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一篇文学评论论文范文,关于文学评论论文范文,与文学评:版图的扩张和精神的涣散相关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文学评论及文学批评及文学创作方面的古代文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评论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独立自强中的多元分化
段崇轩:我先来个开场白吧.今天我们讨论的题目是,文学评论:版图的扩张和精神的涣散.为什么要讨论这样一个题目呢?一是因为当下的文学评论已成为“众矢之的”,且偏激之论甚多.我们需要冷静下来,对文学评论的现状作一些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既要总结它的发展和成就,也要揭示它存在的主要症结.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文学评论的健康发展.二是因为诸位都是搞文学评论的,对当下的文学评论状况较为了解,有许多感受和思考,通过我们的对话和探讨,对各自的评论写作会有所助益.
尽管文坛上、社会上对当下的文学评论指责、批评很多,甚至说得“一钱不值”.但客观地讲,现在的文学评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发展最快、成果最多、队伍也最为庞大的一个时期.这一点我想大家都不会否认.人们很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评论,那确实是一个思想解放、充满激情的时代.但从学科建设、思想视野、学术深度上讲,是不能跟今天“同日而语”的.过去的文学评论重心在作家协会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主要在文学基本理论、文学思潮、作家作品等几个领域.九十年代之后,文学评论的重心转向了高等院校.除如上讲的三个领域之外,还有现当代文学史、文学思潮、文献学的研究等,可谓成果累累.特别是“文化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给文学评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文学评论的面貌焕然一新.可以说,文学评论的版图在扩张,文学评论的独立地位已经确立.但毋庸置疑的是,现在的文学评论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是严重“危机”.它独立了、强大了,但也开始分化了、萎靡了.我以为最主要的症结就是“精神涣散”.
这几年我曾经写过两篇探讨文学评论现状的文章,着重阐述了文学评论的“三分天下”问题,受到一些关注.哪几派“三分天下”呢?一是“学院派”评论,这种评论追求的是思想体系、文化谱系、学术规范等等,它把文学引向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功莫大焉.但正是这种体系的“牢笼”,把鲜活的文学给肢解了,把作者的艺术感觉给扼杀了,背离了文学的真谛.二是“作协派”评论,这是一种传统的文学评论类型,它紧贴当下的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对作家、读者起着某种引导作用.但它往往缺乏思想深度,缺乏独立品格,又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人际关系纠缠其中,这些年来备受诟病,显出一种衰落趋势.三是“媒体派”评论,《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等报刊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记者撰写的文学综述、作家访谈之类的文章,就是典型的“媒体派”评论,它的宣传和造势作用很大,但总是流于浮泛.当然,我的分类也不尽科学,但至少说明了我们的文学评论在今天的多元化态势.下面请诸位就这些问题发表高见.
杜学文:刚才崇轩从批评家的身份以及批评特色出发把文学批评分为“学院派”“作协派”“媒体派”等三类,并对他们的批评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各自存在的局限,我以为是非常中肯的.这里我想补充的是,我以为这几种批评都存在着价值选择上的缺失或错位.以“学院派”而言,在价值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显示批评有学术价值而一味地展示自己所拥有的学识,以表示自己的学术水平.因而其文章多有晦涩难懂、不着边际的问题.“作协派”批评则更多地成为一种“造势”批评.出了什么作品,需要进行宣传,以扩大社会影响.于是需要请一些批评家写写文章,说说好话.这样的批评往往溢美之词过多,实事求是的精神较差.而“媒体派”批评的功利目的相比较而言,显得更大.其新闻色彩多于理性分析,追求轰动,吸引眼球以扩大媒体吸引力的意识大于学理性建设.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要否定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增强批评的活力.总的来说,这几种批评都存在着背离批评本身的问题,比如为了完任务、评职称、送人情乃至报刊发行等等.批评的背后是非批评目的的考虑.
我以为还可以从批评所关注的问题这个角度来讨论,把批评分为对作品本身的批评和对作品表达的文化意义的批评两种.或者也可以称为文本批评和文化批评,向内的批评与向外的批评.从批评的品格而言我以为这样的划分具有相当的科学性.所谓文本批评,是只对作品自身的批评.它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内涵.如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方式、艺术形式、语言特色等等.它解决的是作品的艺术问题.而文化批评则是把作品作为批评者关注社会文化支点的批评,它的重心不在作品本身.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批评也要对作品产生作用.但是,作品只是批评者表达意见的一个出发点.批评者关注的内容主要不是作品,而是由作品延伸出来的思想,即对社会文化问题的思考.它解决的是价值问题.
傅书华:1980年代,那是一个文学批评、文学评论的时代,对那个时代,大家都还记忆犹新,文学批评、评论的活力、声誉,对文学批评、评论的重视,来自于当时的文学批评、评论自身的职责和需要,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的“在场”性发言,或者说,当时的文学批评、评论,是站在那个时代的思想、精神的前沿位置的.九十年代之后,学界出现了明显的转型:对当下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进行评论的人少了,大部分人转而从事学术研究,在某一个学术领域,依循其学术体系,进行学术研究的建构,而且,在进行这种学术研究时,又特别重视史料性.这时,谁如果还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当下某种文学现象,或者某个具体的作家作品的评论上,如果这种评论再不能成为某种理论体系或者创作体系、作家体系研究的一部分,而是一种纯粹的对当下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评论,那就往往会被讥笑为落伍了,没有与时俱进,或者是没有完成自身的学术转型,或者就是没有学术素质,没有学术水平,没有学术根基.在谈论鲁迅时,就会说,鲁迅是靠《中国小说史略》当教授的,不是靠杂文当教授的.鲁迅的学术功底体现在《中国小说史略》上,不体现在杂文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再加上文学评论队伍中坚力量的大量转向学术研究领域,文学评论的不景气,文学评论缺少对社会的冲击力,就实在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我觉得,应该把学术论文与文学评论作一下区分,这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学术论文讲究对某一问题作历史、现状的全面把握,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有所推进.文学评论则讲究指出所评论的对象的新的价值属性.二者各有侧重,并没有高下之分.但现在缺少的是对当下文学的真正的文学评论.
新世纪以来,文学评论将自己的版图扩展到文化批评领域,或者说,将文化批评引入文学评论,我觉得是对文学评论“问题意识”“批判精神”“现实关怀”的回归.
孙钊:崇轩说的“三分天下”,不无道理.既是三种批评模式,也是三支批评队伍,长期以来文学批评格局确实如此.我在这里想把这个问题大而化之:两个批评群落――体制内的和体制外的.从体制的作用面来看,我们的文学评价体系目前依然是体制模式的,有些批评家经常介于计划性与自由性二者之间,呈现一种边际性或者交织性状态.今天的职业批评家主体,身处国家体制内,体制导致了文学批评的工作性、计划性,完全学术化的批评与研究常常缺席.这个职业群,其批评动力不自觉地转换成了为工作为身份为职称为薪资为荣誉.在体制外从事批评的批评家,即自由写作者,包括为纸质媒体与为电子媒体写稿两种形式.不过,为报刊写稿也很受限制,虽然不受体制化思想的束缚,但报刊的要求也是不带商量的,报刊属于国有,人在体制外而批评活动还在体制内.这部分自由撰稿人为数不很多,将来会不会更多,答案是肯定的,网络就是最好的土壤.
本篇论文出处 http://www.sxsky.net/wenxue/gdwx/401200.html
李金山:与现实中的萧条相反,网络上的文学评论可谓雨后春笋,大家一般把这些评论叫做“草根评论”.“草根”一词在网络上使用广泛,非常流行,它的含义一是与有权有势的人相对,有弱小而广泛的意思;一是与“精英”相对,有非专业的、水平一般般的意思,综合起来,大致可以解释为大众、民众,或者老百姓们.“草根评论”,顾名思义,它的作者不受雇于任何机构,通常也没有功利的目的,受到外界的干扰比较少,或者没有.“草根评论”大致相当于孙钊老师所说的“体制外评论”.算是对段崇轩老师所作分类的一个补充吧.
我们不能把“草根评论”简单理解为网民们的自娱自乐.网络写作很自由,只要你愿意写,发出来不是问题,普通读者写下自己的读后感,然后发到网上去,朋友们读着玩儿,这种情况不仅有,而且很多;但以我的阅读经历来看,其中不少评论相当专业,一看就知道作者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这些评论者很可能就是“学院派”或者“作协派”中人,他们在现实中属于那两派,在网上一隐身,就成了“草根派”的了,这种情况完全可能.网上的评论通常是匿名的,就是说他不署自己的真实姓名,而是起一个网名,这样做有他的好处,可以摆脱许多世俗的纷扰.网络是虚拟的,但网络上的评论却可能更真实.“草根评论”可能更接近文学评论本身.
精神涣散:一个致命“症结”
傅书华:我承认九十年代之后,在从事学术研究时,注重第一手的史料性,对矫治八十年代文学评论的空疏之风、浮躁之弊有积极的作用.我也承认学术研究的成果给文学评论的深度提供了价值资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洪子诚对十七年文学的研究.还有,文学评论不应该是平面的,而应该是有历史纵深感的,有学术深度的对当下文坛的发言,这才是真正有分量的文学评论.但十几年过去,现在似乎又出现了另一种偏差.而且,似乎十年就是一个阶段,一种学术时风,经过十年繁盛,似乎就有了出现偏差的可能.我所说的偏差,我想如果高度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点:第一,对当下社会、人生关注力度减弱,没有当下的“问题意识”.第二,思想、精神探索、批判的力度减弱.现在学界对实证性的史料非常重视,但对从理论上,针对当下的“问题”作思想、精神探索、研究及其成果不够重视.觉得前者是推不倒的“真学问”,后者是可以不断变化的“靠不住”,前者是“苦功夫”,后者是“小聪明”,前者是有价值的“实”,后者是无价值的“虚”.第三,如此的结果,就又导致“老调重弹”:作古典的最有学问,作现代的次之,作当代的再次之,作评论的没什么学问.恕我直言,清代考据学、文章学之风之所以非常地兴盛,是有值得我们今天警醒之处的.
怎么写文学评论硕士论文
播放:26805次 评论:4012人
我再补充一下,我觉得现在是不是到了“否定之否定”的时候了?既是对八十年代空疏之风的否定,也是对九十年代以来缺少当下批判精神的否定.我说不准.因为现在一方面是缺少问题意识、批判精神,放弃对当下的发言,另一方面却又是浮躁之风前所未有地盛行: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到研究生毕业作论文,到各种人员上职称,到各个部门申请课题,建研究生点,建研究基地,大多不读原著,抄袭、拼贴、组装.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论文、著作的“大跃进”.
我想说一下十七年文学研究中生命体验的差异性问题,思想资源缺乏的问题,以及因之而出现的缺少相应的批判力度的问题.近些年来,由于新的经济力量的迅猛崛起,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动荡,“十七年文学”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在我看来,一个是“五四”精神和“人”的主题还没过时;一个是“十七年”与“文革”之间的逻辑关联需要清理.因此,现在对“十七年”的当务之急,是应该作深层的清理与反思.但现在对“十七年文学”好评如潮.我感触最深的有四:第一,是我的同代人,而且是我素来极为敬重的学问好人品好的同代人,他们对“十七年”多有怀念赞美之情.第二,是对“十七年”缺乏亲身体会的青年一代,他们出于对今天精神动荡的警惕,从西方语境出发,对“十七年”多有赞美.第三,是社会大众,出于对今天贫富不均、腐败之风的痛恨,对“十七年”多加赞美.第四,是发达地区的人对新的经济力量的极度反感,这种反感,对我这样身处内地不发达地区的人来说,觉得有着相当的距离.我承认,对“十七年”文学作简单否定是不可取的,但现在,基于对今天精神动荡的不满,就简单地从刚刚过去的历史中寻求可资借鉴的价值资源,我以为也是不可取的.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错把杭州作汴州”,把西方语境当作了中国语境.一是把有毒的甜药当良药.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精神现象,我觉得,还没有足够的思想资源去给以说明,这就导致了在研究十七年文学中,有力度有说服力的批评声音的缺失.
杨品:说到目前文学评论存在的缺憾,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外在的因素,更有评论本身内在的责任,而这种责任的核心,是一些评论家缺乏真诚的感情.通常情况下,我们要评论的作品,肯定不是那些粗制滥造的低俗东西,绝大多数是作家通过对社会生活和各ķ
关于文学评论论文范文,与文学评:版图的扩张和精神的涣散相关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
全国两会精神论文
习领会上级会议精神,做好2016年工会工作.,附件:上级会议精神传达提纲,沈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2016年3月10日,上级会议精神传达提纲,近期,中华全。体现新课程改。
学习两会精神论文
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党章的基本精神,掌。体育教学论文,浅谈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摘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提高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明确体育课的目的,作用,教师根据学。
体育精神论文
觉的,教师的一言一行,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以至教师的着装,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教学论文体育教学论文:浅谈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宜宾县一中黄芳,中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
精神医学论文
党校结业论文摘要学校精神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党委的文件精神,并结合实际,研究贯彻上级党委的决议和指示;,2,讨论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3,研。
关于体育精神的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浅谈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趣,虽然学生暂时有比较好的身体素质,但这样的教学就像拿着鞭子在后面逼着学生去锻炼一样,这种教学是失败的,不利于学生终生体育习惯的培养.,10结。
精神护理论文
党校结业论文摘要学校精神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党委的文件精神,并结合实际,研究贯彻上级党委的决议和指示;,2,讨论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3,研。
精神病患者护理论文
觉的,教师的一言一行,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以至教师的着装,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医学护理论文题目河北2016届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答辩时间:2016年5月27。
精神医学杂志
管,自治区医学会主。中国激光医学杂志杀和致残率高,预计到2020年是排名第二位的高致残性疾病.在世界精神医学协会(wpa)和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会(cinp)的共同组织下,全球知名的精神。
两会精神论文
党校结业论文摘要学校精神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党委的文件精神,并结合实际,研究贯彻上级党委的决议和指示;,2,讨论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3,研。
竞技体育精神
中学生体育用品竞技年广州亚运会的的召开,积极实践理解教育,创设理解道德实践场,总结学校体育传统,传承学校体育精神,使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体育精神渗入学生心灵,使"理解生命,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