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分析广州花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的发展状况、特点以及发展困境,结合广州花都当地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从“政—企—人”三方面保护花都灰塑文化遗产的方案。三者共同着力于构建广州花都灰塑文化品牌,推广花都灰塑品牌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关键词:花都灰塑;建筑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2-0096-03灰塑作为花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随着岭南灰塑的代表人物——邵成村早年在花都开始对灰塑进行申遗的层层准备,广州市花都区的灰塑艺术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灰塑在岭南地区传统建筑中的地位尤为突出。一、灰塑及其特点1.灰塑及其发展灰塑,俗称灰批,是用石灰、稻草、纸筋等材料,通过加工发酵制作而成,作品依附于建筑墙壁上沿和屋脊上或其他建筑工艺上,是一种岭南地区传统的标志性建筑装饰艺术,“灰塑是广东特有的一种建筑装饰”[1],与传统的建筑三雕——砖雕、石雕、木雕齐名。据南宋《宋高僧传》第十八卷记载:“敕以其焚之灰塑像。仍赐谥曰真相大师。于今侍立于左。若配飨焉。[2]”灰塑在宋朝就已经存在,而明清两代最为盛行,尤以祠堂、庙宇、寺观和豪门大宅用之最多。根据《陈氏书院契据登记簿》记载,位于广州中山七路的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始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广州现存规模最大,装潢最华丽,保持最完好的传统岭南灰塑代表的传统建筑。其建筑艺术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和彩绘画等不同风格的工艺,使陈氏书院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古典诗情画意和强烈的民间文化气息,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明珠。可见,灰塑建筑艺术逐渐在岭南地区大展拳脚,成为岭南最具特色的建筑艺术代表。民国时期,广州地区涌现出了如邵耀波,潘达生,潘悦生等灰塑艺人,为灰塑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灰塑工艺曾一度停止而面临濒危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政府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灰塑艺术得到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其制作材料以及制作手法均有所创新,与近现代建筑艺术有所结合。经过当代灰塑工作者的适当改造,灰塑的制造加入了环保材料,使得灰塑更加符合现在社会的需求。广州陈家祠以及花都资政大夫祠的部分灰塑建筑修复也使用了此方法。灰塑作为陶塑的一个分支,其作品种类没有其他传承较好的建筑艺术多,但贵在作品制作精致、色彩绚丽以及本身的材质特点,在现当代其数量较多,甚至出口到东南亚以及中东的部分国家和地区,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2.灰塑的分类灰塑分为传统灰塑和现代灰塑摆件。传统灰塑往往是在屋脊上,重量重,不能轻易地移动,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主要是以仙桃,麒麟,蝙蝠,人物为造型。传统灰塑的制作过程是经过配制材料,构图,固定骨架,造型打底,批灰,上彩等六个步骤,在造型打底中要用到草灰根与纸巾灰。传统的灰塑是用矿物料来上色的,矿物料的价格不便宜,色彩可以保存百年不变。现代灰塑摆件则是摆在家里面,重量轻,可以随身携带,观赏方便。加入了广州的有代表性的建筑造型,有的甚至还融汇了剪纸,广绣等的艺术元素,使得灰塑元素变得多样化。在现代的灰塑摆件制作中往往不会用到草灰根,现代的灰塑摆件中的定位决定了其不能用高价格的矿物料,这样对灰塑的保存就会有影响。3.灰塑的特点雅俗共赏,审美价值高。灰塑工艺精细,立体感强、色彩丰富;题材广泛,通俗易懂,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花鸟、虫鱼、瑞兽、山水及书法,其接地气的外形以及色彩容易被岭南地区的民众接受,雅俗共赏;灰塑作品多在高处的墙体以及屋顶部分,特别注重仰视效果,人站在低处观赏时也感觉较为舒适。主要布局在:门额窗框,屋脊垂带,山墙犄角等,线条粗劲,颜色亮眼分明,提供较高的审美价值,供艺术欣赏,满足了人们对美的生活以及居住环境的追求,实现了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结合。广州陈家祠和花都的资政大夫祠等建筑还被开发成了旅游资源[3]68。灰塑建筑无处不体现出一种岭南特色的建筑美,它并非一种实体性的存在物,而是“建筑的审美属性与人对建筑的审美需要相契合而生的价值”[4]。防渗抗压,实用性较强。灰塑工艺品的主要材料——石灰,经过特殊的加工,最终变得非常的密实、坚硬,滴水不渗。而且在抗压强度、韧度、寿命以及粘合方面绝对可以和现代的水泥相媲美,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所以,在寺庙或者一些岭南古式建筑中,易渗水或需要防水的地方,都会使用灰塑装饰。灰塑还可应用于外部装饰,经典作就是广州的陈家祠;亦可应用于内部装饰,经典作就是客家围楼的天窗灰塑。二、广州花都灰塑发展成就和困境广州灰塑是花都区唯一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传承灰塑文化,2011年8月花都区区委区政府成立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并于11月正式启动灰塑文化产业化项目,着手于产业化项目的研发与生产,是国内唯一实现灰塑文化产业化的项目。其中,邵成村师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其致力于既保护传统灰塑制作手艺,又倡导灰塑制作材料与当代环保建筑材料相结合。经过多年的努力,邵师傅在2014年成立了广州邵成村灰塑艺术有限公司,推动灰塑项目产业化的发展。陈氏书院、资政大夫祠、■头古村、茶塘古村等等的灰塑建筑,多是由产业研究院以及邵师傅共同修补维护。发展困境有:一是保存困境。在西方文化越来越被重视、西方建筑艺术越来越被推崇的今天,中国传统建筑越来越少。随着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逐渐恶劣对灰塑的保存是个挑战。加之天气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例如酸雨,台风等对室外灰塑作品的表层颜色以及材质带来直接危害的自然灾害强度不断增加,会令灰塑受损脱落,这对于灰塑作品的保护以及传承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二是市场困境。因为灰塑学习时间长,工作环境相对较差,付出与回报不甚统一,导致愿意学习灰塑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加之现代就业大局势下,就业压力大,注重实用性与即时性,年轻人更愿意学会计、管理等较易就业的学科。灰塑等传统手艺渐渐失传。三是关注困境。首先,现存的传统灰塑中,大多是按原型修复,这种做法使得灰塑艺人的工作成为一种临摹,一种仿制。堵塞了他们的想法以及局限了他们的艺术创作思维,使其灰塑艺人们的作品没有与现代建筑的艺术接轨、相得益彰。其次,当今社会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关注度较为薄弱。在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等环境里,没有向年轻的一代普及传统文化的知识,以至于在众多的80、90后对于某些传统文化完全不知其在,闻所未闻。而对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年轻的一代更愿意去接收、吸收,认为是跟随着世界的潮流。传统文化的断层即将出现在不久的将来。三、构建广州花都灰塑文化品牌随着经济文化的国际发展,以及花都区经济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或政府都认为传统灰塑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祖先留下的灰塑文化正在走向消失的边缘,如何构建广州花都灰塑文化品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切实推进灰塑文化品牌的打造花都区政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灰塑艺术的重要价值,也正全力打造花都区灰塑文化品牌。花都区政府门户网站上,呈现了比较详细的有关灰塑的内容。明确提出灰塑文化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花都区各级非遗项目一览表中,也有灰塑项目名称的基本介绍。同时,也提出了三项措施力促灰塑工艺传承发展“一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共同打造品牌文化;二是校企合作,科技支撑,着力强化传承中创新;三是注重基础,强化教育,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可见政府对灰塑文化的关注也是比较全面的。灰塑文明历史久远,长期在外界环境下风吹雨淋,急需修葺整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当地村委、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确保灰塑的修复工作顺利进行。政府可积极采取倡导社会捐献、企业赞助等形式,多方面的筹集吸收资金,保证资金运转工作流畅,同时通过设立专门的灰塑保护传承的基金会,制定规律的长效机制,为灰塑的发展打好经济基础,力挺灰塑艺术的长远发展。(二)社会团体和企业加大宣传和研究力度,直接推动灰塑品牌的塑造社会层面,社会团体和企业对灰塑的发展也给予极大的重视,在花都区有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协会,还有一些企业代表等,他们努力寻求保护传承灰塑的方法,都对灰塑文明的传承做出重要的贡献。在现代化社会,面对灰塑的传统形式,其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此社会进行了灰塑的创新发展,努力寻求灰塑发展新出路。在2011年成立的广州市花都区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就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并与广东培正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互设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与企业人才培养基地,研究院院长刘娟也积极探寻灰塑传承新形式,将灰塑做成“广州十大手信”以加大灰塑的市场需求,以使灰塑艺术更民众化[5]。还有花都区灰塑传承人邵成村师傅设立的灰塑公司“广州邵成村灰塑艺术有限公司”,不论是对集体还是个人都产生了思想上的影响。社会对灰塑寻求的新出路,对灰塑关注度的提高,对灰塑的保护与传承影响巨大。现如今对灰塑的认知还只是仅仅局限在专家、学者上,将灰塑推广为大众所熟知的文化是保护传承与发展灰塑的重要途径。社会加大对灰塑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传单、海报、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形式,多手段宣传灰塑文化,普及大众对灰塑艺术的知识,提高社会大众对保护传承灰塑文明重要价值的意识。让灰塑走进学生的日常更是一种创新形式:把灰塑的传承拍成如“舌尖上的中国”类的纪录片或者一部以灰塑的传承为主线的电影;教育部门还可以在教科书中,介绍灰塑等相关传统建筑艺术的文章或者知识,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到传统文化,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学校里可以组织人员带动学生参加保护灰塑的志愿活动,或采用“灰塑进校园”的模式,通过演讲、知识讲座、竞赛等形式,让保护传承灰塑艺术的意识走进学生时代,积极向学生传播灰塑艺术的重要价值意义,以形成全社会保护传承灰塑艺术的良好氛围。(三)普通民众自觉担当,努力传承灰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灰塑艺术的任务繁重,不能仅仅将重任归于政府、社会等大集体,我们民众个人更应该为灰塑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灰塑,对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邵成村而言,不仅是一门艺术,更多的是他的命运以及生活的全部。从事灰塑工作三十余年的邵成村,凭借着对灰塑的高度热爱以及高水平的灰塑手艺,不断奔走于广州、花都、佛山等地区,夜以继日地对灰塑进行修复,其中,广州的陈氏书屋、花都区的资政大夫祠、佛山南星灰塑古建寺庙祠堂以及部分客家地区的灰塑建筑部分都留有他的工作成就以及美名。邵成村不仅在建筑上对灰塑进行修复,还积极推动宣传灰塑文化,作为灰塑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经常在香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以及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演讲,推广灰塑文化知识,他认为,灰塑文化不能在他手上断层,哪怕只有一个人想听,他也愿意说。普通民众对灰塑知之甚少,这就急需民众自觉承担起对灰塑保护传承的责任。由于灰塑建筑几乎在较为冷清的地方,在不对灰塑建筑有影响的情况下,相关开发商可以把花都灰塑建筑附近的房屋或者街道进行开发建造,如厦门热门景点鼓浪屿一般。把相似的商业、建筑放在一起,形成一条专门的传统文化街道,成为一个当地的热门景点,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在刺激花都经济发展的同时,传播灰塑传统文化。又或者,旅游团可与灰塑相关机构合作,开设一条专门的灰塑参观路线,在机构中配备讲解员,向每一位游客详细地讲解花都灰塑的历史以及制作过程。最后,可以引导游客购买或者机构赠送灰塑工艺品作为礼品。这不仅能激发花都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能对外传播花都灰塑文化,一举两得。民众对灰塑艺术长远发展的贡献,最重要的在于“自觉”,唯有民众愿意深入了解灰塑的发展状况,自觉参与灰塑的发展,才能更好帮助灰塑文明解决在现代社会的困境,实现灰塑艺术的长远发展。参考文献:[1]李继光.陈氏书院灰塑维修工艺[C]//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文集:第二辑.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196.[2]灰塑.从古罗马庞培城市装饰到中国岭南屋脊.广州市花都区灰塑文化产业网[EB/OL].http://www.gzhuisu.com/xiangmu/145.html,2014-12-09.[3]唐丽.务实自然,雅俗俱利——从审美的角度解读广府传统民居[J].美与时代(上),2012.05.11.[4]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