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家用空调销量居全球第一,但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制定方面落后于美日跨国企业。笔者根据文献综述和产品结构分析并建立了围绕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标准竞争分析模型,通过对家用空调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分析,阐明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背后的知识产权具有较高的附加值。通过回顾近年来家用空调产品标准的制定和颁布以及对近年来空调竞争格局分析,发现标准的变更对中国家用空调行业竞争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验明了标准竞争是该行业竞争的制高点,并指出美日跨国公司正通过不断建立空调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知识产权、积极参与中国标准制定的方式,与本土企业展开更高层次的竞争。最后,笔者对美日企业在家用空调领域的标准竞争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本土空调企业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标准竞争核心技术家用空调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4)05-0065-08
一、问题提出
1997年至今。中国家用空调一直稳居世界生产和销售第一,近几年本土企业对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掌握也取得一定突破,但美日企业在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竞争方面仍处于领先的地位。2009年,新的定速空调强制性能效标准出台,定速空调准入等级由5级提升到2级,该标准的制定对中国本土企业产生重大挑战,淘汰了一批本土企业,使行业重新洗牌,改变了竞争格局。而助推标准升高的正是以松下、大金、三菱为首的在华美日企业联盟,由此可见,在空调领域的标准竞争早已打响。
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标准竞争一直是行业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围绕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和标准结合,形成对市场的垄断力量,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特别是一些垄断企业通过国家标准战略、企业标准战略、国际标准组织和规则,将知识产权和标准体系揉合在一起,拥有高科技各个领域标准的发言权,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标准,维护有利于自己的标准秩序(朱瑞博,2011)。王益民和宋琰纹(2007)认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不仅增加了发达国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且诱导了技术后进国家在战略路径上的跟踪模仿和过度依赖,抑制了这些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使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附于发达国家。
对于空调产品来说,集中体现核心技术的关键零部件占产品成本较大比重,此时,标准竞争显得尤其重要。美日企业正积极参与中国的标准制定与本土企业展开高层次的竞争,中国如何在具有市场优势和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通过标准竞争获取竞争优势成为赢得竞争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空调价值链人手,围绕空调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分析美日企业的标准竞争策略,并提出我国本土企业的应对措施。
二、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一)标准竞争主要理论综述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于标准的定义是:“一种或一系列具有强制性要求或指导性能,内容含有细节性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方案的文件,其目的是让相关的产品或者服务达到一定的安全级别或者进入市场的要求。”关于标准[第一论文网www.dylw.NET提供论文代写和教育论文发表的服务]的文献中,一些学者通常将其划为两类:一是政府标准化组织或政府授权的标准化组织建立的标准,也可称为法定标准。二是由市场选择的标准,也可以叫做事实标准(毛蕴诗等,2008)。
张泳、郭炜(2006)认为,标准竞争战略指的是为了在竞争中得到优势,企业针对影响行业标准的一些行为和策略进行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规划,是与行业标准的形成和转化紧密关联的一种组织活动方式。标准竞争战略并不关注在现有体系下企业如何赢得竞争优势,而是利用其对外部标准的影响,建立起对企业战略上的长久竞争优势地位。
标准之间的竞争是通过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竞争和博弈,使自己的核心技术成为市场标准的过程。标准之内的竞争是企业通过研发、筹供、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不断优化及相互配合,形成企业的关键技术,乃至全球技术标准的过程。Gessler(2002)认为,正式化标准的形成包含五个连续的发展阶段(各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有交互作用),在这五个阶段中存在标准之间的竞争和标准之内的竞争:(1)正式标准化过程,是正规的成文标准刚产生的阶段。(2)已通过标准的市场传播阶段。符合标准的产品能在市场中竞争,在不同的标准之间也产生竞争。(3)标准研发阶段。在正规标准流程开始后研发活动仍不会结束,还会为创建标准的后续几代衍生标准提供参考,这一阶段标准之间和标准之内的竞争都存在。(4)阶段之间的相互配合。(5)管制与竞争的对抗阶段。这五个阶段的概念模型为我们对标准竞争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从标准之间竞争和标准之内竞争的角度考察企业标准形成机制和标准竞争战略是比较全面的。
(二)标准形成机制
1.基于委员会竞争的标准形成机制。技术标准委员会是以国家、企业协会、民间组织等为主体,由支持不同标准的相关厂商在一起讨论标准的确立所组成的正式或民间组织(舒兆平、毛蕴诗,2009)。同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市场之外,在产品开发、上市之前确定标准,代表制造商、辅助产品制造商、用户和政府进行协商和筛选。CarlShaoiro(2001)通过对这些标准制定组织长期观察发现,正式的标准组织对开发、制定新的技术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现有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国际标准组织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及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可的制定国际标准的其他国际组织(Shapiro,2011)。
2.基于市场竞争的标准形成机制。熊彼得学派的观点认为,标准形成本质上就是一个市场机制的选择过程。MornsandFerguson(1993)经研究发现一个企业可以通过控制技术体系的标准而主导整个体系和产业链。我国学者吴文华等(2006)认为,当某种技术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以至于能够对该市场取得控制或施加影响时,该标准即可视作事实标准,一般为行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制定,具有独占性和私有性。通过备选方案之间的竞争,市场通常能快速地确定标准,诸如录像机(VCR)和个人计算机(PC)等产品标准的成功,很大程度应归功于市场竞争的速度和效率。Shapiro和Vrian(1999)认为,企业在委员会中通过协商形成法定标准,但最终仍是由市场来决定真正的胜利者和事实标准,标准竞争是不兼容的技术之间争夺市场支配权的战斗。
3.政府干预下的市场与委员会的混合机制。政府干预下的混合机制是政府和企业通过影响委员会机制和市场机制进而影响标准的制定,即将市场过程与政府指导相结合,推动本国标准成为全球标准,从而为本国利益服务。权威部门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标准推动而不是标准决策。毛丰付、张明之(2005)对信息技术产业中的标准竞争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取得标准制定权至关重要,标准背后的竞争隐含着对经济霸权的争夺和国家利益的维护。
在混合机制中,企业联盟是比较常见的形式,即由民间企业通过协商谈判设定,影响并经过官方标准化组织的确认,从而形成法定标准。标准竞争能否取胜,包括对生产能力、创新能力、知识产权、渠道以及品牌、关键零部件等各种能力的掌控。各产业链或相同技术的竞争对手之间建立企业联盟,以整体的力量赢得标准竞争的胜利。企业通常会在基础技术和产品上和其他企业联合,而在核心产品上采取封闭战略,混合战略是目前市场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竞争战略(陈志宏,2004)。
(三)标准竞争实证研究
舒兆平(2007)㈣探讨了移动通信运营商基于价值网的标准竞争战略,他认为,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新标准的产生,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业务转型、政府参与等带来了对传统价值链的延伸,运营商单靠自身无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提出了运营商应主动参与标准的竞争,发挥其主导作用,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对价值网进行有效整合,从而获得标准竞争优势的运营商标准竞争战略。
微软公司是标准竞争中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毛蕴诗等(2008)从标准之间竞争的角度论证了微软的成功,探讨了其利用标准竞争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并提出中国企业和政府可以通过借鉴微软在标准竞争上的成功,寻求企业的振兴与发展。
三、围绕空调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标准竞争分析
(一)围绕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标准竞争分析模型
对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关键零部件占其成本的较大比重,如汽车的发动机、DVD的机芯,占产品价值的30%-40%左右,此时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在产品的附加值中占很高比重,而基于核心技术的标准竞争将对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根据文献综述以及这一类产品的结构,提出围绕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标准竞争分析模型,并以空调为例进行分析。
如图1所示,从对产品的制造,到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再到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的控制是企业所有附加值逐渐提升的过程,当今市场竞争的重点也紧紧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其中,产品市场和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是标准之内的竞争,知识产权的获取和标准的制定则是标准之间的竞争。对标准的控制相对于标准内竞争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一个企业甚至可以通过控制技术体系的标准而主导整个体系和产业链(Morris&Ferguson,1993)。在高新技术领域,标准间竞争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产业技术轨道的发展以及产业竞争格局的分布(薛卫、雷家辅,2008)。㈣市场竞争格局通过标准竞争确定以后,围绕产品、技术、服务和品牌的一般竞争才得以展开。因此,标准间竞争已成为行业竞争的制高点。
(二)空调产品关键零部件及价值链分析
1.空调市场竞争格局。
2011年,中国空调产销规模双双破亿,站上了1.1亿台的历史新高位,中国作为世界空调制造基地的地位在不断加强。2012[第一论文网www.dylw.NET提供论文代写和教育论文发表的服务]年,虽然经历了经济下行、政策退市等负面影响,但中国空调仍然取得了过亿台的销售规模,其中,在华本土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0%,格力、美的和海尔所占市场份额达70%,可谓中国空调业的三大军团。
尽管从市场占有率上看,本土企业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但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控制方面美日企业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三匹及以上空调领域的核心技术。而且随着变频空调日益成为市场主流,变频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变频压缩机、直流风扇电机、变频控制器芯片、电子膨胀阀、新型环保制冷剂等一系列与变频技术相关的关键零部件,是企业获得利润的重要来源。下面本文针对空调企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行分析。
2.产业链及其价值构成分析。
一台普通空调包括300多个基本零部件,我们习惯将这些零部件归类为:压缩机(包括旋转压缩机、涡旋压缩机、摆动压缩机)、电机(包括内外侧的直流电机、风叶)、热交换器(包括铜管、铝箔)、阀泵(包括截止阀、四通阀、电磁阀、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电子元件(包括智能功率模块、半导体器件)、材料(制冷剂、金属材料、化工材料、磁性材料)。
在所有零部件中,除去压缩机、控制芯片、IPM智能功率模块、制冷剂以外的大部分空调零部件已经成功实现国产化,而所除去的这些正是产业最关键的零部件。包括变频高效旋转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高效率直流风扇电机、半导体器件、新型制冷剂等关键零部件的成本占整机大概34%左右。表2为一台典型的中国企业生产的3匹变频空调的核心零部件成本所占比例。
3.利润链的分解和产业价值链。
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1992年提出微笑曲线(SmilingCurve)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与产业的价值分析,其实质是附加价值曲线。产业价值链的分析有助于了解产业价值产生的关键环节以及价值分配模式,进而确定不同企业所处的价值链条中的地位。综合上述核心零部件技术的成本和利润分析,我国空调产业的产品价值链已经呼之欲出。
从空调产品价值链(见图2)的主要环节来看,中国企业占据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和右侧,在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产品组装和装配环节,以及曲线右边的物流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等占有较大份额。价值链条的洼地是技术含量较低的热交换器、阀、泵等。而在价值链的右端,像苏宁和国美等大卖场以及零售商等,相对制造和装配环节,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们和品牌空调厂商的利润分配可能会根据各自在产业中所处的地位存在差异,总体来讲,随着品牌运作和销售渠道的建立附加价值逐渐提升。在价值链的最左侧是空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日本、美国等企业生产的变频旋转压缩机、涡旋压缩机、直流风扇电机、控制芯片、IPM模块、制冷剂等核心零部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
(三)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背后的知识产权和标准竞争行为
1.知识产权的建立——以涡旋压缩机和制冷剂为例。
空调产业价值链体现出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是附加值较高的部分,特别是高端上游核心零部件产品包括涡旋压缩机、大功率和高效变频旋转压缩机、变频控制芯片和替代制冷剂。美日跨国企业通过专利申请等途径对这些核心技术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增加技术壁垒,并进一步将这些技术加入到各国行业标准之中,使产品附加值提高。
(1)涡旋压缩机。1983年,日立开发了世界第一台涡旋空调压缩机并申请了相关专利。其后三菱、大金、谷轮、松下也纷纷开始了涡旋压缩机的研发和批量生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些跨国公司纷纷在华建立生产基地,经过几十年的技术沉淀和积累,都具备了优越的产品技术和工程开发经验。以谷轮公司为例,其在中国生产组装基地设在苏州,但是其核心涡旋部件仍然从美国进口。涡旋部件是谷轮公司的核心技术所在,凝结了谷轮压缩机最高效的设计和最精尖的制造技术。
在美日等跨国公司,涡旋的制造设备和生产工艺属于公司最高机密,除公司核心设计人员以外,包括管理层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进入工厂窥探这些机密。此外,大多数在华跨国公司都会与中国员工签订不竞争协议,以保护公司的产品技术和知识产权。跨国公司正是通过技术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将核心技术牢牢把持在自己手里,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并且限制后发竞争对手的进入。
(2)制冷剂。1931年,美国杜邦公司合成氟利昂(CFC),人类从此进入了一个可以调配温度的时代。杜邦公司早在1990年便在美国申请了专利,1995年又在中国申请了专利。专利中基本上覆盖了各类组成物中所有的比例范围,使得其权利要求和保护的范围非常宽广,后来者几乎不可逾越。近几年杜邦公司又在开发新型制冷剂HF0-1234)rf,并申请了相关专利,而霍尼韦尔公司也发布了3种新的混合物:HDY-1替代R22、HDY-6替代R410A、HDY-11替代R407C,并积极推动这些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化。
众所周知的R410A专利掌握在杜邦、霍尼韦尔和大金3家企业手中。一台空调所需的R410A制冷剂价格最高时可达到R22的5倍多。目前中国生产的变频空调广泛使用R410A制冷剂。产销已经达到上千万台,为此向制冷剂专利拥有企业缴纳了大量的专利费。目前日本大金公司已经向中国内地企业免费开放了下一代制冷剂R32的15项基本专利,但这些基本专利的技术和商业价值有待考量。新一轮的知识产权、标准和市场竞争已然启动。
2.美日企业标准竞争策略分析。
美日企业在华标准竞争的最大诱因是看重中国这块全球最大的空调消费市场蛋糕,不断追求市场领先地位和利润是参与标[第一论文网www.dylw.NET提供论文代写和教育论文发表的服务]准竞争的动力所在。毋庸置疑,日本和欧美发达企业在参与标准竞争方面具有成熟的技巧和运作能力,凭借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积极参与中国的技术标准制定。下文阐述了美日企业是如何通过标准竞争策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1)直接参与标准制定
在阐述美日跨国巨头如何直接参与中国标准制定的具体策略前,先简单回顾一下过往中国家用空调行业的重大行业性标准及对行业的影响。家用空调行业标准主要包括:能效标准、性能标准、产品标准、检测标准、安全标准、环保标准六大方面。在安全、性能、检测标准方面,各国基本等同或等效采用ISO或IEC国际标准。只是因为国情习惯等的不同而略有修改。能效标准、产品标准、安全标准等方面往往是各企业关心的重点。近几年来,中国一些重大行业标准的标准制定和行业影响总结归纳如下:
第一,2008年9月1日实施的GB21455-2008《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标准起草单位包括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格力、美的、海尔、海信、艾默生、大金、三菱、松下、国际铜业协会、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等主要起草机构15家。该标准为我国首部变频空调国家标准,将变频空调能效分成5个等级,此标准颁布后,变频空调自此结束了没有能效评定准则的尴尬历史,加速了变频空调进入市场的脚步。这一国家标准的颁布也意味着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开始,使得之前一直专注于变频技术的企业受益。而此后的2009年也正式成为变频空调技术在中国的启动元年。
第二,2010年6月1日实施的GBl2021-2010《房间空调器能效限定值和能效等级》标准起草单位包括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格力、美的、海尔、志高、艾默生、松下、大金、三菱、国际铜业协会、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等主要起草单位约30家。该标准规定2级能效为新的准入门槛,原有的3、4、5级产品被强制淘汰。这次能效标准的提高结束了空调能效低、耗电大的历史,并对品牌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掌控核心零部件以及高效换热器和风道等关键技术的龙头企业更显优势,而弱势企业则面临被挤出市场的风险。
第三,2013年修订中的GB9237《制冷和供热用机械制冷系统安全要求》。该标准将对各类制冷剂的使用安全、充注量限值等进行明确规定,该标准的修订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不同类型制冷剂(特别是碳氢类的微可燃性制冷剂)在中国市场使用的合法性。
第四,2001年颁布的GBl8429《全封闭涡旋式制冷压缩机》由于当时基本上没有中国企业掌握了涡旋的核心技术,因此该标准基本上是由艾默生、大金和三洋等美日企业共同起草制定的。
从这些重大标准的起草单位中,我们看到了前文提及的跨国公司的名字,他们积极地参与标准的制定起草工作,通过提倡节能环保的方式助推利于自己的标准。通过这些标准的顺利实施,对行业的走势和竞争格局产生影响。
日本企业参与变频标准的制定,更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在上海由大金、三菱、富士通、夏普、日立五家日资企业联合率先开始制定基于《上海市变频房间空调能源效率限定值》,此举开创了全国变频标准化工作之先河。在该标准中,不仅对该类技术产品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同时规范了相应的测试方法和性能评价体系。该标准的技术核心实际是沿用日本JRA4046标准的思路,这次地方区域标准的成功制定为2008年全国性标准的制定,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头作用。
由于在中国标准化管理体制中,对跨国公司的参与没有太多的限制,对参与的形式、范围和程度也没有明确的规范。因此常常会使得标准倾向于朝技术水平更优的企业倾斜。
(2)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与交流
在2008年定速空调能效标准提高的过程中,美日企业联盟通过对节能技术的潜力评估、成本和技术的分析、国际标准和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等各个角度进行了充分和有效的论证,帮助政府对自己节能政策的制定更加有信心。当然,正是由于跨国公司的参与,使中国的节能减排取得了更大的进步,这是跨国公司在标准化参与中积极和值得肯定的方面。
在中国家电界,美日跨国公司以参与标准制定为目的,与中国政府在标准的前期研究、修改制定、信息交流和实施等各领域展开深入和广泛的合作。同时,这些企业通常会积极参加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各类技术论坛推广和拓展其产品和技术。毫无疑问的是,在节能减排等政策背后所隐藏的巨大市场机会是这些跨国公司最看重的。这类形式的合作参与虽然不能直接为公司带来效益,但潜移默化的效果将会在未来不断体现出来。
在国际上,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地利用其特有的市场和政治力量对中国政府施加影响,《京都议定书》、《蒙特利尔公约》等国际公约都对包括空调在内的制冷行业产生自上而下的影响。由此可见,政府和政策维度也是跨国公司参与中国标准化的重要途径和突破点。
(3)技术联盟
在日本实施标准化战略过程中,其所有企业是高度统一和团结的。早在2006年,日本内阁府就成立了以首相担任本部长的战略本部,开始研究制定日本的国际标准综合战略,此举表明日本已经开始十分重视国际标准竞争。在日本市场,包括大金、东芝、三菱和松下等都是竞争关系,在国内标准制定时,不同公司之间也存在巨大争议。但同时,这些企业又都隶属于日本冷冻空调工业协会这一更高级别的协调组织。该协会现任会长来自大金公司,副会长包括来自东芝、日立、三菱重工等企业高管。他们最主要的职责之一就是搜集和提供海外公司的标准信息,推进国家间的交流,参与国际会议和技术论坛,以及同各国政府标准化委员会保持紧密的沟通。此时,所有日本企业是统一而团结的技术联盟关系。而且,这些企业之间很多空调系统、压缩机、制冷剂等核心技术专利是互相交换以及许可的。这一互取百家之长的做法,使得日本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更加突显。
四、本土企业的标准竞争策略
中国本土企业虽然在市场占有率上具有优势,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制定的参与权,在附加值高的领域无法获得更大发展。而美日跨国公司则通过技术、市场、政府等多维度成功地在中国实施了带有行业特点的标准竞争策略。对此,本文作者提出了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
1.整合创新主体,建立技术联盟。
本土企业组成战略联盟是突破关键技术封锁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自主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关键策略。我们应该借鉴日本经验,由政府和行业协会组织组建多层次的技术联盟,建立共享数据库,鼓励技术信息联盟共享。国[第一论文网www.dylw.NET提供论文代写和教育论文发表的服务]外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已经证明,企业技术联盟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有效的模式,应该集中力量充分发挥每个企业的技术特长,削减大量的重复性工作,提高合作创新的工作效率。一旦格力和美的,包括海尔、海信、志高等企业缔结成技术联盟,将会产生巨大的合力,开发速度、设计周期等都会大幅提高,真正提升创新的效率。
2.发挥企业主动性,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国际标准是各国制定标准的依据,WTO/TBT协议有明确规定,世界上各个国家制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必须以已经有的国际标准为基础。因此,中国的产品要想走向世界,必须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日本的产业界对国家标准化的意识是非常高的。变频标准在2002年已经被日本申请成为ISO标准,这为其在全世界打开了市场。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是这场标准战役的最大赢家,随着能效等级要求的不断提升,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选用变频技术替代定速技术。
2011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75届国际电工委员会理事大会上,中国正式成为继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美国之后的第6个常任理事国。这是我国在2008年成为ISO常任理事国之后,在国际标准中取得的又一次重大性的突破。中国空调企业需要更多地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积极地参与国际标准化技术交流活动,促使IEC及ISO接受更多中国企业的提案和申请。我们还必须加强对发达国家法规标准的研究,了解这些国家的法规标准建立背后的故事和论证。国家可以积极促进和鼓励各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制定各自的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还应该积极推动在国内举办标准化国际会议,这些都是发挥企业主动性并占领国际标准的很好的方式。
3.充分利用国内市场支持本土企业技术标准。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空调消费市场,这为中国的产品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或事实标准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市场是标准竞争的重要资源,巨大的国内市场支持我国企业在标准制定中发挥作用。国内企业可以借助于市场优势建立起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快速占领国内市场。我国各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包括空调器、压缩机、化工企业[第一论文网www.dylw.NET提供论文代写和教育论文发表的服务]等应该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建立起统一合作的产业技术联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冷剂应用技术,进行整机生产线的改造,建立适用于新制冷剂零部件的制造工艺,早日实现产品的量产目标,赢得市场先机。
在替代制冷剂这场和跨国巨头标准之间的竞争中,全球目前没有绝对完美的解决方案,没有技术上的孰高孰低,因此争夺市场的占有率就显得更加重要。拥有足够市场份额的企业在替代制冷剂的争夺战中,往往会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我国本土企业格力和美的,年销售空调在3000万以上,如果形成标准并在战略上达成一致,将很容易在国内市场上推广和普及。
4.加大关键零部件研发投入,培育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与发达国家和企业对研发的投入相比,中国企业仍要继续加强针对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资金投入。同时应打破重销售轻技术的观念,培养和引进核心技术人才,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奖励机制和工资改革。培育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