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融集聚区打造研究的特征_财政金融论文

时间:2021-07-29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于波,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推进和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我国各地区金融区域化特征日益明显,构建区域金融中心成为各地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近年来,除北京、上海在我国金融中心体系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之外,其余地区打造金融集聚区、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竞争态势逐渐明显,更有多个城市提出构建国内或国际金融中心。金融集聚是区域金融中心构建的基础。在不同空间层面上、不同等级和功能定位的金融集聚区构建,已成为学术理论界以及实际部门关注的热点领域。
目前关于金融集聚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对金融集聚效应的研究:李林、丁艺、刘志华(2011)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金融集聚通过地理空间机制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作用,金融业的发展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溢出效应,其中,银行业溢出效应最为明显。骆永民、刘艳华(2011)认为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和金融集聚状况是影响房价波动区域异质性的直接原因,其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和西部金融集聚对房价有正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则相反。翟艳、苏建军(2011)分析了我国金融集聚与研发投入的关系,并以金融机构贷款和股票筹资及研发强度为依据,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四个等级。此外,还有戴志敏、郭露(2011)对江西省物流业发展和金融集聚适配性的研究;石沛、蒲勇健(2011)对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的空间关联机制的研究;黎平海、王雪(2009)对金融集聚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第二,对金融集聚形成机制的研究:李伟军、孙彦骊(2011)通过对长三角的实证分析,证明了城市群金融集聚明显及非均匀性和非相关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提出,城市群生产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分化可以解释其金融集聚的空间演进。汪潇、姚辉(2011)对城市总部发展能力和金融集聚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和优化金融集聚环境是促进我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举。任英华、涂玲、游万海(2010)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表明区域创新和经济基础对金融集聚促进作用显著。第三,对区域金融集聚区打造对策的研究:侯凯(2010)研究了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金融集聚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构建思路和区位规划;于长福(2011)也以哈大齐工业走廊金融集聚带构建为对象,对其现状、问题以及发展定位和总体思路进行了研究。李亚敏,王浩(2010)综合阐述了伦敦金融城的金融集聚与发展经验,对其金融集聚的行为范式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王曼怡、刘同山(2010)对天津滨海新区金融集聚的现状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从产业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政府推动与规划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CBD金融集聚的建议。
综上所述,关于金融集聚的相关研究日趋丰富,研究主题涉及广泛,既有关于金融集聚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理论性研究,也有关于区域金融集聚区打造的实践性探索,综合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方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关于金融集聚区的现有理论与实践探讨中,对其形成的空间性因素、产业性因素、环境性因素较为关注。然而,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金融业集聚尤其会受到生产要素的影响。区别于传统产业,金融业对信息生产要素要求很高,学者普遍认为金融业就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服务业基础之上的,信息在金融集聚和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在金融集聚区形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拟在借鉴信息论主要理论的基础上,对南京如何更好地打造金融集聚区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二、南京打造金融集聚区基础分析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南京市政府以及各方专家学者就开始提出构建南京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思想(吴先满,1995),南京市的金融业发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新一轮产业规划中,南京将金融业列为优先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积极吸引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机构进驻,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着力打造泛长三角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城市。2011年9月,南京区域金融中心的地标性项目——位于河西CBD的南京金融城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的南京金融城将重点打造城市金融信息节点、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融博物馆,并将涵盖产权交易市场、知识产权市场、人才市场等综合金融要素,将是南京金融业加快发展和提档升级的核心载体和主要金融集聚区。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关于金融中心的诸多研究文献中,强调了信息在金融中心形成中的重要性,信息的质量和流量主导着金融中心的发展。因为大部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由于距离的因素出现失真,信息的不对称性质使金融部门需要更接近信息源(Porteous,1995);李伟军(2011)对影响中国金融集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理论回归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由地区行政层级和信息基础设施整合而成的“信息源”是金融产业集聚的主导力量。所以,本文基于信息论构建了分析金融集聚形成的理论框架(见图1)。

图1金融集聚形成示意图
(一)信息来源
1.政府层级
在我国这样的转型期国家,政府和政策的发源地更多充当着信息源的角色(张杰,2009),政府主导的金融集聚模式体现了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和金融运行中的行为主体地位(巴曙松,1998)。政府层级的不同决定了信息源的能量级别不同,一般来讲,行政层级越高的地区其政府决策力越强、信息获取成本越低、信息能量越大(李伟军,2011)。南京是江苏省省会,是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上,副省级市政府已经拥有了省级政府的权限。同时,南京也是公认的长三角北翼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河西金融集聚区打造进程中,已很好地体现了南京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例如,为促进河西金融集聚区建设,南京市政府出台了专项扶持政策,2011年2月,南京金融城项目正式启动。同时,金融论坛和金融博览会日益丰富:2010年,成立了江苏首家金融俱乐部、举办了宁台金融高层融洽会以及南京河西金融讲坛等;2011年5月,第三届中国(南京)金融博览会在河西CBD成功举办。
2.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的区位集中构成了金融集聚区形成的基础。南京是人民银行九大跨区域分行所在地之一,各类金融机构高度集聚,金融业务辐射江苏省及长三角北翼城市群,金融总量占江苏省四分之一,稳居全省第一。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南京河西CBD金融集聚区已经初具规模,区内现有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交通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紫金农商银行、首都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等银行机构57家,乐爱金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等保险机构22家,华泰证券、国泰君安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证券机构6家,以及江苏省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南京紫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各类准金融机构31家。
3.总部经济
当一个城市总部集聚程度较高、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较强时,必然需要较高的金融集聚提供与其相匹配的强劲动力,由庞大高效的储蓄投资转化率为经济发展供血(汪潇、姚辉,2011)。纵观伦敦、纽约、北京、上海等国内外高等级的金融中心,无不是总部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心城市。于2011年8月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公布的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中,南京总部经济发展能力位居第七,是江苏省唯一入选城市。近年来,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成效明显,不仅培育壮大了苏宁电器、五星电器、苏果超市等本土企业,并且引进了朗讯、博西等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
(二)信息传递渠道
信息基础设施包含邮电、通信、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与信息传递有关的领域(刘生龙、胡鞍钢,2010)。表l对长三角16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水平进行了比较,从各项指标来看,上海、杭州、南京均具有突出的优势,稳居前三位。可以得出:行政层级与信息型城市是具有一致性的。尽管在通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空间效应仍然会随着物理距离的增加而增大,信息不对称使金融机构更需要接近信息源。信息的质量和流量主导着金融中心的发展,南京高于其他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奠定了其打造金融集聚区的基础。

(三)信息腹地
1.区位与腹地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区分为“需求跟随”和“供给引导”两种类型。需求跟随是指金融服务发展源于实体经济部门的需求,它与经济发展相伴随(Patrick,1966)。金融集聚与金融中心发展中强调的“信息腹地”正是需求跟随论的深化,信息腹地正是金融需求的表现形式。不同级别的金融中心需要不同空间尺度的信息腹地作支撑,而金融中心的等级也与其城市地位和城市功能紧密相关。例如,伦敦、纽约城市依靠西欧、北美两大具有强大实力的经济板块,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而我国的北京、上海两大国际金融中心的构建则是基于环渤海和长三角这两大经济增长极。据此,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南京打造金融集聚区的信息腹地可以分为四个空间圈层:南京都市圈、江苏省、宁合芜成长三角、安徽省。
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增强,随着多个区域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级规划,体现了区域板块的融合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南京地处长江流域经济区的龙颈位置,是长江三角洲与长江中上游相会的重要区位,是长江三角洲与内陆地区沟通的桥头堡。这一重要区位决定了南京不仅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区域副中心城市,同时也是江苏、安徽两省多个区域板块的核心城市。这些不同空间层次的区域板块奠定了南京金融集聚区打造的信息腹地。首先,地跨苏皖两省,包含了周边100公里左右区域的南京都市圈是南京金融集聚区的直接腹地,其中,宁镇扬是紧密圈层,宁镇扬一体化产业结构和区域格局的调整需要金融资源的流动与配置。多年来,这一区域板块的融合备受各界关注,南京金融集聚区的打造也必将在宁镇扬一体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次,由于临近苏皖交界,南京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从来都是跨越省界的,与此相吻合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作为央行的派出机构,主要管辖江苏、安徽两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江苏沿海大开发,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契机,也为苏皖两省金融资源整合优化,进而推进南京区域金融建设带来了机遇。在这一广阔腹地中,宁合芜成长三角的构建是南京金融集聚区打造跨越省际的协作通道。宁合芜成长三角边长为100-150公里的三角形中,包括两个省会城市、三个对外开放口岸、两个一类口岸、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区域城市发展密度高,南京在其中的核心地位比较突出,是打造金融集聚区的区域基础(李平华、朱未易,2006)。
基于对南京打造金融集聚区的信息腹地分析,我们可以将南京未来金融发展进行空间定位,即:长三角北翼的区域金融中心、辐射苏皖两省的金融核心、宁合芜成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的金融集聚区。

2.城市功能
除独特的区位优势之外,南京的较为综合的城市功能也使其保持了长三角北翼核心城市的优势地位。虽然近年苏州、无锡、宁波三市人均GDP均高于沪、宁、杭,经济总量也增长迅猛,但是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较低,可以反映出此类城市仍然是以生产制造为主的制造业中心(表2),城市金融产业集聚与发展落后于省会城市,体现了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区域生产制造中心与信息中心的分离(李伟军,2011)。如前所述,除经济职能外,其也是行政型和信息型城市,具有促进金融集聚的优势职能。此外,南京是连接长三角与长江中上游和广大内陆地区的交通枢纽,是我国第一大河港城市;其科教文化功能强大,在全国城市中居于前列。
三、南京金融集聚区打造面临的挑战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基础
金融中心的定位,是一个生产性服务的概念。区域经济的发展反映了区域金融市场需求的信息(王宇伟、范从来,2011)。当前,南京虽然具有很多处于长三角、南京都市圈、宁合芜成长三角等多个经济板块的区位优势。但是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南京所处的北翼区域经济总量并不占优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尚不能对南京金融集聚区打造形成有力的信息腹地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京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阻碍了区域内金融资源的集聚和再配置。就长江流域经济区而言,已经形成了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四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应当与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相吻合,其中,上海毋庸置疑将会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武汉和重庆也分别在为建设西南和中南地区区域金融中心的宏伟蓝图而努力。南京需要以区域一体化为基础,在提升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的基础之上构建影响苏皖两省甚至山东等省份部分区域的金融中心。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提升不同空间层次的区域一体化水平。其中尤以宁镇扬一体化、南京都市圈一体化为重点,要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与联合,从战略高度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突出南京作为金融服务中心的作用。
(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前提
金融业的发展需要总部经济和相关产业的支撑,同时也需要城市整体功能提升和调整,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及南京都市圈各城市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分工。其中,核心城市南京将逐步转化为区域金融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城市,南京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目前,南京总部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布局分散、层次不高的问题。尤其在河西CBD这一区域范围内,总部经济尚不能与金融集聚过程相辅相成。另外,河西CBD虽然已被确立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各类载体和大型项目尚在启动和建设中,高端产业、高端人才的集聚尚没有形成。在打造金融集聚区进程中,要同时伴随着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使金融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相互作用,互为支持。
(三)区域金融集聚水平是核心
当前,南京市虽然已是央行大区行和众多商业银行区域分行的集聚地,但是以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来衡量的话,区域金融集聚水平提升空间仍然较大,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外资金融机构集聚程度不够。目前,进驻南京的外资银行屈指可数,只有菲律宾首都银行和比利时联合银行、英国渣打银行、香港恒生银行等少数几家。就目前着力打造的河西CBD金融集聚区而言,目前进驻的银行机构则只有菲律宾首都银行和汇丰银行南京分行为外资银行。外资保险公司数量也较少,证券业发展不够。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南京打造金融集聚区需要大力提升国际化水平。第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水平低。目前南京金融业仍以银行业为主要金融机构,保险、证券、信托投资、融资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缓慢。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代表着区域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和金融业务的多样化,是构建金融集聚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四、南京金融集聚区打造对策思考
(一)加快区域板块融合与互动,培育壮大信息腹地
南京是长江流域中下游具有承东启西重要作用的门户城市。在南京金融集聚区打造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其在苏皖交界的核心城市优势,做强做大区域基础,为金融集聚提供有力的信息腹地支撑。首先,要深化“大南京”概念,将宁镇扬一体化作为提升南京城市功能转型升级的基础,打造长三角继苏锡常、杭甬绍之后的新型区域增长极,将长三角的辐射能量进一步向内陆扩散。其次,要加快构建以宁合芜成长三角为基础的“新南京都市圈”,依托新建在建快速通道,加强与合肥、芜湖两顶点城市和滁州、巢湖等周边城市的融合互动,实施跨行政区构建经济协作区的战略,将南京的集聚扩散能力向安徽延伸。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进一步强化南京在长三角北翼的中心位置,加速金融要素的集聚与金融辐射能力的扩散,促进南京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
(二)提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与金融集聚相融合
金融业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基础,金融集聚能够通过金融支持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提升与转换。同时,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也能够对金融集聚起到促进作用。产业与金融互动发展,共创价值,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时期备受关注的新课题。金融集聚能够通过储蓄供给、投资需求、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和宏观政策的运用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作用。南京乃至宁镇扬地区一直是重化工业发展的传统基地,在金融集聚的进程中,同时应伴随着核心城市南京的产业结构提升转型,实现向现代服务业中心转变,实现产业发展的高端化,体现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因此,要促进金融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经济、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打造金融集聚区的同时,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总部经济集聚区,实现产融结合。
(三)完善区域金融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南京河西CBD是距离主城区最近的一片新区,因此在这一区位打造金融集聚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空间。金融集聚区的打造,需要完善的金融体系、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支撑。一方面要增强和完善区域金融功能,除加强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集聚之外,还要大力发展证券、保险、金融租赁、信托、金融担保、财务公司、投资公司等金融功能的集聚,在金融集聚区发展功能齐全的现代金融业。同时促进集聚区金融业的国际化,扩大外资金融机构进驻数量和规模。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投资,服务金融集聚,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各项相关政策。同时塑造良好的金融业集聚环境,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开放的人文环境、优质的社会信用环境、完备的法律制度。
(四)着力打造金融平台,全面推进金融创新
打造金融集聚区要以功能平台建设为主体,要着力构建金融培训、金融研发、区域金融合作、金融创新、金融物流等五大平台,侧重平台间的融合互动,加速金融要素的流动、整合与集聚。金融培训要坚持需求导向,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金融培训机构和培训专家,着力培训金融从业人员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金融研发要坚持创新导向,重点就金融产品及衍生工具定价、金融信息技术以及金融信息处理数据库等进行研究开发;区域金融合作要坚持利益导向,充分考虑各方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金融深度合作;金融创新要坚持宽松容忍导向,营造容忍失败的宽松氛围,鼓励各机构单位和个人全方位开展金融创新;金融物流要坚持快捷优质导向,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体系,畅通物流渠道,全力支持金融集聚区形成。
在此基础上,以金融创新为抓手,出台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推进金融产品、金融业务、金融市场、金融技术以及金融服务业结构等方面创新,提升河西CBD金融服务的档次和规模。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