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态“是指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公识和社会价值的总和。”[1]社会心态是公众舆情的晴雨表,是社会现实的折射。一方面,当下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处于调整阶段,在诸利益冲突中,社会心态易于波动。另一方面,如同关注民心、民情、民意一般,社会心态亦进入官方视野,成为当下社会性词汇之一。在此情景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心态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之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基于此,本文将笔端投诸时下社会心态。
一、焦躁:当下社会负面心态的主要表现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人心态整体比较朴素、单纯。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由此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古老的中国又重新焕发生机,经济高速发展,国力迅速提升。国人目睹着开放,经历着改革,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丰硕成果,生活水准得到极大提升。
物质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准提升了,是否就意味国人就生活于幸福之中呢?社会心态就趋于正态?事情远没那么简单,物质条件的提升与幸福感的体认强度并不同步。并不直接对应客观经济条件,社会心态是主体对客观经济条件的一种主观体验、感受。所以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微妙变化,社会心态亦已迥异于当初的朴素、单纯。
时下社会心态总体而言,趋于理智乐观、激昂向上。民众普遍对公平有期待,对正义有期盼,对未来有信心。与此同时,不可回避的是当代社会心态亦存在着负面、负态走向,有学者列举了当下中国八种不良心态,浮躁就名列首位[2]。因此,若形容当前国人的负面情绪,首要的非“焦躁”莫属。
焦躁情绪,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
第一,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疏远,相互间不信任。传统中国是个熟人社会,改革开放前受制于僵硬体制,人们被牵制于某地,很难自由流动,故人与人相互熟识,人际关系相对融洽。改革开放后,受经济利益驱动,世代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开始离乡背井,通过打工、读书或其他途径涌向城市。据相关人士对北京等七市市民的调查,我国2011年总体社会信任程度得分为59.7分,已进入了“不信任”水平[3]。生活于不信任的社会境遇中,人们感觉自己生活于裸露的环境中,缺乏基本的归属感、安全感;犹如处于沙漠之中,自己孤立无助。个体间的不信任,传导于社会,社会传染着不信任。忽悠成为社会流行性词汇,正如政府在解释相关事件时,频现“有关部门”,此叫老百姓如何信任政府;“三鹿”奶粉事件,此叫老百姓如何信任商家;“彭宇”事件,此叫老百姓如何信任陌生他人。
第二,表现为人们压力大,不安全感增强。新中国成立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物质条件的贫乏,老百姓对生活的向往仅停留在温饱层面。改革开放后,物质条件极大改善,老百姓原先的生活向往实现了,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此并不意味人们就此过上幸福的生活。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压力陡增。其一,需求层次的提高。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衣食等欲求只是生理欲求,而其上更有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生理、安全属于低层次需求,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属于高层次需求。改革开放后,衣食及安全等低层次需求自然基本得到满足,可社交、尊重等需求尚在满足的过程中,更勿论自我需求。在这些需求尚未得到完全满足的情形下,压力自然陡然而生。其二,攀比心的诱导。原本皆生活于贫困之中,故大家皆心态相对平和,忍受着物质生活的匮乏。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身边的例子,媒体的渲染,攀比心理油然而生,压力亦随之而来。
第三,心态波动,易于失衡。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后,中国从原本封闭性社会进入开放性社会。在开放[第一论文提高论文代写和代写论文服务,www.001lunwen.com欢迎光临]性的社会中,一方面赋予人们更多选择机遇、余地,另一方面亦带来了竞争。时下中国可谓是个竞争性的社会。竞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商业到工业,从上学到工作,人们无处不面对竞争。竞争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国的社会资源尚处于相对匮乏阶段,特别是优质资源,如优质学校、宽敞住房、优厚的报酬等。在竞争过程中,难免心态易于失衡。竞争的结果更搅动人的心灵。有竞争,就有成功,有失败。在无社会调节心理机制的状况下,胜利者不禁傲慢、骄横,失败者心态难免失落、落寞。更遑论,在世人的心目中,并不是所有的竞争皆是公平、公正的竞争,竞争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潜规则。如网上一再爆料出“人情招聘”、“世袭招聘”、“萝卜招聘”,甚至一向严肃的高考,亦爆料出所谓定向招生中的贿选。
二、社会转型期:焦躁社会心态出现的原因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在原本僵化体制再无法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压力下,古老的中国才开启改革开放之门。旧的体制正在解体,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即社会处于转型期。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根本特点就是其不稳定性,这是形成社会焦躁心态的主要原因,具体体现在:
第一,贫富差距过大,直接诱导社会心态焦躁。改革开放刺激了经济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平均获得改革红利,有人获得多些,有人获得少些,从而导致国人收入差距扩大。此与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体制不尽合理有关,如城乡间、行业间、行业内部收入差距过大。比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农民收入得到快速增长,可并没有改变、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反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指出,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可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至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农村居民收入4140元,城市居民收入13786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4]。不同行业之间,行业内部收入亦存在差别。在所有行业中,金融业的平均工资最高,达9万元以上,工资水准最低的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者,每年收入只有1万元,前者收入是后者的9倍(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行业内部的收入亦存在差距,如北京的某家大型网络门户网站,新入职的员工月薪2500元左右,高管年薪50万元以上,收入差距达20倍。中关村某家IT上市公司,基层普通员工月薪4000元,高管年薪数十万到几百万元不等,收入差距达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可以说,国人从改革开放红利获得的利益并不均等,从而导致部分人士脱颖而出,成为成功人士,富甲一方、腰缠万贯。一方面,少数人手握巨额财富,另一方面广大底层民众仍承受生活的诸般压力。基尼系数是衡量国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数据指标,按照国际惯例,合理的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0.4是警戒线。可据我国基尼系数在2004年就已达到了0.47(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超越了警戒线。令人不无担忧的是近年来,基尼系数仍一路走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收入差距悬殊严重影响了国人的心态。
第二,利益诉求渠道不畅,进一步加剧焦躁心态。社会转型期,旧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产生不同利益群体共存的新格局,并且不同利益群体皆有着敏感的利益自觉。社会各种利益群体得利相互交织,其中不乏官方与民间、富者与贫者之间的利益交织。这样难免出现利益间的冲突,如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环境保护、企业[第一论文提高论文代写和代写论文服务,www.001lunwen.com欢迎光临]重组等。在利益冲突时,官方、富者处于强势地位,在利益的争夺中更处于有利位置,会获得更多利益;而一般民众、贫者则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利益更容易受损。面对利益受损,一般民众有着倾诉的要求,有向上级反映的欲求,希望相关部门能为他们主持公正、公平。遗憾的是,相关部门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官僚主义,不能正确面对、认真对待民众类似的种种诉求,作积极的回应、疏导,反而认为此类诉求不利于和谐,是“闹事”。诉求得不到回应,加剧了民众诉求的欲求。这一级相关部门不回应,就向更高一级的相关部门反映,以致上访成为维权的主要形式。上访,刺激了相关部门的神经,于是问题不再是民众的诉求,而是上访,在相关部门看来,上访“败坏”当地之名誉,损伤相关部门的“声誉”,截访、甚至“教育”上访人员,成为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上访、教育、再上访,再教育,恶性循环,原本个体性毛躁、愤激的“戾气”,由此弥漫于社会,形成社会性情绪。
三、营建健康社会心态的路径
社会心态处于焦躁状态,会侵蚀社会的正常肌理,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若不加调节、疏导,任其弥漫于社会,就个体而言,可能爆发为突发暴力性事件,就社会而言则可能发酵为群体性事件。如何消弥焦躁的社会心态,营建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之一。那么如何才能营建社会的健康心态呢?笔者认为重点应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第一,改善民生。时下国人焦躁主要源于生活压力,消解此压力,尚待民生的改善。“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民生,就是老百姓的基本生计,直接关涉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若民生问题得不到合理、妥善地解决,则会导致个体不安,家庭不和,社会不谐,国家不宁。故民生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我党执政之本,政府为政之基。在众多民生中,就业又是民生之本。个体生存、立足于世之基本前提是谋生,而谋生则当有一正当职业。时下中国,就业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之一。近几年我国每年约两千万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然而每年市场只能提供约一千万工作岗位,因此时下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潮流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尤显得凸出。曾经的天之娇子——大学生,在包分配的体制下,不会为自己的饭碗担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大学的扩招,大学生亦不得不奔走于人才市场,试图找到能养活自己的饭碗。据统计,2011年大学毕业生约670万,半年后就业率约90.2%[5]。这意味着大约2012年一年就新增近七十万待业大学生。政府当急国人之急,采取相关措施,如职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等,解决关涉到千家万户的就业问题。
其二,积极拓宽民意表达渠道。虽然现行的体制中设计了民意表达的渠道,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等,但此诸种渠道尚未被充分利用,民众的声音未能通过这些渠道,得到充分表达。民众的声音得不到表达,首先违背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原则。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有声音,就有表达的权力。其次背离了党执政为民的方针。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其执政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罔顾民众的声音,忽视民众的意见,如何为人民服务?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为了社会的和谐安宁,必须让民众能发出声音,并且各级党委、政府必然倾听民众的声音。为了更好地执行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更好地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政府应积极拓宽民意表达渠道。
如何才能积极拓宽民意表达渠道?第一,改进现行的民意表达渠道。作为各级人民代表的人大代表要充分意识到自己作为人大代表的职责所在,其基本职责之一就要传达、表达民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要发挥民意表达的中介作用,总结人大代表反映的民众之声,并向各级党委、政府转达;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倾听到的民[第一论文提高论文代写和代写论文服务,www.001lunwen.com欢迎光临]众之声作为行政基本原则。信访工作要转变工作作风,不是坐办公室,等民众上门反映问题,而应深入基层,及时了解民意,消除矛盾于苗头。真正做到视民众之事为己之事,急民众之所急。第二,领导干部要带头走下去。“群众路线”,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当放下身段,摆脱“作秀”心态,真正走下去,多与民众相接触。与上班族一起挤公交,与农民工一起流汗,与退休工人街头闲适散步,与农民田头随意聊天,唯此才能消除领导与民众的疏离感。在领导于民众的亲密无间的接触中,领导才能接地气,亲身感受社会基层现状;民众才能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愿所望。在上下交流中,下者倾其声,上者听其言,上下相契,从而无形中消解社会冲突、矛盾。第三,开拓新的民意反映渠道。今天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政府机关应与时俱进,积极建设相关专业网站,使民众有声能发,有情敢倾,有愿能诉。相关职能部门能负起其应尽责任,从此类网站中了解民心,知悉民意,从而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社会心态是社会共同情绪的反应,是社会共同情感的共鸣。对于社会心态,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听之任之,而应积极面对、正面引导,营建一个健康、稳健的社会心态,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4):128.
[2]夏学栾.中国当前八种不良社会心态[J].党的生活,2011(06):34-35.
[3]饶印莎,周江,田兆斌,杨宜音.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