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1}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历史的评价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史为鉴、更好前进”的前提则是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评价。评价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价值属性的判断,即分辨并评判对象的好坏、善恶、美丑及其程度。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历史主线观则是以某一价值向度对历史的叙述与评价。不同的叙述与评价背后是历史与现实的复杂性,对于复杂问题价值评价的差异性在于“人的尺度”或“人的目的的尺度”。重述历史的价值在于重新获得和确认国家、民族在今天的核心价值,这需要对历史进行深刻正确的把握,需要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结合起来。一、历史人物的脸谱化与人性化历史人物是历史评价系统中的重要价值向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规律。”{2}随着历史研究的全面与深入,对历史人物的再认识影响着历史的重塑与解读。从动机与效果中考察历史人物的脸谱化与人性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人物所从事的活动出于特定的主观动机并产生一定的客观效果。当客观效果达到主观预期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并接受。但由于实践活动的复杂性,当由主观动机出发进行的实践活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效果往往比动机更具有实质性意义,客观效果成为评价历史人物最直接有力的依据,“以成败论英雄”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在以结果为标准的价值向度下评价历史人物,他们很容易被脸谱化并以僵化单一的形象出现。评价历史人物涉及到分析历史人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观察、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在注重效果之外,也要注重其主观动机特别是心理活动的研究。在动机与效果结合下解读历史人物,以特定人文色彩身处于他们的时代去认识社会、评价人物,才能使历史人物更加丰满更具人性化。从辩证的阶级分析中考察历史人物的脸谱化与人性化。历史人物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代表特定的社会阶级与利益。因此,历史人物的“个人活动也可以归结为阶级的活动”{3},以阶级划分的价值向度来分析历史人物特别是剥削阶级的历史人物时,容易简单地把每个剥削阶级人物都贴上阶级标签,使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泾渭分明的“脸色”。历史人物的评价既要将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又要在此基础上全面具体地分析评价。全面地分析他们对人民、民族、文化发展的贡献,而不只局限于阶级情感抽象地评价剥削阶级的罪恶;具体地分析他们的行为、思想、心理,而不是简单地贴上阶级标签;发展地分析在历史中他们所进行的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而不是单纯地看到他们在某一阶段的倒退。全面、具体、发展地分析历史人物,才能使历史人物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人性化,而不是停留在单一僵化的脸谱形象上。在不同的历史向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尽相同,然而历史是复杂的,单纯的脸谱化评价不仅使历史人物固化,还使人们难以还原历史原貌。历史评价中价值向度从脸谱化向人性化的转变,以更加人性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有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人物,了解历史。二、历史叙述的单一性与多元性历史叙述是历史评价系统中的主要价值向度。历史叙述不仅有通史、断代史、国别史、人物史等纵向叙述,还涉及不同的历史主体和复杂的历史环境等横向叙述,从不同叙述角度出发形成了不同的历史主线观。从历史主体与历史环境分析历史叙述的单一性与多元性。历史是人类群体的记忆和回忆。个人、阶级、民族、国家是历史叙述的主体,历史不仅是对个人与集体、上层统治者与下层人民的叙述,也是对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叙述。历史在特定的环境中发展,历史叙述同样需要将环境因素纳入其中,它包括历史发展的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历史的主体是多样的,历史的环境是复杂的,它们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历史的发展与走向。单一地叙述某一人物或某一阶级,单一地分析经济环境或阶级环境,虽然可以凸显历史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并使历史叙述清晰连贯富有逻辑,但却忽视了其他非直接参与者的作用与影响,也忽视了环境的复杂性。单一的历史主体和环境叙述,容易简单化地归功或归咎,使历史片面化并难以了解历史的复杂性,这需要多元性的历史叙述,注重多样的历史主体和复杂的历史环境。从不同的历史主线观分析历史叙述的单一性与多元性。以不同的叙述向度对同一历史进行叙述,产生了不同的历史主线观。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人们对历史的评价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从传统的正统论、统分论、成王败寇论到现代的阶级论、生产力论、正义论等则是以不同角度不同标准对历史的叙述与评价。20世纪中国史学重视以阶级分析方法研究历史,将历史叙述放置于单一的阶级划分中并以此来判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进步与反动,使历史简单化、政治化。同样,以生产力作为标准的近代化现代化历史观在重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社会分配等问题,“如果社会分配不公,生产力进步并不能带来全社会成员生活的普遍改善”{4}。可见,单一的历史主线观容易产生简单片面的历史认知,在此指导下的社会实践也会出现问题。不同的历史主线观不仅是人们对历史的不同解读,也是人们对历史的不断反思。多元性的历史叙述能够让人们更多角度地了解历史并克服单一历史观指导下的缺陷。
历史叙述需要单线式的叙述,它可以为历史找出主线,架起框架,使历史清晰连贯富有逻辑。同时,历史叙述更需要价值向度由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的历史观,只有不断地反思历史特别是反思前人叙述历史的缺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指导实践。三、历史评价的核心价值与现实价值中国史学界重视价值判断,“哪怕是微言大义,总要对历史上的人物事件作出评价,他要明辨是非曲直,善恶好恶,作出肯定否定的褒贬结论”{5}。日本史学则注重对历史过程的研究,弄清历史事实并认为评价是不必要的,从而也从不背历史包袱。这让人思考:历史是否需要评价,历史评价的价值是什么,又是什么使历史评价不断地变化?历史评价的核心价值在于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历史评价“根植于两个客观的基本前提:一个是历史评价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个是历史评价客体的属性”{6}。一方面,历史评价基于评价客体的客观性,即历史评价的科学性,要求客观全面地反映历史的内容与属性。另一方面,历史评价根源于历史评价者的需要和利益,即历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历史评价都是出于评价者的需要与利益,“离开了主体需要,主体也就没有必要对客体进行评价,同时也使客体的评价失去了依据”{7}。科学性与价值性是评价历史的重要因素,它既要求我们抛弃主观成见,坚持客观的史学研究,又是我们主观需求和利益的价值表达。因而,无论哪个历史时期,无论何种历史评价,它都需要做到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这才使历史具有评价的意义。历史评价的现实价值是从历史、人民、善恶而出发的价值。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基于现实的需要对历史的评价有所不同,或是是非的差异,或是程度的差异。现实需求千差万别,但无论现实需要是什么,对历史评价的现实价值都应从历史的、人民的、善恶的角度出发。现实价值关乎历史和历史发展,关乎是否有利于历史的进步,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现实价值关乎人民和人民的生活,关乎是否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让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宽松有序,追求自己目标的空间越来越大;现实价值关乎善恶,是顺益还是违损,是合于理还是乖于理。只有从历史、人民、善恶出发去追求现实价值,历史评价才具有价值,才有不断变化发展的意义;只有基于核心价值的历史评价,现实价值才有存在的意义,才有实现的意义。历史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历史评价需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历史评价的核心价值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历史评价需要符合现实需要,历史评价的现实价值不会因为复杂的现实需求而违背历史、人民、善恶的标准。总之,认识社会历史,不仅要了解他们“是什么”、“怎么样”,更重要的是揭示和把握它们的各种可能性,在给出历史“病理”判断的同时,还要发现并确定其合理的价值向度,提示人们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促使社会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方向变化。历史评价系统中价值向度的转变是伴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地认识历史,甚至重塑历史的过程,它的目的在于“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在于获得和确认国家、民族在今天的核心价值。注释:{1}{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6/c_118723453.htm2013.12.26{3}张蕾蕾.历史人物评价的多维视野[J].探索与争鸣,2004.{4}{5}胡戟.论历史评价的环境标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7}邓京力.关于历史评价标准的反思[J].党史月刊,1999.(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