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思想。为此,我国各领域的发展工作都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三农问题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主要途径的新农村建设也必须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将重点放在开拓新的发展路径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创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新农村。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
目前,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界定缺少统一的标准,学者各持己见,但是不管学者们从何种角度进行界定,都是围绕生态文明的实质展开的,即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于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一种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惊醒于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进而重新反思自己的行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价值而形成的一种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统一的高级文明形态。”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包含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其他各方面建设的基础。如果新农村建设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那么新农村各项建设最终都将受制于生态的破坏。各种生态问题也将会成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严重影响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发展契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想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来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我们大力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借新农村建设这一发展机遇,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大为改善。
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生态困境
如火如荼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在经历一段快速发展之后,由于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重形式发展轻内涵提升,而陷入了严重的发展困境。
(一)农民生态意识相对偏低直接影响了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
农民素质是影响农村内涵式发展的直接因素。农村长期发展落后造成了农民生态意识相对偏低,现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民仍然缺少生态环保知识,封建落后思想仍残存于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必然导致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所以农村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也就在所难免。
农村毁林开荒、伐林放木,使森林覆被率下降,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草场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土壤沙化;农村矿业只重开发不重保护致使“青山绿水”变成“荒山黑水”;乡镇企业“三废”排放物污染了大气、水源和土壤,使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二)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直接影响了农业资源的保护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农村中根深蒂固。在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农民还未彻底地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技术也不能全面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致使农业发展遭遇了资源“瓶颈”,给自然生态施加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北方农业生产中,依然采用大水漫灌的落后灌溉形式,既浪费水资源又会导致土壤盐分上升,最终导致土壤盐碱化;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农民过度的依赖农药、化肥等,不合理的使用,造成了土壤污染,土壤有机质下降;为了扩大耕地,肆意毁林开垦,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水土流失等等。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剧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危机,给人们敲响了生态环保的警钟。
(三)农村基础设施缺乏直接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的“名片”。虽然经过一段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有所完善,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的基础设施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尤其是环保设施更为缺乏。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没有专门处理垃圾的中转站,对农村中的垃圾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破坏农村环境;农村的卫生设施也亟待完善,很多农村缺少干净卫生的厕所,加重农村环境污染;农村牲畜比较多,而且大都分散经营,蓄养设施的缺乏,使养殖过程中的污染物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改善。所以,农村环保设施缺乏的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个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优化农村生产方式,发展生态产业,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提供经济支撑
培育新型生态农业。生态游农业,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通过规划设计、合理开发,而形成的一种集生产经营、休闲观光、餐饮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例如:“农家乐”、“农村山庄”等;基[第一论文网专业进行代写论文和论文代写的服务,www.001lunwen.com]地种养业,是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种养基地,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依靠农业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进行产业化经营的高效种养业。它改变了原来单一分散、生产链过短的经营模式,根据市场需求调节自身的生产活动,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生产链,实现多种功能集成发展,走规模化之路。例如“村集体家禽养殖业”、“合作式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等。
发展绿色生态工业。首先,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知识补习等活动,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发展生态工业提供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的产业劳动力和生态工业技术推广人才。其次,加强农村工业生产的管理。坚决拒绝引进“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产业项目;坚决禁止城市三污企业向农村转移;坚决查处违规经营的破坏生态环境的中小企业,“小型造纸厂”“小型印刷厂”等。第三,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对已经从事生产活动的乡镇企业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鼓励其采用污染处理技术、资源再生技术,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提高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生态文化,为实现“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目标创造文化氛围
培育农民的生态意识。对于普通民众,一方面可以借助新闻媒体、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广泛宣传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开办生态知识讲习所、开展生态知识竞赛、农村环保活动等进行生态教育,培育农民的生态德性。对于基层干部,一方面应该帮助其树立绿色GDP的政绩观,转变经济至上的发展观,“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另一方面基层干部应该积极履行人民公仆的职责,带动广大村民开展生态环保工作,进行农村环境大改善活动,组织村民集体学习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等,在促进生态新农村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1.树立农村的文明风尚
首先,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我们必须通过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例如,农村文化站、农业技术咨询室等加强农民文化知识的教育;通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其次,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其一,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出行、绿色交易等。其二,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农民必须以村庄主人翁的精神开展农村环境保卫工作,加大治理整顿,清扫街道、圈养牲畜、建污水池、植树造林,实现村村道路平坦化,环境绿色化、生活现代化的美丽新农村。
2.完善农村的生态制度
农村生态制度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政治保障。村中事物必须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全体村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由村民代表集体商议,结合本地区的生态现状,科学的制定生态文明视域下新农村发展规划和制度政策,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共同发展中寻求一个平衡点,以推进新农村建设走出生态困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农村,为实现“村容整洁”目标提供物质载体
1.完善农村设施是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是衡量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改善农村生活设施,包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设施如:建立干净卫生的农村公厕,打安全放心的吃水井,设立垃圾处理厂等;完善农业生产设施,农村应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第一论文网专业进行代写论文和论文代写的服务,www.001lunwen.com]扶持和农业的补贴,引进先进的灌溉系统,播种秋收机械,同时还应调动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疏通淤塞沟渠,维护农田设施,采用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还可以通过乡镇企业出资和农民集资等方式,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建立灾害预防系统,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效益。
2.加强环境治理是关键
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比较严重,究其根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村民日常生活污染;一是乡镇企业生产污染。所以加强这两种污染源的治理成为建设生态村庄的关键。首先,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我们必须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农村环境治理活动,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如开展全村大扫除活动,清理垃圾,清扫街道,清除路障等;开展文明卫生家庭评选活动,激发农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将环境保护行为内化为日常行为。其次,致力于改善工业污染。加大生态环保知识的宣传,转变企业为经济至上的发展理念;对采取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吸收国外农村环境治理的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有选择地借鉴应用。
总之,当前新农村建设要想寻求新的突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生态、社会等多种因素,统筹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以获取更大的生态效益为考量新农村健康发展的指标。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寻求新的突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05-10-12.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4]陈晓波.发展田园经济,提升农业效益[N].人民日报,2013-03-23.
[5]石红梅.重视培育生态文化[N].人民日报,201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