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的调查统计报告分析_行政管理论文

时间:2020-07-29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列宁指出,社会公德就是“公共生活规则”。这种“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要求。而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社会公德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因此,关注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因此对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形式,发放问卷1000份,实际收回956份,有效问卷946份,总有效率为94.6%。调查内容主要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环境保护、遵纪守法”等,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占36.2%,女生占63.8%,一年级学生占61.9%,二年级学生占37.6%,三年级学生占0.5%。这次调查活动问卷发放量大,调查对象分布广,覆盖了不同的院系和专业,比例均衡,科学统计分析,较真实地反映了当代高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
二高职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高职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大学生都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强,社会公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在许多方面令人担忧,虽然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知”与“行”严重脱节,其社会公德的实践却表现出一定的匮乏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文明礼貌方面。在问卷调查中,“对穿背心、拖鞋进入教室等公共场所的现象,你持何态度?”选择“反感”的占45%,选择“与我无关,但不赞成”的占32%,而选择“无所谓,有时我也会”的占23%。
第二,助人为乐方面。在问卷调查中,“你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否应该互相关心?”78%的学生表示“应互相关心”;但对“在车上遇到老人无座位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有29%的大学生表示“会视而不见”,38.3%的人表示“不会主动去帮助别人”,仅有32.7%的大学生表示“会主动去帮助别人”。
第三,爱护公物方面。在问卷调查中,“对公共财物是爱护还破坏,是恒量一个公民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表示“赞成”的虽然占了93%,但在“你对校园中的课桌文化有何看法?”表示“不赞同在课桌上乱写乱画”的仅占57%,“不是我做的,与我无关”占16%,“很不错有品位”和“没什么大不了,我也干过”占27%。
第四,保护环境方面。在问卷调查中,“你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持何态度?”表示“赞成”的虽然占了96%;但对“当看到有人乱扔纸屑时,你会怎么做?”只有43%的大学生表示“不会乱扔纸屑”,39%的大学生表示“只当没看见”,上前制止的仅占6%,只有12%的大学生表示“会拾起纸屑扔进垃圾箱”。
第五,遵纪守法方面。在问卷调查中,对“我们要遵纪守法,做个好公民,你持何态度?”表示“赞成”的虽然占了98%,但对“你外出遇到红灯时,将怎么做?”选“经常闯红灯”“自己方便就行,不考虑他人”占35%;“警察在时遵守交通法规,警察不在时不遵守”的占30%,只有35%的学生选择“不会闯红灯”。
2.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大环境中的消极影响。(1)价值观扭曲。在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引发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动摇着当代大学生既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打破了原有的主导价值秩序。“由于对其缺乏理性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对长远理想和人文精神的目标追求降低,导致了片面地吸收和庸俗化地理解,反映在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上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把追求实惠和个人利益满足作为行为宗旨”。价值标准混乱,价值取向渐渐变得短视和偏激,价值观扭曲,公德意识淡化。(2)社会舆论在弘扬社会公德上缺乏力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影视及互联网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经济至上的画面,涉及社会公德意识的内涵不够,对现实社会中先进事迹宣扬效果不佳,弱化了服务社会的价值,导致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陌生或轻视。
第二,家庭教育存在偏差。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一直主导着人们的思想,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成才、轻成人”,这是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偏差,对推进素质教育十分不利。家长认为只要能考出高分数就是好孩子,却很少关注其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三,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1)忽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传统道德教育,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学生缺乏必要的行为引导,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参与的少,学生的知、情、意、行得不到共同发挥,在形成真正的道德认识方面效果不佳。(2)德育评价存在缺陷。目前许多学校对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的评价仍未纳入德育考评体系之中,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各种助学金、奖学金的发放,直到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学业成绩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学生的道德素质却成了软条件。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第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部分高职大学生对自己的道德水平要求不高,道德修养的自觉程度不够。在问卷调查中,回答“说不清”“无所谓”“不以为然”“与我无关”等类似答案的同学占被调查人数的38%。对于大学生中存在的浪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行为持否定态度的有87.0%,有13.0%的学生认为“小事一桩”或“无所谓”,这表明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从而表现出道德缺失。
三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1.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把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融于公民道德建设之中,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规范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构建公共文明礼仪教育体系,完善以市民学校为载体的全民教育网络体系,以点及面,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一个班集体,逐步减少校园中诸如上课迟到、不尊师重教等不文明和不道德的现象;并将在学校所受的影响在社会上加以推广,以鞭策全体公民,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2.优化家庭育人环境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一个涉及父母教育观念、思想认识、具体方法和家长自身素质的复杂问题。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因此,把道德教育和品行培养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3.完善高校社会公德教育
第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慢慢形成的。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公德系列主题班会活动,如开展劳动周实践活动、文明礼貌实践活动等,“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遵守法规的意识,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宽容他人的意识。”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报纸、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的监管力度和正面宣传,加强宣传先进模范人物,并用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引导学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
第二,注重教育对象主体性作用的发挥。道德的形成过程是学生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到街道、社区等场所调查市民的公德情况,并进行公德宣传等活动,通过这种主体参与式的自我教育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训练和检验自己的道德选择能力,在实践中使公德意识外化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日常行为,达到知行统一。
第三,完善学校德育评价机制。当前对学生评价的主要标准是依赖分数,这种人才评价机制不利于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应构建一个以道德为主要标准的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公德行为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价体系中,确定其在总体评价中相应的权重和分值,使之成为大学生评选先进、入团入党、各种助学金、奖学金发放的重要条件;促进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4.完善社会公德的法制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的公德自我教育意识
社会公德建设靠教育也要靠法制。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环境,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完善社会公德法制化建设,立法机关应尽早细化有关社会公德的条文和细则,使之有法可依;要深入开展法制教育,通过法制对社会环境的治理,为大学生良好公德行为的形成提供有益的空间;通过法制对行为的导向和规范作用,教育大学生分清是非,决不能做不文明、不道德的事情,促使大学生由他律转为自律,达到德育自育的目的。
四结束语
社会公德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日益呈现出在曲折中前进的趋势。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将被人们所不齿。因此,大学生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对自身公德意识的培养,增强公德自我教育意识,从而使大学生队伍成为遵守社会公德规范的榜样力量,使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建设成为推动社会道德进步的动力之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中发〔2001〕15号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胡新华.网络与大学生德育方法的可持续性发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1)
[4]李海秀.家庭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偏差[N].光明日报,2000.02.18
[5]王伟.社会公德建设三题[J].求是,2006(5)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