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资源配置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并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基本要求。从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必须从体制与机制创新、成本与绩效分析、开放型政府与行政超市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并寻求突破。在学术研究领域,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经验,科学把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概念,找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确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问题的核心与研究主题,即突破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概念与建设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系,这是引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践的必由之路。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概念辨析研究解决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问题必须准确把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概念。许多研究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看成政府采购,从重塑公共服务体制与机制出发,有必要对这个概念做进一步的讨论。如果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限定在政府出钱由相关组织或个人生产公共产品,政府在越来越庞大的公共服务体系里购买公共服务就只能是零星的,这种零星的公共服务只能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对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只能在边际上起作用。也就是说,按照以往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解,似乎政府不出钱社会其他组织就不能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这在构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上的推动作用难以奏效。我们认为,所谓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就是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把尽可能由社会其他组织承担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生产经营,政府根据情况在必要时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并节省公共资源,其模式应该是多维的,如政府与社会其他组织合资的伙伴关系、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模式、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以及私人组织合资等。公共产品的生产不一定完全由政府出钱,而是尽量利用社会资本,即用富人的钱为穷人谋福利[1]。应在概念上把公共服务分为有形公共服务与无形公共服务两种类型。所谓有形公共服务,即能够用生产要素直接生产公共产品的那些公共服务,如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实体性公共服务;所谓无形公共服务,即国家各级政府及其相应机构提供的所有公共政策,以及政府向社会提供的指导实际工作的服务活动。无形公共服务指导有形公共服务、发挥基础性作用,有形公共服务是无形公共服务的客观现实,无形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中发挥顶层设计作用。这两种公共服务类型的涵盖标的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各级政府在包括教育、文化体育、交通运输、农村设施、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在内的所有实体型公共产品生产供给领域。这些有形公共服务的成本与绩效、体制与机制是直观的。二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出台的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并指导或引导公众行为的各类公共政策、制度规定以及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对公众所提供的各类服务等所有无形公共产品供给领域。这种无形公共产品的成本与绩效、体制与机制是隐形的。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相比,不少领域的公共服务存在质量不好、效率不高、规模不足和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政府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有效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①。在公共服务领域,有形公共产品与无形公共产品之间有一种特殊关系,即无形公共产品的生产处于指挥地位,而有形公共产品的生产处于执行地位。无形公共服务的生产是有形公共服务高成本的前提,有形公共服务的高成本是无形公共服务高成本供给的具体体现。明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概念可以提高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并提高对公众的福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以几何级数提高公众的幸福指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高成本问题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传统的公共服务政府垄断体制不仅造成了公共服务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更造成了现实的公共服务高成本②,特别是党政部门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垄断,造成的公共服务成本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福利和质量,妨碍政治文明发展、体制改革深化和中国梦的实现。要建立科学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制与机制,就要秉持开放型政府与行政超市的理念。所谓开放型政府,指政府各机关部门把管理、决策活动公之于众,在公众参与的基础上展开③。所谓行政超市,就是把同一级政府的所有部门(保密及其相关的工作除外)集中起来,在共同的场所联合活动,进行全方位开放式行政(公众在多个部门所办理的事情,可以在同一个场合一次搞定)④。只有建立了开放型政府,科学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制才能逐渐健全,科学的行政超市机制才能逐渐完善。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的重要问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际上是与政府垄断体制决裂,这一决裂不仅挑战公共服务成本与绩效,更挑战传统政府体制遗留的各种劣迹。在垄断体制下,公共产品服务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刚性支出的性质,而且公共产品服务成本与政府管理活动中的行政成本、风险成本、政府决策机会成本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许多行政成本、风险成本与机会成本因公共服务不合理的成本问题而诱发或膨胀,比行政成本、风险成本、机会成本更直接且影响的程度更大,也要求政府行政行为更加规范,建立一个科学的理论模型,引导政府转变垄断公共服务的体制和传统管理机制[2](p.2)。因此,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要集中解决如下问题。
(一)传统公共服务体制问题传统的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体制是公共服务功效最大化的桎梏。要充分体现公共服务的公平、公正、低成本、高绩效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必须从根本上打破这种垄断体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制的创新是针对不同性质的公共产品低效率设计的,如何建立由政府独立服务、混合型服务(政府、私人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多元参与)、其他组织的独立型服务等公共服务体制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必须首先解决的重点问题。否则,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只能在细枝末节上剪裁修补,难有大的作为。(二)传统体制下的管理机制问题在公共服务政府垄断体制下,公共服务载体在政府管理与市场之间的夹层中游离,“二政府”模式下的管理机制难以避免软约束问题。突出的问题是,体制内人员“占座”现象突出,服务质量低劣,公共产品成本膨胀,这些都是公共服务不公的主要根源。解决传统体制下的管理机制问题,就要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的创新,重塑公共服务内部管理业务流程,形成公共服务体制内部的多元竞争,引入私人领域的管理与监督制约方式,建立公共服务领域硬约束机制,消除公共服务领域长期存在的“桶底漏水”问题,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三)公共服务领域成本膨胀问题受体制与机制的制约,我国公共产品生产活动成本膨胀、效率低下,公共资源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应,甚至成为少数公共权力掌握者寻租的温床。建立公共服务新体制、新机制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公共服务的高成本问题,进而提高公共服务绩效。通过有针对性地解决公共服务的成本膨胀问题,可以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充分体现公共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善效应。在传统体制下,很少有人关心公共服务运行成本与公共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形的公共产品无人主动保护是普遍现象;政府既是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又是公共服务监督、保护的主体,这造成除政府外的其他组织在保护公共产品上漠然置之[3](pp.103108)。政府垄断的高成本给政府组织带来相应的实惠,社会其他公众既无能力监管,又由于产权悬空而缺乏监管的积极性。公共服务在政府垄断下必然成为“公地悲剧”,不仅在生产过程中高成本,而且在经营过程中野蛮使用,大大缩短了公共服务项目应有的生命周期,无形中浪费了公共资源。如何建立多元、产权到位的公共服务体系,从客观上消除“公地悲剧”,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必须解决的问题。(四)公共产品配置不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公共产品配置不公平是一个突出问题,体现在包括教育、体育文化、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在内的公共产品,在农村与城市之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配置不公[4]。这种状况逐渐演变为影响民生的一个大的社会问题,也是构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因素,与中等收入陷阱直接挂钩,是造成公众之间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之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假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投入的财力充足且吸引的社会资本足够多,就会极大地发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作用。一方面公共资源可以通过丰富公共产品供给为穷人谋福利;另一方面公共服务在客观上拓宽并形成用富人钱为穷人谋福利的渠道,这一惠民途径应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清晰展现出来。相关研究要构建公共产品公平配置的基本模型,科学体现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使稀缺公共资源在使用中公平地提高全体公众的福祉。(五)公共服务决策中的暗箱操作问题政府垄断体制下的公共服务决策之所以难以形成科学的程序,与公共服务决策中的暗箱操作有很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腐败的重要来源。有些公务人员不按照社会或公众需要使用公共资源,而是按照各种关系和自身利益得失寻找租金机会。一些农村基层政府购买的公共产品通过形式转嫁,产权性质被彻底改变,直接成了某些人的私人产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滋生了灰市场交易,甚至演变成黑市交易,出现了“三色市场”下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5]。这就迫切要求在制度上建立能够克服这种随意决策的体制与机制,建立公共服务决策按照“提出服务项目计划—调查研究—提供备选方案—专家讨论—选择方案—领导决策—监督反馈”运行的模式,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活动在阳光下运行,这才能在客观上体现公开、公平与公正的原则。(六)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随意性问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既要积极又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购买。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是公共性的,因而在选择卖方主体时必须全面评估其资质(包括社会信用、志愿者理念及行为、对所购买的公共服务领域熟悉情况、运转资本的能力等)。以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很多方面表现出随意性:一是缺乏可供选择的多个买卖方案;二是“人情味”太浓,往往忽略公众的普及性、广泛性;三是以个人意志取代专家的理性分析;四是对卖方主体缺乏科学评估。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政府购买的某些公共服务难以体现公平、公正,低成本、高绩效的服务占比低下在所难免。通过研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成本与绩效,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这是公共管理理念赋予研究者的使命。管理机制不活是公共服务质量低下、成本膨胀、暗箱操作、政府购买随意的根源,服务体制陈旧则是影响内在管理机制的桎梏。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问题必须通过创新体制与机制解决,但目前国内外对这一课题研究还不是很充分,特别是不能把政府购买有形公共服务与无形公共服务区别开来,因而很难找到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难以找到规范或约束公共服务成本的体制与机制模式的理论支点。以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为目标,从新视角、新观点和新角度深入研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增加社会公众的福祉、减轻纳税人的经济负担、改进政府管理、提高对公共服务项目的经营管理质量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6]。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的主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必须找出公共服务低成本运营并最大限度地惠及民生的经营体制与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产品的提供由政府垄断走向公平竞争,政府在服务导向上由“划桨”真正走向“掌舵”[3](p.34)。相关研究要探索多中心治道变革的制度、方法、模式、思维的创新,构建现代公共管理时代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经营管理理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效益机制、管理技术和方法并获得实践应用的效果,为揭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新规律提供理论支持[7](pp.45)。
(一)解放“象牙塔”: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前提政府经济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标的,同时必须结合公共管理现实拓宽研究思维,形成多维学科交叉共鉴的新风格。如何兼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工具与方法,提出既在宏观上抽象又在操作上具体的理论模式,使公共管理理论在现实应用时战略有目标、操作有支点,这是政府经济学必须解决的大问题。传统封闭型政府没有摆脱官僚体系的象牙塔,社会公众对政府在做什么感到似乎非常“神秘”,这种“神秘”造成了公共服务的不透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也就必然是神秘的。所谓开放型政府理论,其机理应该是与社会其他任何组织一样,政府的所有活动也是一种市场活动,只不过这种市场有其特殊的性质。开放型政府除了那些涉及国家机密的领域外,其他一切活动都应向社会公开。开放型政府即是透明政府、民主政府,是尽可能受到全体公众监督的政府。建立开放型政府理论既是政府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目标之一,又是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践的必然。开放型政府并非目的,而是建立行政超市的必由之路。建立政府的行政超市理论与开放型政府理论之间是附属关系,有了开放型政府才会出现行政超市。行政超市既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政府成本,又能克服政府的其他各种弊端,在公众中确立“阳光政府”的良好形象。政府超市理论的建立,可以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中节省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成本,提高工作绩效[8]。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必须要思考有形公共服务与无形公共服务的区别。只有把公共服务进一步分解为有形公共服务理论、无形公共服务理论,才能为进一步研究政府公共服务问题找到更好的切入点。如果不能区分有形公共服务与无形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服务的成本与绩效问题往往被蒙蔽,人们往往就事论事地看待现实的体育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农村公共设施以及其他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的不公或高成本问题,绝大多数公众并不关注这些有形公共服务背后的指挥棒,即无形公共服务问题。建立有形公共服务与无形公共服务理论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论创新的重要主题,在此基础上可以创立政府购买有形公共服务体制与机制、政府购买无形公共服务体制与机制,以此丰富政府经济管理理论。(二)公平趋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的构建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农村公共设施资源等民生问题是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很长时期内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关的民生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公平。农村与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很大反差,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与甘肃定西市漳县、岷县山区小学之间,平均每个学生所享有软硬公共资源反差为16倍,医疗卫生领域亦然。二是公共服务成本高。同类公共产品,政府垄断或政府购买由相关团体经营要比私人组织成本高出数倍,在宁波、杭州、天水、西安、深圳等市,在政府所属医院治疗感冒、肠胃要比私人医院价格高出3倍~6倍。三是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受公共服务体制与机制的制约,公共产品供不应求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北京、上海、杭州、宁波、广州等东部城市养老院一床难求,甘肃、贵州、宁夏、四川等省区农村儿童必须到几十公里路的县城上幼儿园。近些年我国公众对养老院之类公共服务已经到了多层次需求阶段,但目前连最基础的产品都供不应求,应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涉及民生领域的问题。按照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下发的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意见,我国将在2020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制度,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效合理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和供给体系,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解决上述问题刻不容缓。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实践问题是任何理论研究的宗旨。例如,如何通过建立开放型政府与行政超市,解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活动中的不透明、低效率、高成本等问题;如何通过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解决不同区域间公共服务不均衡问题,最终解决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公问题;如何通过公共服务成本与绩效研究,解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高成本、不公平等问题;如何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制建设,解决公共产品供求矛盾问题等。这些都是实践中亟需解决的大问题。科学设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操作途径,一方面可以使政府在有形公共服务与无形公共服务体制构架上有清晰的思路,另一方面可以使不同的公共服务经营主体在管理机制上遵循科学思路,进而充分体现理论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的规律,这应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的最终目标。(三)市场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长远战略研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目的是为各级政府提供明确的决策依据。首先,对于中央政府而言,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可知,采取什么样的政府购买模式才能体现社会公平、从宏观上节省政府成本、体现公共福祉最大化,由此可以形成通过实证检验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体制模式,使政府多一种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充分体现决策的科学性、程序性,降低顶层设计的机会成本。其次,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讲,形成公共产品供给服务的多维模式、管理机制,可以为不同情境下的政府服务区域半径、不同性质的公共产品供给、选择适合的服务模式并选择合适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管理机制提供决策依据。例如,某些公共产品的政府独立经营服务模式,可供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一些特殊领域广泛选择,而混合经营服务模式、私人经营服务模式、非营利组织经营服务模式、股份制经营服务模式等可以为不同区域、不同性质公共服务的供给选择,这样才能为各级政府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公共服务的民营化作为公共服务体制发展的趋势,影响着政府决策的基本思路。除意识形态上主张有限政府或小政府的理想目标外,现实压力、经济推动力、商业动力和平民主义都可以成为将来公共服务民营化的一种导向。公众要求成本收益比更高的公共服务,人们的日渐富裕又使他们能够接受民营化而非单纯依靠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并且公众权利意识的提高也使他们要求获得更多的公共服务参与权和选择权;而私营企业也希望通过民营化来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这些因素都成为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动力,促使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逐渐从政府转向民营部门。政府与营利性企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效率上,前者存在超额雇佣、待遇过高、过度建设、政府成本意识不强、人浮于事等问题,这都导致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成本高、质量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政府变革就成为社会共识,而单纯走改革政府内部的老路显然已经难以取得预想的效果。应该说,没有哪种公共服务是天然需要政府提供,只要能够满足这些物品的特性,什么组织都可以提供,而选择提供方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其供给的效率如何,我们应消除对政府在服务供给方面的迷信和惯性思维。
这并不是说这些服务由政府提供是不合理的,政府尽可能地保证公民能够过上富足、文明而有尊严的生活是其应尽的责任,问题是如何提供。政府提供并不代表政府直接从事生产活动,政府需要做的仅仅是确认需求,然后根据不同组织生产效率的不同,将这些服务的生产交给特定组织,之后政府需要做的就是监督和评估绩效。在特定政府不能更有效率地提供某种服务时,完全可以将其转包给其他层级或区域的政府,以更合理、更高效地提供这类服务。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上存在特有的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就需要更多地尝试将这些服务交给私人部门,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合同承包。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政府确认了特定服务的需求,然后通过竞争性招标选择合适的承包商来提供服务,政府此后所要做的就是通过监督保证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另外,个人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自我提供这些服务,或者通过市场力量来加以满足。比如,许多人转向私立学校和医院接受教育或医疗,而不花费政府的一分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存在低效率等各种问题,比如质量低劣、缺乏管理技能、投入不足、过度的垂直一体化、产能过剩、目标多样化、腐败等,由此导致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必要性、必然性。尽管民营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甚至会造成许多损失,但民营化作为一种手段,最终将促使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提高。只要坚持下去并加以完善就能真正改善服务质量,从而使公众获得更多更优质的服务,进而使民众的生活质量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从这个角度说,民营化不仅是政府现实的决策,更是公共服务的长远战略决策。四、结论既有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概念几乎都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就是政府把某一公共事务由财政预算拨款,让渡给有承接能力的其他社会组织生产经营,即“政府出钱、社会办事”。我们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就是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尽量把能由社会其他组织承担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交由社会生产经营,同时政府根据情况在必要时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突破既有的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思维,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不仅政府可以出钱生产经营,而且其他社会组织、团体、私人亦可投资生产与经营;不仅能够充分满足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社会需求,更能借助社会多方面的经济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需求。把财政预算的经费划拨给其他组织生产经营公共产品,并不能充分发挥或调动全社会的资源与积极性,有时可能对财政资金的使用产生更多的风险成本。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仅是政府出钱,而且还有让社会其他组织在某一领域准入的意义。规范公共服务领域的政府管理半径与政府管理密度,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突破。既要推进公共服务的民营化、私人化、多元化,又要通过政府管理半径理论摆脱公共产品政府垄断供给体制,使政府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退出,以此来构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制与体系。开放型政府与行政超市学术观点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官僚政府体制的冲击,而且诠释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把配置资源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的战略思想。开放型政府理念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工作形式,可以理解为“政府是没有围墙的社会服务体系或集团”,创新了政府工作模式,推进了政府服务社会化。行政超市与政府生产流水线概念的提出,不仅从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行政办公体系,更有助于推进政府管理业务流程。注释:①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②我在研究有形公共产品经营管理成本时通过多个案例比较发现,在公共产品经营活动中私人经营管理成本为15元人民币时,政府经营管理成本为46元,这和萨瓦斯对美国、加拿大、瑞士、日本的公私垃圾收集业的对比研究结果的49∶17基本一致。然而,人们忽视了个中的根本原因,公共服务领域的体制与机制是问题的根源。特别是指导有形公共产品服务的相关政策(无形公共产品)完全由各级政府垄断,进而在无形公共产品垄断服务基础上产生了有形公共产品服务的垄断。要彻底消除公共资源的低效率配置问题,让有限的公共资源发挥无限的社会福祉,就必须与国际公共管理接轨,把公共管理视角从重结果转向重前提,彻底解决公共服务领域的政府垄断问题。③政府应当把那些不涉及保密、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决策活动在公开透明的场所环境下进行。网络化办公不等于开放型政府,既要形式上的开放,又要内容上的开放。只有公众愿意参与政府政务并能够参与政务时,才可谓开放型政府。④行政超市是开放型政府的必然产物。在公共服务的买卖活动中,作为承接方的社会组织(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私人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合成组织)在作为购买方的政府那里进行交易活动时,必须有包括财政、民政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等多个单位的参与。如果有了行政超市,使这些部门在同一个开放场所办公,就会节省时间、人力等成本,大大降低各类有形或无形的交易成本。参考文献:[1]何翔舟.民营资本进入公共产品分析——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为例[N].光明日报,20070327.[2]何翔舟.公共产品政府垄断的高成本机理与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3][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政府改革手册:战略与工具[M].谭功荣,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曾保根.均等化取向下基本公共服务评估机制的局限与创新[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3).[5]樊纲.灰市场理论[J].经济研究,1988,(8).[6]何翔舟.公共产品政府垄断的高成本机理与治理[J].社会科学战线,2012,(9).[7][美]迈克尔·麦金斯尼.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毛寿龙,李梅.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8]何翔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问题与主题[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