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化集成的高职教学管理的现状
高职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进行总体设计和系统规划,确定建设实施方案,整合形成集成的信息化管理环境。目前,高职教学管理中日常数据处理、信息统计上报,项目申报评审对信息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日常教学运行管理主要是采用成熟教学管理系统,如强智、青果、正方等教学管理系统;人才平评估、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精品课程、示范(特色)专业、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依托的是上级各类申报系统或平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没有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建立集成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各个部门自成一体,学校没有进行系统化性的整体建设的规划,不利于信息共享;
(2)信息的集成模式不健全,不完善,只有为数不多的部门参与执行,是局部集成运用;
(3)对《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执行监管力度不够,技术培训与业务指导不到位,标准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等。
二、信息化集成的高职教学管理的措施
在职业教育由传统模式向教育信息化模式的转化中,教学管理承载着具体的实质内容,探索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原则、模式、流程和内容,思考基于教育信息化、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新思路。
(一)系统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改造形成集成化信息环境
依据《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等政策文件,结合各学校发展规划与教育信息化现状,科学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确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内容,保障措施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对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加强学校的网络化建设和多媒体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对现有并使用的各类系统或平台进行有效整合。对一时无法舍弃,应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数据格式进行编写各类接口,消除“信息孤岛”。
(二)以教育信息化要求进行岗位设置
教学管理机构需从原来按行政职能类型设岗调整为按信息节点设岗,整合校园数字平台、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技能鉴定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设置以数字校园平台核心的课务管理岗位、以考学练系统为核心的考务管理岗位、以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为核心的学籍管理岗位、以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实训管理岗位、以职业资格认证系统为核心的技能鉴定与培训管理岗位、以教材管理系统为核心的教材管理岗位、以重点项目管理系统为核心的教研管理岗位等,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为核心的评建(档案)管理岗位,在组织结构上实现了与教育信息化相匹配。
(三)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
教学管理人员是系统的操作者,是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保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操作能力以及计算机管理能力,对高校现代教学管理的组织与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要做好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做到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硬件、软件建设同步发展,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转变管理观念,做到人员优化、职责明确,使管理机构反应灵敏、运转灵活、工作高效。
(四)制订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
基于教学信息化背景的教学管理的过程化、网络化的管理新模式,从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估管理、师资队伍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管理等方面,设计出与其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制定了《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基于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基于世界大学城云空间的教学档案管理办法》、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估管理制度方面制定了《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基本建设管理制度方面制定了《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五)开展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流程再造
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管理流程与传统流程差异较大,以促进教学信息快速传播和有效传播为目标,自上而下实施教学管理流程再造,在再造过程中,力求新的流程达到数据流节点与管理岗位基本吻合,以保障教育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有效性;数据传播尽可能扁平化以提高传播效率;流程与制度实现无缝对接,以明确管理责任,提高信息质量。如教务管理运行流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流程、专业带头人聘任及考核流程、骨干教师选拨及考核流程、双师型教师认定及考核流程、教学档案管理流程。高职教育发展的水平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并依附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根据现代信息化管理的要求,高职教育教学管理需要建立在系统学、管理学、教育学与信息学的基础上,走信息集成发展的道路。在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改革不仅仅只是一种举措,更是办学效益与社会责任。信息化时代赋予了教学管理更为丰富的资源财富,信息资源的价值往往取决于重组的有效性,搞好教学管理是提高资源价值的有效途径,合理利用巨大的社会教育资源财富是教学管理的社会责任。