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洛克艺术巴洛克是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叶广为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它首先产生于罗马,后扩散到整个欧洲,特别是天主教流行的国家。此后随着天主教的传播,其影响远及拉美和亚洲国家。巴洛克这个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语(Bar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Barocco),有奇特、古怪、变形、不符常规的含义。到了18世纪,巴洛克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称谓,是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巴洛克风格由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式主义发展而来,终止于18世纪下半叶的古典主义,持续了将近200年。巴洛克风格具有“重视表现感情,常采用富于动态感的曲线、斜线。强烈的明暗对比,渲染戏剧性,富于流动感和夸张性”①等特点,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有明显的不同。二、巴洛克艺术在天主教会的赞助下产生巴洛克作为艺术现象,出现在天主教会反宗教改革的运动中,它的形成和宗教有密切的联系。从十六世纪下半叶开始,天主教会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宗教改革运动。1534年,西班牙人依纳爵·罗耀拉创立了耶稣会,并在1540年获得教皇保罗三世的承认,这是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宗教组织。耶稣会的宗旨是绝对效忠天主教会和教宗,降服一切“异端”,遏止宗教改革的新教势力扩张。1545至1563年,罗马教廷在意大利北部的天特城陆续召开18次特伦托会议,会议的主题是采取一系列行动清除宗教改革的影响,并颁布了有关艺术的教令。塔兰托议会的法令规定:“艺术在叙事时必须直接有力,必须准确地再现圣经故事或圣人生平,艺术必须能鼓励信奉者虔诚。议会还要求宗教形象能有效地表达出新教会与新教会教义相反的一些信息。”②艺术成为了宗教有力的宣传工具,可以用艺术来表达教会的新自信和它超越基督教信仰的要求。在这一时期耶稣会成了天主教会对抗宗教改革的主要势力,耶稣会是特利托会议精神的发言人和传播者。根据会议精神,教堂要被装饰的特别富丽堂皇。“耶稣会在罗马主持修建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耶稣堂和圣依纳爵堂不仅成为耶稣会教堂的楷模,同时也是新型教堂建筑的典范。他们根据特伦多会议制定的标准建造而成,空间宏大。因不设立支柱,所以从各个方向都能清楚地瞻仰到圣坛。”③自此以后,出现了许多以耶稣教堂为原型的变异形式的教堂建筑。这些教堂建筑宏伟,装饰繁华,对感官有强烈的冲击作用,与文艺复兴时期简单、静穆、庄严的风格截然相反。在耶稣会的赞助和扶持下,当时出现了大量的巴洛克式的教堂和建筑,以至于有学者用“耶稣会风格”来形容整个巴洛克艺术,并把巴洛克艺术视为耶稣会精神的表现。三、巴洛克艺术并不完全是耶稣会艺术长期以来,巴洛克艺术一直受到轻视。早在十七世纪,巴洛克艺术就受到当时古典主义理论家的贬抑和攻击。在古典主义看来,巴洛克似乎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倒退,文艺复兴精神的离经叛道。而且人们也普遍认为巴洛克艺术是天主教会用来反宗教改革的工具,是“耶稣会精神的表现”④。在人们眼里,巴洛克是一种颓废的风格,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部分史学家开始对巴洛克艺术进行公正全面的研究。首先为其正名的是瑞士史学家沃尔夫林,他在1888年发表的专著《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中指出:巴洛克是有独立特征的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中包含着其他任何风格中所不具备的自信感和绝对正确性。这种艺术感染力的特征是指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的”。⑤此外,“法国的塔皮耶、雷蒙、朗格等史学家也纷纷著书立传,认为巴洛克艺术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⑥虽然巴洛克艺术是在反宗教改革的浪潮下产生的,虽然耶稣会是巴洛克艺术的直接赞助人和执行者,但它并不完全是耶稣会艺术。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古典主义艺术完全不同的风格,具有其存在的美学价值,“巴洛克经历了许多变革,我们很难将之视为一个整体,起点和终点的巨大差异是我们很难辨清其中的任何关联”,“早期的巴洛克风格是凝重、拘谨、充满宗教性的。后来,这种压力逐渐减弱,风格也就越发轻巧、越发活泼,其中包含了对所有结构的调侃式消解。”⑦20世纪六十年代,牛津大学教授哈斯克尔(FrancisHaskell)着手研究这个问题,他撇开公认的理论,从尘封的耶稣会档案材料入手。他认为,巴洛克风格是为耶稣会而创作的艺术,而非耶稣会艺术;哈斯克尔教授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伴随17世纪耶稣教会在各个方面节节胜利的却是“长时间的金钱匮乏,这使得耶稣会自己的教堂建筑完全仰赖于统治罗马教廷的权贵家族”。⑧而这些权贵赞助人往往会不顾及耶稣会的意愿,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他们不但自选画家与建筑师,而且对作品的题材,媒介、用色、尺寸大小乃至安放位置对横加干涉。所以,将巴洛克艺术简单的视为耶稣会风格,并认为巴洛克艺术完全受宗教的控制是不合理的。研究巴洛克艺术还需将它放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中,巴洛克艺术大概在1600年至1750年盛行,这一历史阶段文艺复兴已经接近尾声,教会展开了激烈的反宗教运动。“在这种宗教改革的浪潮下,古典风格的和谐、恬静的文艺复兴风格的艺术面貌很难复活,即使是样式主义的过度精巧、外观富有戏剧性的艺术等也不能适应当时的宗教氛围。”⑨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的生活和态度深深受了新教斗争形势的影响。他们创造的巴洛克艺术既气势恢宏又充满激情和浪漫的动感,满足了宗教对于艺术的需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巴洛克艺术是在反宗教改革的浪潮下,耶稣会赞助扶持下产生的,我们仍不能将它简单地视为“耶稣会艺术”。巴洛克风格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其中艺术家发挥了充分的创造力,它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了某种宗教情感,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有其存在的美学价值。[注释]①何平:《西方艺术简史》,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P117。②约翰、帕里提、加里,拉得克著,朱璇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496。③哈特曼著,谷裕译:《耶稣会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P62。④曹意强:《艺术与历史》,中国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P3⑤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沈莹译:《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P23。⑥王昌健:《从巴洛克到现实主义》,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版,p5.⑦同3,p14.本文由wWw.001lunwen.com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⑧转引自:曹意强《艺术风格与赞助环境哈斯克尔的艺术史观念和研究方法(一)》,《新美术》,1999年4月,p45.⑨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著,宋协立译:《艺术与观念》(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P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