计处理方法上往往轻易出现偏差,从而引起会计核算质量的下降,因核算错误形成的财务治理失误进而造成违规处罚的现象屡见不鲜。
(五)治理风险
主要是治理制度体系不健全,造成了财务治理活动中的死角与盲区。制度落实的力度不够,降低了治理工作的实际效果。监督措施的不到位,削弱了财务监管的控制力。治理手段更新不及时,制约了治理效率的提高。这些最终导致了对会计信息由产生、传递、审核等全过程的治理不到位,造成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受到影响,影响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增大决策失误的风险。
(六)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对财务人员而言,道德风险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非法牟利。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涵盖了人员配置、岗位分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在财务关系处理过程中,可能采取不合作或隐瞒重要事实、虚报相关数据等行为,导致道德风险。
二、事业单位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
事业单位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一)、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是国家机构改革后,政府治理的缺位。各单位按照各自方式治理经营其资产,形成国家投资、无人负责的局面,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普遍存在利用效率低、浪费与流失严重的状况。二是随着各项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治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熟悉不足。事业单位将面临诸如财务状况的总体失衡风险、国有企业的连带责任风险等。
(二)、从内部环境来看,因外部环境变化导致重大风险的责任在于决策者对风险控制与防范的熟悉不足,造成内部控制失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风险认识不足
不少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尤其是领导人员将财务管理等同于会计核算,将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能简化为部门收支的“出纳”,对财务工作在推进部门各项事业发展中的保驾护航作用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高质量的财务工作能够有效地保障单位的资金安全、规范单位的经济活动行为。因此,对违反财经纪律的风险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财务违规成本远远小于违规所带来的收益造成财务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
2、政府预算约束弱化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风险,其特殊性主要源于财务治理的特殊性,即财务治理的重心是预算治理,预算具有导向作用。就事业单位而言,其发展和建设只能建立在财力许可的范围之内,不能“寅吃卯粮”,更不能“负债经营”。然而事实上,众多决策者难以抗拒外部机遇快速发展带来的诱惑,片面强调发展而不顾财力地铺摊子,上项目,这种由于预算约束弱化、治理层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责任风险,已成为当前财务风险防范中的重中之重。
3、财务管理体制的权责结构不合理
在目前的财务管理体制下,财务人员作为单位的工作人员,对拥有部门或单位主管权力的领导存在着工作上的利益依赖关系,处于从属地位。这种权力与责任不对称的状况,使得财务人员面对单位领导者不合理的行为和要求,无法有效地坚持原则,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为财务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4、内部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
事业单位作为财政拨款单位,其财务是消耗性的纯支出型财务,要求对支出实施严格控制。由于我国目前仅有《预算法》对财务支出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其他适应新体制的相应制度尚未建立,造成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在管理体制上,单位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经费不足与损耗浪费并存,预算控制缺乏刚性,从而给财政资金运作带来了潜在预算失控的风险。
三、事业单位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
事业单位应当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一)建立财务风险的事前控制体系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数据比较,对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提出控制措施,将可能萌发的财务风险予以化解。同时,要根据《预算法》的要求,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审批、监督和管理权限上严格规定内部控制程序,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强化预算的刚性,将连带和潜在风险降到最低,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二)强化风险意识,提高其风险控制能力
首先,要培养财务人员发现、了解、识别治理活动中尚未显现的各种风险及其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风险识别能力;其次,要培养财务人员运用专业技术和现代化治理手段从数量上进行充分估计与衡量的风险的检测能力;再次,要培养财务人员正确处理常规风险活动和意外风险事项的应变能力以及要培养财务人员综合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方法,细化落实风险决策措施的应用能力。建立财务状况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预测。
(三)、建立并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事业单位管理者实现管理目标、完成社会责任的一种手段,在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管理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主要是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形式来完成。
(四)加强信息管理,建立信息传递、反馈、分析机制
良好的财务风险防范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些资料包括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数据和外部相关信息、行业数据,并要把这些数据形成一个开放的资料系统。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