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H++3e-→NO↑+2H2O【瀏覽原件】
銀、銅等金屬標準還原電位比它小,故可受氧化而溶解,因為硝酸稱為「強水」,表示比1般酸為「強有力」。例如:
3Ag+NO3-+4H+→NO↑+3Ag++2H2O【瀏覽原件】
但金及鉑在酸中氧化電位極低,還原電位極高,如
Au→Au++e-【瀏覽原件】Au+→Au3++2e-【瀏覽原件】
硝酸也無法與之反應。
若硝酸與鹽酸混合,則有氯離子存在,金與鉑的氧化電位因形成錯離子而提高,例如:
Au+4Cl-→AuCl4-+3e-【瀏覽原件】已和硝酸相差無幾,反應即可進行:Au+4H++4Cl-+NO3-→AuCl4-+NO+2H2O硝酸、鹽酸混合物因可溶解金屬之王──金,故稱為「王水」。但王水本身並不安定,1莫耳硝酸和3莫耳鹽酸在室溫即發生反應,亦即硝酸將鹽酸氧化。HNO3+3HCl→NOCl↑+Cl2↑+2H2O牛頓與王水牛頓(IssacNewton,1642~1727)也用過王水做他的煉金術研究,圖1中欄的第5、第6行是牛頓親筆所寫強水和王水的符號。他也知道「強水溶解銀,王水溶解金」的事實。為了解釋這現象,他曾提出1個問題:是否可以說「強水已經微細到不但能鑽進銀子而且足以鑽進金子中去,但缺少使它能鑽進金子的吸引力;而王水已經微細到不但能鑽進金子而且足以鑽進銀子中去,但缺少使它能鑽進銀子的吸引力」呢?〔註1〕因他認為「在王水中除了強水和1些鹽精(即鹽酸)或400)this.style.width=400;"border="0"alt=""src="http://210.60.224.4/ct/wordgif/9755.gif"/>砂外,什麼也沒有」。這是牛頓在3百年前所倡物質由微粒所構成之「微粒說」的1種解釋。他又認為:在自然界裡,確有某些神秘的原則,根據這1原則,液體與有些東西有交際,與另1些卻不相交際。……所以強水能溶解銀,但不能溶解金;而王水能溶解金,卻不能溶解銀。〔註2〕這種說法當然是不正確的,但可以看出近代科學萌芽時期,科學家如何試圖建立理論來解釋現象。王水何以不能溶解銀?強水(硝酸)可以溶解銀,但不能溶解金的原因已見上文,但為什麼王水不能溶解銀呢?實際上,王之所以稱「王」只因它可以溶解金,而非表示它可以溶解任何物質。銀「不」溶於王水是因為銀和氯離子不生成錯離子,而是形成氯化銀固體。所以,1旦銀和王水中的硝酸作用,被氧化成銀離子(見上文),立即和鹽酸中的氯離子化合而成氯化銀沈澱物:Ag++Cl-→AgCl↓氯化銀覆蓋於銀的表面,因而阻止了銀繼續反應。就像有些金屬(如鋁、鋅)會和空氣中的氧作用產生氧化物薄膜,保護該金屬不再繼續作用1樣。劉廣定任教於台灣大學化學系註1:此段文字原載於牛頓的《光學》(Opticks),但1時找不到原書,故譯文乃依吳以義著《庫恩》39頁(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5年),但刪去1些贅字。註2:此段文字原載於牛頓與波以耳的通信集,亦因手邊無原書,依吳以義,前引書43頁而錄。
12下1页
上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