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余秋雨散文审美超越生命意识
一、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精神追求
在余秋雨的作品当中历史是运用较为成功的题材之一,但是他的作品内容却不仅限于历史,作品中的眼界跨越了时间的长河,让眼光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转化,致力于发现历史精神和文化的底蕴,在两者之间进行深刻的思考。余秋雨作为著名的学者型作家之一,他也非常注重思维的独立性和思维的创新型。尤其在反思历史问题上面,他更不愿意自己的思想受到传统的思维限制,而是跳跃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中发现厚重的历史内涵。在余秋雨的作品中无论是敦煌还是都江堰,观察的角度更是丰富多变,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余秋雨乘着文笔的风帆游荡在不同的历史河流中,无拘无束;面对自然和人文,余秋雨不断的挖掘古老文化中的新生命。当然这段旅程必然是艰苦的,因为在历史中发现新生发现苍凉本身就是令人疲惫的。在余秋雨的思维里面,现在与历史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历史是形成现在的基础,现在又不断延续着历史,因此他也不断的在旅途当中寻找二者的关联和差异。他在探寻历史的同时也没有停止对于现实的思考,将二者紧密地结合,但这并不是历史事实的简单罗列,而是发现二者之间共同的精神本质,这样的审美意义也超越了金钱利益,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在蜿蜒历史长河中娓娓道来的现实写照,这也就是其中的超越意。
二、超越传统的自有反思意识
与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埋头创作的人不同,余秋雨的散文是行万里路的内心感受与情感起伏而创造出来的。他是如何观察历史的?他探访现实存在的名胜古迹。也是因为自身对于历史非常感兴趣,所以这就不断的让他走遍大好河山,在自然中体会历史,在历史的遗迹中找寻人文社会的意蕴,情感相互交错,思维相互碰撞。他将自然与历史有机的结合起来,看似繁琐复杂,不过他却如鱼得水、悠然自得。他发现了共同存在于历史和现实当中的事物,在这样的旅行中他的思维和他的世界也变得更加的开阔和自由。余秋雨并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中限制自己,反而开始挖掘这些事物的深度。在一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又将历史事实放在现实的框架中进行解释,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又包含了现代意识的理智思考和深刻反思,从而塑造了现实的精神境界。在余秋雨的《十万进士》这本书当中提出,很多时候现代人对于古代科举制都是嗤之以鼻的,因为这个制度大大的限制了真正人才的产生,不过是为了满足朝廷的政治需要,而且对于这个制度的抨击也不在少数,但是余秋雨另辟蹊径,客观而冷静的勾勒出民族文化心理、古代的知识分子的前途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科举制的面目,得出了新颖的结论。这也是激情与理智并存的美学张力表现。
三、超越自我人格的构建探索
余秋雨的人生意识非常明显,在他看来为人生的艺术才是最令他满意的。而且在《文化苦旅》中他也说明现代人的定位其实是前人的选择结果。他不断对人类进行思索,人是如何超越时间,来获得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可是这个问题迟迟得不到解答,人唯有不断的寻找不断的思索,这也成为人们永恒的使命。人是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在人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一定的文化,在思想与文化的激荡中成长,人们总想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自己。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变化和博弈当中人们不光没有找到真我,反而失去了真我。为了避免自己失去真我,他常常会选择摆脱市井对于自己的束缚、逃离欲望对于自身的限制,希望在自然山水和历史中获得精神的慰藉。他鼓励人们在变化中获得真我,他也在努力的不受外界影响保持真我。在他的思想中认为健全人格才应该是拥有完美人生的基础。个体文化来源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不属于个人,中华文化属于在此生活的每一个人,所以若果想要对文化进行修整,首先就要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人格进行修整,这样也就与完美的人生健全的人格有更小的差距。
四、结语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在这样的国度当中不会缺乏才华横溢的作家,而且中国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内容丰富多元的散文大国。对于散文来说,其中的标准就是“形散神不散”,由于不会有文体和形式的限制,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尝试散文这个文体。虽然散文一直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但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散文变得非常流行和强大。其中最有名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从人文地理和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表现出了民族的素质和精神,这样优秀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现实、人生的经历,富有饱满的生命意识,这种审美超越意识成为成就余秋雨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马慧芳.对《道士塔》两则课例的评议——从言语审美的角度看散文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15,(03).
[2]李燕.匠心独运成奇章——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创新[D].南昌大学,2012.
[3]张晓毓.时代的变迁与无法负重的“信”——余秋雨《信客》的文化良知[J].中学语文教学,2014,(07).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