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国际上外部环境和国内经问题的:国际上,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正处于金融危机后持久的、深刻的全球经济的调整阶段;国内,我国存在生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思考。
关键词:世界经济危机通货膨胀预调微调经济机遇
一、世界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仍在蔓延
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正处于金融危机后持久的、深刻的全球经济的调整阶段。进入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复苏态势,但面临诸多复杂因素。中东北非局势动荡不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增大,近一段时期,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放缓明显,都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增长放缓十分明显,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仅能勉强维持正增长,导致金融市场对其偿债能力产生质疑,其债务违约风险再度上升。进入2011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全面上涨,特别是油价出现了较大幅度地上涨,给各国都带来了一定的通胀压力与此同时,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持续上涨,说明需求面的因素可能是主要作用。
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和欧美的债务危机还在发展,我国经济状况也令人堪忧。
(一)部分商品生产过剩
中国生产过剩主要体现在住宅建筑生产过剩上。考察住宅建筑,因为住宅投资的增长,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自1981年至2010年,我国住宅建筑的竣工面积总计为34.67亿平方米,如果按13亿人口平均,人均约26.7平方米。就是说20年来,我国仅竣工的新建住宅面积人均就达到26平方米多,加上原有的住宅面积,人均住宅面积更高。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了31.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34.1%。我国持续大量投资建房,与群众购买力低下,形成了严重的生产过剩。
(二)通货膨胀危机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6.5%,9月为6.2%,10月回落至5.5%,都处于处于通货膨胀的状态。而银行的存款年利率是2.75%,就是说居民存款一年,不仅不能增加收入,而且要贬值不少。到2010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有30万亿,只要居民挤兑存款,整个银行系统就会倒闭,不仅会造成经济混乱,而且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三)货币流动性、信贷条件偏紧
货币紧缩最初源于当局对危机政策的纠正,而后随物价水平走高,对货币信贷的总量调节进而成为防控物价增长的重要手段。自去年初以来央行先后12次提准,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能力与贷款投放规模明显下降。到今年9月,M1、M2同比增速分别跌至8.9%和13%,近几个月持续处于历史较低位置;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700亿元,创出21个月以来的新低,前期紧缩效果明显。尽管当前M1、M2作为中间目标是否继续有效值得讨论,但即便不考虑这两个传统指标,从部分地区民企资金流断裂的事件也可以看出,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货币信贷条件实质处于偏紧状态。
三、应对经济危机的大致思路
针对中国现在外部经济危机与内部生产过剩与通货膨胀等问题,笔者建议,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应对现行的经济危机。
1、适时适度宏观调控。目前通胀压力依然很大,因此政府要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要敏锐、准确地把握经济走势出现的趋势性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2、积极稳定物价。在通货膨胀与经济紧缩并存的情况以及生产过剩现状,已引起市场对未来经济继续减速,乃至出现“硬着陆”的担忧。如此局面下,继续紧缩将面临“稳增长”的现实压力。因此,应适度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保证重要商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产运销衔接,保障市场供应。
3、加强房产调控。近年来房价的持续上涨催生了房产投资过热,造成了很大的房产生产过剩。这种过剩可能是“假过剩”,房价过高造成大部份空置房,而大部份群众因房价过高而无房居住。因此政府应该促进房价合理调整。还应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健全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有效供应。
4、加强金融监管。金融体系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金融部门需要进一步推动改革,以维护金融稳定,并促进强劲和平衡的经济增长。主要改革方面包括:扩大金融市场的服务广度,扩大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改善金融基础设施和法律框架,如加强支付和结算系统,增强消费者保护,扩大金融知识的普及等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摘要》2011??
2、央行《2011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3、方晋;《2011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展望》[A];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