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参与分配过程中,作为活劳动因素的人力资源要素应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调适的核心,它事关社会分配公平和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用工荒背景下,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中关于企业利润、价值、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应兼顾新生代劳动力资源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诉求。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目标调适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向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渐进转型过程中,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全部企业总量的99%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非公成分的民营企业。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有关统计,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我国的中小企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了58.5%的GDP、68.3%的外贸出口额、52.2%的税收和80%的就业份额[1]。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并取得如此辉煌成就,除了国家政策的有利因素外,主要得益于我国充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的“人口红利”,即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企业带来的市场竞争优势。然而,自2004年以来,日渐常态化的用工荒、招工难业已成为中小企业经营的“一块心病”,企业用工由之前的卖方市场悄然沦为买方市场。为克服这一瓶颈制约,一些中小企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开出各种优惠条件“拉人”:涨薪、增加福利、上五险一金、配备住房、发13个月工资、改善工作生活环境[2]等。但从全国面上看,直到目前中小企业招工难、用工荒困境并未从根本上改观,问题的焦点在于劳资双方在财富分配上的利益博弈和包括二代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在内的新生代人力资源,在精神、文化、工作生活环境等层面上日益增多的需求[3]。为了中小企业这一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稳固和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通过透视用工荒现象,探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调适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路径。
2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局限性
本质上说,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它通过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以实现盈利目标。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就是要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对企业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和利润分配进行全面、有效的预测、研判和监管,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可靠、可行的信息、咨询和参考。因此,作为经济活动的轴心,传统理论普遍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毫无疑问就是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4]。企业股东、经理作为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在企业决策、生产经营、利润分配中有充分的自主权,财务管理致力于股东利益、企业利润和企业价值目标的实现责无旁贷天经地义。但事实上,这些目标更多关照的是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在理论上的明显不足是“见物不见人”。企业发展固然离不开资金、土地、设备、原料等基础要素,但劳动力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富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根本性的,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恰恰轻视了这一在生产过程中,将物的要素转化为实际财富的劳动者的素质、知识、能力等在企业利润的最终形成中的决定性意义。在传统财务目标理论中,人力资源成本只是被看作产品成本的组分之一,因此,员工只是按合同约定取得劳动报酬的被雇佣者,而并不是企业最终利润的分享者。这就形成了企业利润最大化与产品成本最小化以及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主体与企业财富创造者主体在利益分配上的天然矛盾。对于我国非公司化占主流的众多中小企业而言,这一矛盾更为突出和根深蒂固。
3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调适的现实要求和发展必然
在生产资料单一公有的计划经济年代,企业的所有权、管理经营权高度统一,资本、管理、技术等要素并不参与分配,而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可以分离。这种体制转换的最大好处是这有利于调动各种要素参与创造财富,有利于要素拥有者发挥各自优势,并形成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机制。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在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要素“均等参与”分配中,由于“贡献”大小难以量化,社会公平遭遇了不可避免的挑战。社会上流行的所谓“挣钱的不出力,出力的不挣钱”的说法,所诟病的正是劳动力要素与生产资料要素在社会分配中的不公平现象。早在2005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则进一步明确:“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见,初次分配公平是劳动者共享财富的最重要环节,而目前的现状也显示社会分配不公主要表现在一次分配上。因此,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正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做出必要调整的关键所在[5]。客观上说,财务管理目标的调适既是“劳方”期盼改善分配不公状况的现实要求,也是“资方”未来发展的潜在需要,这是因为:
第一,企业利润、股东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与提高劳动力成本并非零和博弈。通常情况下,当产值和物质生产资料成本一定时,企业利润与企业所付劳动报酬之间是反相关联的,即要么利增酬减,要么酬多利少。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更应看到的是,当产值在许可的范围内无限增加时,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设定就会产生劳资双赢的局面。其原理在于,劳动力资源是有主观能动性、有创造性的人,其潜力是可以引导和发掘的。如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其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物质或精神激励可以调动其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数量,降低次品率或防止消极怠工。抓住“人”这个核心要素,财务管理目标所设定的标的即可产生对活劳动成本投入“一小步”,而企业利润增加“一大步”的劳资利益与之正相关联。而这与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殊途同归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或留不住人的根源,更多地是财务管理在企业利润和支付劳动力成本的权衡中,砝码偏向了利润[6],其结果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企业由于人力不足造成的停工或不能按时交货,所造成的损失可能要远远大于额外支付的劳动力成本
第二,知识经济时代,传统上“粗老笨重”的体力劳动已为机械化、自动化所取代,企业人力资本已更多偏向智力因素。调查表明,中小企业招工难的难点并不在低端的体能型劳动力,而是中高端的智力型、技能型人才。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和市场竞争能力都在走下坡路。智力因素在设计研发方面所创造的价值已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在人们日益追求体面劳动、有尊严工作生活的呼声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如果不能在引智、育智、用智上有所突破,做出合乎企业总体目标的成本预测、设计、评估等,实际上最终也难以赢得企业的利润、价值和股东收益的最大化。
第三,适应新一代劳动力资源的特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作为企业重要智囊要素的财务管理,在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拐点”已显、农业劳动比较效益提高、农业本身的吸引力增加、企业招工难的背景下,其目标应该与时俱进转变管理观念,尊重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新需求。目前,我国80后、90后已成为务工群体的主流,他们不再是像其父辈那样“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低成本临时工,特别是90后群体对职业的选择更加追求“体面”和“尊严”,与工资福利待遇相比,他们中很多人更看重工作生活条件、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和上升机会等,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谋生。而在整个社会的家庭经济状况大幅改善的状况下,有的家庭对待子女的就业也不再那么迫切,对子女“啃老”也有一定的经济承受力和心理宽容度,因此对孩子“挑剔”工作条件表示出某种程度的接受。在此状况下,如果按照既往的股东利益、企业价值、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传统模式,员工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益诉求得不到相应的尊重和满足,他们自会选择用脚投票。当然有必要指出,企业利润、价值和股东利益与员工利益的博弈并非追求平起平坐,分配公平绝不是追求“平均”,机械的平均反而是最大的不公平,因为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贡献大小是不同的,只有体现出这种差别才能接近公平,故利益分配是否公平,不在于有没有差距,而取决于这种差距是否有合理的指标体系界定。
4结论
在用工荒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合理调适很有必要,这不是中小企业当前面临困境的权宜之计,而是中小企业肩负的强国梦大任之需。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城镇二、三产业就业的形势下,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依然是保障就业岗位的重要载体。中小企业如何破解用工荒、招工难并在新一轮转型升级中发展壮大,必须从财务管理目标入手,合理让渡企业利润分配,建立和谐共生的劳资关系。
参考文献:
[1]佚名.2013年中小企业区域分布不平衡人才短缺仍严重[EB/OL].
http://news.cnfol.com/guoneicaijing/20131230/16612686.shtml.20
14-3-22.
[2]李梦等.高唐:合众牧业农民工领到13个月工资[N].大众日报,2014-2-13(6).
[3]王锋.企业“招工难”现象透析企业经济[J].2007(11):14-16.
[4]周瑀等.效率与公平视角下财务管理目标探讨[J].财会通讯,2010(5)(中):62.
[5]王保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分配中的比重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挑战[J].经济师,2012(4):59-60.
[6]马志刚.改革还需在“分蛋糕”上用力[N].经济日报,2014-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