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韩流韩剧文化反思
1992年,我国和韩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随后1993年我国从韩国引进电视机《嫉妒》并在国内转播,2001年央视配音引进83集的《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到80后熟知的《蓝色生死恋》及登上春晚舞台的“长腿欧巴”李敏镐主演的《继承者们》再到后面火爆的《来自星星的你》,再到最近的热门话题《太阳的后裔》,韩剧进入中国已经整整20多年,且以一股“惊人而持久的力量”反复成为褒贬不一的讨论对象。
一、《太阳的后裔》所带来的后期收益
2016年2月24日,16集韩国电视剧《太阳的后裔》在韩国KBS电视二台和中国爱奇艺视频网站同时播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一)观众人数创纪录。此剧在两国都创下了电视剧史上最高收视率。在韩国,每集收视率平均达31%,最后一集大结局38%。在中国,每集平均点击量达1.7亿人次,全剧共26.8亿人次点播。在中韩两国,收视率都超过了两年前红火的《来自星星的你》韩剧。一时间,《太阳的后裔》迅速登上娱乐版各大头条,许多国内外主流媒体都对该剧进行了相关报道,国人对该剧的热情之高超乎想象。
(二)盈利大。《太阳的后裔》卖给爱奇艺每集25万美元,共400万美元。当年《来自星星的你》对中国的售价每集才4万美元。5月份,《太阳的后裔》制作公司NEW表示,取得了143亿韩元(1130万美元)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130亿韩元制作费用。这部电视剧还将销往32个国家,包括东南亚国家、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还能取得数百亿韩元的收益。
(三)连锁经济效益。《太阳的后裔》这部电视剧让韩流再次风靡全世界,这对韩国经济产生了积极的连锁反应。剧中主演服装和使用的化妆品销量与播映前一个月相比大幅上升,诸如电视剧中女一号演员宋慧乔担任代言人的兰芝牌化妆品十分畅销,销量比上月同期增长了10倍。男明星在剧中食用的红参产品,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了176%。
(四)演员身价大增。男一号演员宋仲基拍摄一支广告的片酬已经升值为10亿韩元以上。进入了金秀贤、李敏镐等最顶级韩流明星所在的“十亿明星”俱乐部。
今年4月底,韩国进出口银行和海外经济研究所在“韩流出口波及效应——以《太阳的后裔》为例”为题的报告中分析,《太阳的后裔》带来的出口、生产、附加值和广告效益达1万亿韩元以上(约合人民币57.1亿元)。
二、韩流文化盛行引发的发思
大众传媒时代,韩流席卷中国的现象并不鲜见,而韩剧在中国流行并非仅因为韩剧中的帅哥美女,而是韩剧背后所代表的野心勃勃的韩流文化,韩国政府希望能通过以韩剧为代表的韩流文化实现文化扩张,提高韩国的知名度,在亚洲文化圈里占据主导核心地位。
韩国国土面积不大,但是经济实习不弱,从80、9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以韩国汽车、电子产品为主导的经济产业一直带动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可惜好景不长,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复苏及快速增长,韩国传统的经济支柱产业受到严重冲击。韩国政府积极调整经济发展策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目前韩国的文化贸易以电视剧、电影、音乐、游戏为出口主打产品,且在所有的文化产业中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增长率。目前韩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强国。而反观我国,由于文化贸易起步晚、基础弱,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状况仍未改变。
韩国政府致力于打造带有韩国特色的“文化名片”,善于运用营销手段开发有限的文化资源,并使其利益最大化,不仅带动了一大片文化产业的崛起,且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韩剧背后不仅有相关的文娱产业,更是将韩国的主流文化和民族特色推向了全世界。韩国美食、美景、美衣、美肤产品的热销就是最后的印证。这些文化名片受到了世界特别是亚洲市场的广泛认可。而我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地大物博,其中不乏众多优秀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但是,大部分文化资源还不能直接变成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或品牌。我国想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必须根据国际主流文化市场的要求,在深入挖掘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迎合市场需要。
我国的文化产品要走进国际市场需要有一批懂国际市场规则、各国文化差异、国际融资和营销等方面知识的国际文化贸易人才。近年来,韩国十分重视加强艺术学科的实用性教育,扩大文化产业与纯艺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文化艺术与文化产业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此外,韩国委托一些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资格培训。这些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建设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提供了重要支持。
针对我国复合型人才匮乏的状况,首先应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各类文化人才,在各大高校开设文化国际营销、国际文化贸易等专业,培养既懂艺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引进国外优秀文化管理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为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提供智力保障;最后,研究制定创作成果要素分配的办法,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人才的创作积极性。
此外,发展国际文化贸易,必须要依托本国自主创新的文化品牌。目前,我国的文化企业数量多,资本缺乏,规模小,缺乏有品牌、有核心产品、竞争力强、有能力的大型跨国企业。因此,我们必须加快重组,扩大文化企业经营规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树立和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鼓励生产知识含量多、科技含量高、原创性强的文化产品,培育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有一定声誉的中国特色产业品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