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人才管理
一、我国训练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1)训练体制现状
体育竞技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发展的事业,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培训任务时,要注重丰富训练内容,训练计划是分等级来进行的,国家队在管理计划中最为严格,等级逐渐的向下发展后,训练的强度也因此而降低,在一些地区体育竞技俱乐部也是常见的培训机构,学员的数量组成更合理,在培养体育竞技储备力量时,能够根据各学员自身特征来开展培训计划,并且将职业选手与业余选手进行严格的划分。这样的训练体质就有长期发展潜质,但在体育人才的划分上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内容。
(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与结构特点
业余选手在训练期间多数项目是以兴趣为出发点来进行的,为增进我国体育竞技储备力量的整体素质,在工作初期,会采取局部试点的方式来进行素质的提升,在专业教练人才的培养上,能够更具有针对性。普通中学内所开展的体育竞技教学是针对特长学生来进行的,调查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时,发现在也存在很多的体育类特长学校,学生在接受教育培训是,更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但除专业的体育特长生之外,我国的普通学生接受体育教学训练不足,并且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也呈现逐步退化的现象。
(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最后是我国体育储备人才培养的模式,青少年拥有更多的选择,体育俱乐部以及学校中都可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我国的体育后备人才中注重定向人才培养,并且强化整体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运动员在接受培训时理论与实践会区分进行,运动员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方法结合掌握,避免出现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运动员与普通学生在接受体育训练时区分并不明显,并且这种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长时间处于这样的训练环境下,更严重阻碍了运动员专项技能的提升。对运动员所采取的集中训练方法中,存在教学主题不突出的问题。
二、我国竞赛体制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1)我国现行竞赛体制与竞赛种类
针对体育储备力量培训期间存在的主体不明确现象,国家体育总局采取了开展竞技比赛的形式来进行解决,帮助培训人员了解基层中体育专项人员的分配形式,这样的环境下所储备力量培训会有更明确的目标主体,并在工作计划中引入对学生的定向培养。竞技比赛中会明确规定参赛者的年龄,确保竞技比赛项目开展的公平性,学校以及体育俱乐部在对运动员进行培养时,会考虑到对参赛项目的选择,这样有助于实现均衡发展体育储备人才,并且达到国家对体育青年运动员的需求标准,体育训练运动员都拥有平等的参赛机会,除此之外还会开展一些定向的比赛计划。
(2)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竞赛现状
学生体育竞技运动员的数量是最大的,因此针对训练也有明确的规定,是由教育部门联合体育部门规划的。定期举办的大学生运动会为运动员提供了比赛机会,学生运动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项目来选择比赛类型,运动会能够激励学生找到训练目标,也能够为体育事业发展输送专项人才,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专项人才,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可以到更大的平台上去参加比赛。国家体育管理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调节作用,在比赛类型以及竞技项目的参赛标准上,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除全项竞技项目之外,还会举办一些单项锦标赛,这对体育事业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帮助体育管理人员了解我国现阶段的体育事业发展情况。再如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规定:比赛分甲、乙组,参加甲组比赛的运动员入学前应是普通中学生。凡是在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注册的运动员不能参加甲组比赛,如果确是入大学后培养出的优秀运动员为参加全国性比赛而在田径管理中心注册者,经调查核实,仍可参加甲组比赛。
(3)我国竞赛体制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学生是我国体育后备力量的主力,也是竞技项目的重点培育目标。教育部门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通过定期具备体育竞技比赛可以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所采用的方法是由整体带动局部,通过宏观调整来促进学校所进行的体育竞技项目培训结构更加合理,协调好长期发展与人才储备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会出现地区的差异,运动员都能够得到平等的培训机会,并且在专项人才的分布形式上也会更加合理,解决了传统方法中地方人才差异性的问题。可以了解我国体育人才结构方面相对薄弱的地方,有助于强化培养结构。
参考文献:
[1]朱昆,赵丙军,王兴.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热点及演进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11).
[2]阳艺武.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热点及演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03).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