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十年农村社会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_行政管理论文

时间:2020-07-28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已暴露出明显的弊端,变迁的社会结构与旧有的社会管理机制之间的冲突因社会分化的加剧、社会矛盾的增多而不断放大,现实的诉求催生出社会管理这一时代的研究主题。2002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自此以后,从2002年到2011年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社会管理。农村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学术界集中对农村社会管理进行研究也是近十年的事情,其研究成果给社会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本文基于1999-2013年期间在中国知网CNKI上查阅的与农村社会管理相关的533篇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我国近十年农村社会管理的研究现状,并做简要的述评和展望。
一、研究的规模和质量
(一)从研究规模来看,研究成果严重不足
在中国知网CNKI上先后以题名、关键词作为检索途径,分别以社会管理、农村社会管理为检索词进行查询,显示的文献记录情况如下。
以“题名:社会管理”检索,截至2013年5月31日,显示7881条记录;以“题名:农村社会管理”查询,显示675条记录,其研究成果数量仅占社会管理研究成果总数的8.6%。
以“关键词:社会管理”检索,截至2013年5月31日,显示10680条记录;而以关键词:农村社会管理”检索,仅显示80条记录,农村社会管理通过关键词检索途径查询的研究成果数量占社会管理研究成果总量的比重极其微弱,为0.7%。
(二)从发表年度来看,研究起步较晚
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题名:农村社会管理”查询,共有533篇期刊论文符合条件,占总记录(675条)的78%,基本上反映了其研究现状,因此本文主要基于这533篇论文进行相关统计分析,不同年度发表的论文情况如表1所示。
表1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术论文集中在2005年以后,比例接近89%。其中2011年、2012年的研究成果最多,这两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加总所占比例高达68.1%,超过了其余近十年论文的发表总量。这与我国近些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执政理念和相关措施有很大的关系:自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来,社会管理受到政论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更是提出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2011年成为媒体热议的“社会管理年”。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波助澜,与现实的诉求相呼应,使2011、2012年的研究成果呈现井喷式的增长。
(三)从论文质量来看,高水平的论文比重较低
鉴于学界公认的期刊分类的评价标准,我们将期刊分为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而核心期刊又分为北大核心和CSSCI来源期刊(简称C刊),由于许多C刊同时也是北大核心期刊,因此我们将核心期刊分为仅北大核心和C刊。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论文所发期刊与论文水平本身并不能完全画等号,但期刊分类主要是基于所刊发论文学术水平的相关指标来划分的,如影响因子、转载、引用情况等,还是可以大致反映研究论文的质量的。这里我们认为期刊的学术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一般期刊、仅北大核心、C刊。期刊类型分布如图1所示。
从图1中我们发现,一般期刊的研究论文约占6成,核心期刊论文约为四成,其中代表最高水平的C刊论文篇数所占比重仅为11%,说明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比例较小,研究成果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二、研究队伍及学科视角
(一)研究队伍呈多元化态势,政论界和高校成为研究的主力军。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作者来自于各类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根据表2的统计数据,作者来自于高校的有385篇数,占论文总数的72.2%,其中来自师范高校、党校、行政学院和农业院校的论文之和达到161篇,约占论文总数的3成,成人高校有9篇,约占2%,其他普通高校有215篇,约占40%;来自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的有125篇,占论文总数的23.5%;来自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共23篇,约占论文总数的4%。可见,农村社会管理方面的研究队伍在不断扩大,多元化态势明显,高校和政论界成为研究的主力军。
(二)跨学科及交叉研究的趋势初显端倪
农村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土地流转问题、政府的统治、村民的自治等,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应采用多元的综合的学科视角来进行分析,才能全面、深入地解读这一社会现象。笔者对近十余年我国农村社会管理的研究视角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知,目前学术界[第一论文网www.001lunwen.com]关注农村社会管理问题的学科视角已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这五种研究视角,其中管理学有179篇是从公共管理视角来进行研究的,有3篇论文是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来分析的。虽然统计数据显示,学者们多从社会学和公共管理这两种视角(其比例之和接近80%)对农村社会管理问题进行探讨,但是近年来一些相关学科对其的关注度在增加,如政治学、经济学以及历史学等视角的研究,可见,农村社会管理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视角在逐渐拓展,跨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研究的趋势已初步显现。
三、研究的方法、主要领域和基本观点
(一)研究的方法
图2显示,从研究方法来看,绝大多数学者采用文献法进行理论推演和分析,有411篇论文使用了文献法,约占总数的77.1%;沿袭传统的社区分析方法的也有一定的比例,有74篇使用了个案及案例法,以点带面地阐述农村社区管理问题,约占总数的13.9%;有25篇使用了调查法,其比例为4.7%;此外,有少数学者尝试使用了统计法、比较法和质性研究方法,所占比例极小。
(二)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基本观点
整体来看,理论界对农村社会管理的研究在逐渐拓展,已开始呈现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态势。归纳起来,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社会管理的内涵、主体、体制、农村公共服务和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五个方面。
1.农村社会管理基本内涵的阐释。阳信生(2008)认为农村社会管理是“指各级政府、农村社会自治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为维护农村的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依法管理农村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农村社会利益关系、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调节农村收入分配、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开展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综合性管理活动。”俞可平(2000)引入和发展了西方学者的治理与善治理论,主张治理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可能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为了克服治理的局限性,就有必要实施良好的“治理”或“善治”。
2.农村社会管理主体研究。涉及主体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困境两方面的研究。首先,有关主体的历史演变。张翠娥、万江红通过解读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认为改革开放以前是依附性组织与单一化主体;改革开放到新农村建设是自治性组织与多元化主体;新农村建设以来是合法性组织与社会化主体。其次,有关主体的现实困境。钟涨宝等认为,现阶段农村社会管理主体单一,管理机制陈旧,管理理念落后,社会管理应对危机的能力不足。
3.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伴随着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完善及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问题日益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期刊论文主要涉及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现存问题、影响因素及改革设想。
一是关于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考察:从治理单元角度,项继权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经历了从社队制、村组制到社区制三次重大改革;从国家权力配置的角度,高广景认为我国经历了乡政并立、政社合一和乡政村治三个阶段,与此同时,国家权力在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中也基本经历了一个下沉、全面渗透和向上回抽的过程。
二是关于我国农村社会管理现存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为:第一是乡政村治问题,即乡村权两级权责不清,权力运行中的体制摩擦;“两委”关系定位不清,形成权责交错的局面;村自治组织内部运转不协调,存在机制上的障碍等。第二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构建问题,即如何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困境。第三是公众参与机制搭建问题,包括社会组织相对匮乏、社会事务单边处理、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参与意识等。第四是如何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机制问题。
三是关于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因素及改革方案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影响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首要因素是乡镇体制改革。鉴于现行的模式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学者提出的改革设想可细分为:张厚安的“乡政村治”,徐勇的“县政乡派村治”,沈延生的“乡镇自治”,吴理财的“乡政自治”,贺雪峰的“乡派镇治”,甘信奎的“县政乡社”等等。而关于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完善治理机制;另一个是重视制度设计及运行。在完善治理机制层面包括如下主张:农村治理模式应由以政府为核心的“单中心”管制模式向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转变;稳妥发展农村政治组织,积极扶持农村经济组织,引导规范社会文化组织,逐步精简乡镇组织;建设服务型、效率型、透明型、节约型、法治型有限责任政府等构想;在制度设计及运行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改革方案:陈进(2005)提出构建“强政府、强社会的乡、村治理模式”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条件;王华(1990)提出通过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合理划分权限,规范政府行为,改进工作方式,以实现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甘灿业(2010)等学者从政治学、法学的角度论述了加强党的领导以及依法治村的重要性;而钟宜(2005)所提出的两委会实行“一肩挑”不仅简化了乡镇与村庄关系,而且从结构上解决了“两委”冲突的组织基础,特别是在实施“一肩挑”时引入“两票制”解决了合法性问题。
4.农村公共服务研究。积极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学术界围绕此议题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理论视角。
一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论,涉及供给背景与农村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如徐小青、郭建军从社会变迁角度,考察了人民公社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税费改革后三个阶段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特征及当前农户的需求意愿;万龙运用制任度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制度后,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变迁的可能性及其路径选择;伏玉林、符钢战以农村税费改革为背景,运用湖北与浙江农村实地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两地农村公共服务的变革差异、改革经验及存在的深层体制问题。
二是需求一供给论。“需求一供给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在公共经济学理论看来,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与公共产品的需求状况直接相关,只有达到公共产品的供求均衡,才能使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化。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供需失衡问题;另一方面是供给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在供需失衡方面,林万龙认为农村公共服务包括总量失衡与结构性失衡两个方面:供求内容的不匹配、供给方式的不适当、供给机制过于单一、供[第一论文网www.001lunwen.com]给中重建设轻管护和重县城轻乡村是日前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失衡的主要表现;而财权过于向上集中所造成的基层财力紧张、公共服务严重依赖省级以上专项资金,是造成农村公共服务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在影响供给效率的因素方面,陈东重点分析了影响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供给制度因素和供给主体行为因素。内容包括农村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变化对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影响、各种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比较及其效率特征差异、公共品供给主体的行为特征和博弈、行为的机理及其影响等问题。
三是福利多元主义论。福利多元主义是关于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及其关系的理论。Johnson分析了政府、市场、农户等在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供给中扮演的角色;陈定洋等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各级政府、农民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行为特征,提出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应该早现混合性、多元性。
四公共财政论。学者运用公共财政理论主要关注了三个层次:第一是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第二是公共财政手段与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关系;第三是公共财政制度与农村公共服务的关系。
五是社会资本论。国内学者在研究农村公共服务时,多数运用帕特南的社会资本概念。如郑传贵着重分析了家庭社会资本在提供社区儿童福利和老年人福利中的作用;邻里社会资本在提供村民日常生活互助中的作用;民间组织社会资本在提供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中的作用等。
六是乡村治理论。乡村治理主要指人们运用公共权力对乡村社会的治理过程和绩效,涉及政府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关系。治理与善治理论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分析框架,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人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运用乡村治理和善治理论,学者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第一是研究乡村治理绩效与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第二是研究不同乡村治理模式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影响。
5.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针对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弊端,学术界围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主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对策措施。吴玉敏(2011)认为现代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在于:参与主体的多元性;政府的管理方式要与自己的服务型政府的定位相契合;社会的力量应尽快充分释放出来,并以其自治功能的增强来实现现实公民社会的成长建立。刘青等(2009)通过对蓬莱市村级规范化建设的调查,总结了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管理机制四点启示:制度规范是根本;奖惩机制规范是保证;程序规范是关键;组织规范是重点。徐世雨(2011)认为发端于西方的网络治理理论对我国农村社区的管理有一定启发意义,并指出,与传统的治理不同,网络治理模式主张多元化参与的治理主体和治理过程中分权的理念,各参与主体在开展治理工作的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纵横交错的网状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吴开松(2012)则认为农村社会管理应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社会资本的丰富性与物质资本的稀缺性等自身特点,将社会资本理论应用于农村社会管理的实践,指出应通过社会资本的建设来增强各民族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解决国家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
四、简要评价与展望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农村社会管理的研究在不断拓展和深入,在较短的时间内产出了相对丰富且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总体而言,理论界对社会管理的研究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导向性误区,这可以从上述发表论文的相对比例做出判断,加上研究起步较晚,数量和质量都很欠缺,农村社会管理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整体上较为滞后和粗糙。
其次,在研究视域上,虽然已呈现跨学科及交叉研究的趋势,目前已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历史学这五大类学科视角,但大多数研究仍然延用的是政治学的范式,社会学、新公共管理理论等视角的研究偏弱。
再次,在研究领域上,关注的重心主要在农村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及现行农村社会管理政策的探讨上,对具体的农村社会管理事务和具体领域的研究偏少。具体而言在研究层面上大多从宏观抽象层面进行考察,对于具体的地区和领域的实证性分析较少涉及;在研究内容上,学者们较多关注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现状和问题,而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农村社会管理的内在机制和多元管理主体的合作模式未进行深入的分析。
最后,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多采用归纳式逻辑架构,定性分析及归纳评价的多,而定量分析方法使用偏少。在笔者查阅的相关文献中,文献法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使用调查法和统计法等进行定量研究的比例仅为6%。
可见,近十余年我国关于农村社会管理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为此,提出未来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是,研究视角还应进一步扩大。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农村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嬗变,许多时代的变迁元素“嵌入”到农村这个特定的社会系统中引发了农村社会管理的诸多问题,如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农村空心化问题,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公共服务问题,利益主体多元化带来的社会心理问题等,涉及[第一论文网www.001lunwen.com]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这些研究视角还很缺乏,有的甚至是空白。
二是,研究领域要向纵深层次发展。一方面研究层面应向具体领域倾斜,从整体转向部分,从宏观转向微观,既有研究比较关注农村的政治、经济方面的问题,未来还应拓展农村公共文化、社会事务等具体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具体领域内部也要细化研究。如关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研究,现有文献较关注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即村两委)的研究,未来还应拓展农村民间组织、农村宗族势力、精英富人团体等现象对农村社会管理产生的影响研究。
三是,加强实证研究,倡导研究方法多样化。与当前的研究现状相呼应,现有的研究方法偏重定性研究,且多为文献研究方法。随着农村社会管理研究向纵深层次的扩展,研究领域重心的逐渐转向,研究方法相应也要发生改变:一方面应加强实证研究方法,即倡导学者多运用调查法和统计法来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倡导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科学性,定性研究方法中质性研究方法和社区分析方法对于深入研究某一个地区或个案的内在运行机理和特征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拓展这方面的研究,但同时要注意这两种方法自身的缺陷即代表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建峰.我国农村社会管理研究述评[J].科技经济市场,2011,(12):52-53.
[2]郑鸿,李翔宇.农村社会管理研究述评[J].克拉玛依学刊,2012,(6):6-7.
[3]同春芬,高中亚.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研究现状与展望[J].绥化学院学报,2011,(8):64-66.
[4]侯志阳,孙琼如.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服务研究述评[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73-75.
[5]李洁.我国青年研究述评--对2011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青少年导刊》的统计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4):105-108.
[6]阳信生.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的缺陷与政府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1):36.
[7]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7-32.
[8]项继权.从社队到社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次变革[J].理论学刊,2007,(11):85-89.
[9]高广景.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述论[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1,(1):34-36.
[10]陈进.关于对当前农村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若干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山西农经,2005,(5).
[11]王华.论农村行政机制的过渡性调整[J].浙江社会科学,1990,(2).
[12]钟宜.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与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和完善[J].探索,2005,(6).
[13]吴玉敏.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社会自治能力增强问题[J].社会主义研究,2011,(4):109-114.
[14]刘青,唐锡彤.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管理机制的积极探索——关于蓬莱市村级规范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学刊,2009,(2):91-93.
[15]吴开松.社会资本与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5-22.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