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理曾经盛名为“佛都”,文化底蕴深厚,佛教对大理社会与经济影响很大。大理佛教受到西藏、印度及东南亚和内地的影响,同时汲取了白族民族文化,具有多元性。大理应抓住“云南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机会,积极开发地方民族特色,形成特色产业群。要做到开发多元的人文与自然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路线;发展和谐的佛教文化与景区管理关系;培养综合人才等。关键词:大理;佛教文化旅游;产业研究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2-0092-02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对有条件的地方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地区,生态环境优越,民族文化丰富。大理曾经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佛教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多样性。本文以研究大理佛教文化旅游产业为切入点,把宗教文化与市场经济两者联系起来,对于进一步壮大大理旅游产业,提升云南旅游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一、大理佛教来源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悠久的历史汇聚形成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被山水环绕,生活着多个民族,并且曾经作为南诏、大理时期政治文化中心。佛教在大理地区长期盛行,吸收了白族本主、内地佛教、儒家、道教、藏传佛教、印度佛教等文化,形成了多元佛教文化。佛教通过内地、印度、西藏等多条路线传播到大理。例如:张骞取名的“蜀身毒道”就是联系缅甸和印度的古道。下面详细介绍几条传播路线。一是印度来源。“大封民国(大理地区古称)圣教兴行,其来有上,或从胡梵而至,或于蕃汉而来,奕代相传,敬仰无异”(《南诏图传·文字卷》)。根据“阐瑜伽教,演秘密法……为蒙氏崇信”(《云南通志》)。由此推断,印度僧人最早进入大理地区传播佛教。大理佛教文化体现着中国、印度两大古代文明的交流和融汇。二是缅甸佛教传入。根据《后汉书·西南夷传》中的一些可靠史料,汉和帝永元九年,大理就与缅甸之间有了沟通,推断缅甸佛教传入大理地区。三是藏传佛教影响。佛教分为密教与禅宗,大理佛教存在典型的密教教义,与西藏佛教相似,推测佛教从西藏传播大理的可能性。四是内地佛教影响。内地佛教对大理的影响历经很长的历史时期,从汉晋到唐宋其交流连绵不断,直到唐代开元后佛教才在大理兴盛。《新纂云南通志·宗教考》记载:“滇之佛教,传闻于汉晋,兴隆于唐宋。”《云南志略》记载,“盛罗皮立,是为太宗王,开元二年(公元714年),遣其相张建成入朝,玄宗厚礼之,赐浮屠像,云南始有佛书”。南诏时期,战争避难,使得佛经和僧人进入云南,在大理地区传播佛教。大理国王段智廉“使人入宋,求大藏经一千四百六十五部,置五华楼”。(《南诏野史》)宋朝时期开始大量引进佛教经文,僧侣慕名来大理进行佛法交流。二、大理佛教文化遗产佛教在南诏大理国时期盛行,历经千年之久,遗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瑰宝。明代张含在《苍洱歌》中描述:“叶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鸣钟。”(见《大理市文史资料》第十三辑)。佛塔、佛寺、佛像、石窟寺、画卷、经幢、法器、塔模等大量物品留存至今,对于当代人大力开发佛教文化资源,发展当地经济有重要意义。(一)佛寺与佛塔作为佛教圣地,大理拥有很多佛寺佛塔,例如:感通寺、观音堂、石钟寺、宝象寺、无为寺等;罗荃塔、楞严塔、崇圣寺主塔、弘圣寺塔、蛇骨塔等。史书记载,大理佛塔曾经拥有六七十座,随着岁月的侵蚀及战火的破坏,现在还有三十二座。鸡足山曾被称为“佛国”,盛名远播。佛寺建筑吸收了白族建筑的风格,地处山水之中,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相衬托,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崇圣寺三塔是海内外信众礼佛、游客观光的圣地。祥云水目山景区有佛塔71座,是西南最大的佛教塔林,全国第三大塔林。剑川石宝山因山间岩石奇美而得名,宝相寺和海云居是石宝山佛教之地。国内仅存的阿吒力佛教寺院,就是剑川兴教寺,兴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大理佛塔不同于东南亚诸国,建筑风格融合了白族文化,多为偶数塔层,精细雕琢,外观线条柔美,是历史遗留的瑰宝。(二)佛像、法器、雕刻兴教寺大殿内外墙壁上有绘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壁画二十多幅。寺内总计佛像、法器617尊(件),其中贴金铜像、法器599件(尊),耗费近千斤铜。《南诏野史》记载,崇圣寺贮像就有“佛一万一千四百,铜四万五百九十斤”。石钟山石窟以石窟艺术为主体景观,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就兴建,历经一千一百多年,被誉为“南天瑰宝”。(见《剑川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石宝山石窟共11窟,大部分为佛像雕刻,包括如来、阿难、迎叶、文殊、普贤、地藏、观音、八大明王、金刚力士、王者等佛像,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凤仪汤夭村发现的木雕佛像也是特色。大理佛寺木头雕刻也是一大亮点,例如大慈寺殿门木雕,描绘了上关、罗刹阁、三塔以及下关等景观。(三)绘画《鸡足山志》《灵岳重辉》《灵山佛都》《佛国沧桑》等书籍收藏的楹联、字画和碑刻,记载和描绘了景区的佛教盛况。在大理凤仪北汤天村发现有19幅白族艺人创作的木刻绘画,特别是元延佑六年“佛宝名赞”所附一幅最为精美。由剑川木工精雕细刻、放大复原大理国时《张胜温绘大理国梵像卷》。一幅宽31.5厘米、长580.2厘米的《南诏开国史传说画卷》是一幅彩绘,描述的是大理佛教壮观景观,也是留存的艺术瑰宝。三、大理佛教文化旅游业现状(一)特色不明显悠久的佛教文化历史底蕴,众多的佛教文化遗产,为大理独特的佛教旅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大理佛教文化旅游业却处于单调的商业结构阶段。大理在历史上曾经作为佛都,而现在社会影响不大。大理佛教文化旅游活动项目单一,不丰富,挖掘深度不够。“基本上是以烧香拜佛、求愿、销售纪念品和一些观光为目的的活动,而了解佛教文化、参观佛教仪式、开展佛教活动等‘参与式旅游’‘体验式旅游’极少。”大理尚未将白族文化与佛教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宣传,使得游客不能全面了解、多维度体验独特的大理佛教文化。佛教石窟、佛寺与佛塔文化具有民族风格,但是产品未体现民族特色。市场上的产品过于单调,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佛教信仰需求,文化气息不强烈,佛教文化旅游的持久力不强。大理佛教文化相比其他佛教文化,尚未形成特色民族文化艺术品,在景区内未形成佛教活动中心,缺乏浓郁的佛教旅游气氛。(二)交通路线有待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大理与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未形成直接的空中线路,给游客旅游带来交通上的麻烦。国内旅游交通路线不够直接,航空、铁路、公路等线路有待进一步完善。大理州内到各大佛教景区的道路条件较差,缺乏便捷的交通方式切换。(三)景区管理与佛教文化之间存在矛盾大理佛教文化旅游景区面临的矛盾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旅游活动对景区原有美观的潜在破坏,例如:破坏景区的自然环境、破坏了佛教物品、对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影响等。另一方面是过分强调佛教文化圣地原生态的保护和佛教遗留物的保存,导致当地居民墨守成规,不能带来切身的经济效益,未能真正把文化艺术与经济生产结合起来。佛教文化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缺乏监管,小商小贩容易钻法律的空子,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对游客的财产和精神造成负面影响,把宗教文化变成鬼神迷信,例如:摆摊测字、开光、祈福、仿造字画等现象,导致佛教文化氛围不浓,甚至商业化、庸俗化。缺乏合理的佛教文化旅游监管,商人会触犯规定,欺骗游客,强买强卖,造成佛教文化声誉降低,影响了游客的数量,甚至破坏文化氛围。没有监管的文化旅游严重背离了佛教普世观的本质,阻碍了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观念保守,开放意识不强,市场机制不够成熟。地方和部门领导在观念上严格控制佛教文化旅游产业,缺乏足够的市场认知,禁区和较高门槛使得社会大众很难参与进来。(四)人才缺乏一是佛教僧侣的缺乏。博学高僧缺口较大,传道、讲经、论坛交流等人才交流活动较少。未形成与全国其他佛寺进行大型佛法交流及人才互换培养机制。二是景区经营水平低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佛教文化工艺人才断层。四、大理佛教文化旅游业对策佛教文化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更是体验高深的佛教教义及每个游客内心深处的灵魂感悟。因此佛教文化旅游研究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弘扬佛法、修身养性;二是服务大众,感悟僧侣生活。(一)开发多元的人文与自然特色适当开发历史传说景点旅游。根据民间轶闻趣事,创造历史人文景观,以达到吸引游客目的,从而向游客传递大理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精神。例如:祥云县水目山有徐霞客过访、林则徐专谒、担当受戒、吴三桂问卜等历史记载和“锡杖涌泉”“枯井取木”“风洞购物”“木犬守场”“铁树开花”等历史传说,是一个好的人文景观开发宝地。多元文化交融,扩大佛教文化内容。挑选一些佛法底蕴较好的佛寺,举办佛事活动,丰富寺院旅游内容,扩大寺院的知名度。大理佛教文化具有鲜明的多元性,融合了印度、西藏、内地等教派,也汲取了儒家、道家等文化思想,因而可以适当增加些其他文化内容,丰富大理佛教文化内容。例如大理崇圣寺举办的佛事活动,可以把大理的其他节庆活动如三月街民族节、周城村本主庙会等其他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大理佛教寺院一般地处生态环境优美的山水之中,建设佛文化生态园,在寺院种植茶叶,在佛茶文化中体验茶叶的采摘、加工、制作、茶艺表演。开发具有大理佛教文化特色的大量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注重突出地方色彩和文化审美特征,工艺品中适当增加大理白族本祖信仰与道教等文化。根据动植物多样性,评估各类生物的价值,制作名木佳卉说明图和动植物标本,当作礼物赠送给香客。结合现代文明,传播佛教文明,开发“排忧解难”的净化平台。如设立“净心斋”,品茶净心,品茶,讲佛,感悟人世。在青山竹水间开辟一方“养生堂”,素食、练武、弹曲,人与自然交融。在大型寺院内建设佛文化音乐厅,组建佛教音乐团,设计豪华与古朴典雅,定期举行演出,有条件的开展全国巡回演出,制作佛教音乐品和佛教乐谱。(二)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路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积极建设大理与国内外直接的联通路线,实现传统佛教朝觐活动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经济与人文社会结合。打造崇圣寺三塔、鸡足山等成为国际一流的佛教圣地。根据市场调查,大理佛教文化旅游游客来源主要分为省内及周边地区。根据主要游客的旅游方向及佛教文化旅游需求,合理制定佛教文化旅游路线,例如,一日游线路:永平金光寺、祥云水目山一日游;二日游线路:洱源地热国、剑川石宝山唐代石窟、沙溪寺登街二日游;宾川鸡足山佛教文化二日游;二日半游线路:祥云水目山、宾川鸡足山;巍山古城、巍宝山;崇圣寺三塔、观音塘、祥云水目山佛教塔林、宾川鸡足山佛教文化游以及对这些景区进行重组的三日游线路。(三)发展和谐的佛教文化与景区管理关系汲取国内外文化旅游经验,因地制宜,改变传统观念,增强佛教文化创新意识,完善市场机制,进一步向社会公众开放,降低市场投入准入门槛。合理开发动植物资源,重视人文生态环境的塑造,使游客亲身感受“妙香佛国”的意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法制建设,制定景区管理规章,严格执行佛教文化旅游条例,遵循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景区管理,营造良好的旅游人文环境,不要把佛教景区旅游庸俗化,避免播放庸俗歌曲,也避免把佛教与迷信混淆,杜绝利用网络算命、地摊算命等迷信手段欺骗游客。要不断提高景区服务人员和游客对佛教文化及自然风景的保护意识。(四)培养综合的人才培养佛教人才,举办法事活动,现场给游客讲解佛法知识。利用大理独特的人文文化,培养高素质佛教旅游人才。整合佛教寺院独特的景观遗存,为游客解说当地的佛教典故、教义、精神,尤其是普世观。例如:金光寺、石宝山的石窟、崇圣寺三塔以及鸡足山等地区,内涵丰富、教义深刻,需要专业佛教旅游人才对游客进一步内容解说,结合景区服务功能,达到深度旅游、展示佛教文化价值、教育研究目的。牌子、材料、颜色、大小、字体等合理设计,按照佛教文化解说,激发游客兴趣。培养能够国际交流的僧侣,加强海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佛教寺院与高校合作,培养符合大理佛教文化旅游需要的人才,包括景区服务人员和僧侣。参考文献:[1]张天颖.打造南京佛教文化品牌推动佛教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市场,2012(31).[2]赵伯乐.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1).[3]石磊,苏洪文.内蒙古呼伦贝尔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4,12(6).[4]夏海明.探究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精品建设[J].特区经济,2007(1).[5]吴攀升,余昀.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战略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8(5).[6]杨琼华.云南加快推进文化创新的路径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6.[7]赵建军.大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9,8(1).[8]殷群.大理宗教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7).[9]殷群.大理宗教文化本文由wWw.001lunwen.com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旅游深度开发对策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1(1).[10]辛向东.加强佛教文化挖掘研究让大理更加和谐美丽[N].大理日报,2007-05-02(A03).[11]黄天云.浅谈佛教对大理白族文化的影响[J].红河学院学报,2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